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有美——帶著學生一起體會“美”

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有美——帶著學生一起體會“美”


朱光潛先生認為,美“並不是起源於抽象概念,而是起源於吃飯穿衣、男婚女嫁、獵獲野獸、打群仗來劫掠事物和女俘以及勞動生產之類日常生活實踐中極平凡卑微的事物”。無論時代如何迅速發展,生活實踐如何日益豐富,人們的審美方式如何複雜多樣,但是對美的認識,始終應該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生活中捕捉美的根源。

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有美——帶著學生一起體會“美”


一.美要超越物慾私利。

周國平的《成人讀的童話》中有這麼一段文字:“安徒生也流露出這樣的真性情。在一篇童話中,他讓一些成人依次經過一條橫在大海和樹林之間的公路。對於這片美麗的景緻,一個地主談論著把那些數砍了可以賣多少錢,一個小夥子盤算著怎樣把磨坊主的女兒約來幽會,一輛公共馬車上的乘客全都睡著了,一個畫 家自鳴得意地畫了一幅刻板的風景畫。最後來了一個窮苦的女孩子,“她慘白的美麗面孔對著樹林傾聽。當她望見大海上的天空時,她的眼珠忽然發亮,她的雙手合在一起。”雖熱她自己並不懂得這時滲透了她全身的感覺,但是,唯有她懂了眼前的這片風景。”

為什麼唯有這個窮苦的女孩子懂了眼前的這片風景?這是一道考題,其實也是對“美”的最真實的解讀。同樣的事物,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不同,出發點不同,那麼,他對事物的態度就是不同的,這樣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就會有獨特的反應。面對這片風景,地主、小夥、畫家都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或為名為利,或為獲得愛情,都是為了實際需要的滿足快樂。而唯有小女孩專注於風景本身,天空是天空,樹林是樹林,大海是大海,不帶任何功利、私慾的純粹的欣賞,超越了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係,自然看到了真正的美。

很多優秀的文學大家和藝術家,其實都是抱著“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和事業當做一件藝術品,只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才有了一番真正的成就。而我們欣賞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欣賞文字、色彩、音符,也要看到作品呈現的宏遠眼界和豁達胸襟。當我們引導學生獲得這種美感的經驗,那麼他們再去看風景、讀詩歌、賞畫作、聽音樂,品生活,才會有更為濃厚的趣味,體會真正打動人心的美。

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有美——帶著學生一起體會“美”


二.美要有一定的距離。

人們常說“距離產生美”。距離,可以讓你霧裡看花、水中望月,讓你因為陌生而有新鮮感,因為模糊而有神秘感,於是美感迸發,令人嚮往。要看到事物和生活的美,就要把它放在一個合適的距離去觀看,並能夠將自己切身的情感客觀化,切身的經驗距離化,“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為站在客位的觀賞者”,才能創造藝術。朱光潛先生認為“蔡琰在丟開親生子回國時決寫不出《悲憤詩》,杜甫在‘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時決寫不出《奉先詠懷》詩。《悲憤詩》和《奉獻詠懷》詩都是‘痛定思痛’的結果”。深以為然。對於富有藝術材料的生活,不是生糙地還原,而是經過反省的昇華。

我們知道,回憶之所以美好,在於時光淘盡了歲月中的切身利害,留給人們一段恰當的距離,讓你可以不受當時的實際問題的牽絆,去感受、去品味,才生出別樣的美好。如老酒,歲月濾去了它原本的辣性,只留下純淡的滋味。因此,欣賞文學作品,我們要先“入”再“出”,先作為“主位的嘗受者”去感同身受,再作為“客位的觀賞者”去冷靜思考。對回憶性文章的品析時,可以引導學生去體會這種因距離產生的美。例如,在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能讀出兩個魯迅——少年魯迅和中年魯迅,在不同語氣變化中感受作者對往昔歲月的複雜情感。朱自清的《背影》中,不諳世事的“我”與歷經艱辛的“我”交織,父子深情更令人動容,潸然淚下。

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有美——帶著學生一起體會“美”


三.美要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藝術源於自然,可是並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創造美的藝術家。自然,只是一個物形,這個物形令你有美的感受,讓你產生情趣,將這種眼觀、心感記錄下來,作品就是“美”的。美,不是對自然進行客觀的描述以貼近自然,而是對自然感受後的再創造,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法國畫家德拉庫瓦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書。”朱光潛先生也認為,人人儘管有一部字典在手邊,可是用這部字典中的字來做出詩文,則全憑個人的情趣和才學。

梁越梅的《蒲公英的精靈》:飄落的蒲公英種子/每一顆都會生長/風兒呼喚它的時候/它就隨風而去/種子飛散在天空/飛到每一個角落/讓孤獨的角落長出蒲公英/角落就不孤獨了/那金閃閃的蒲公英花/在那角落裡/得到了尊嚴

朱思語的《愛和風》:愛,當愛之鎖開了/就很難關住/那愛就像魔鬼/深深地抓住你的心/讓你愛吧,愛吧/風,就像夢一樣/你想把她抱住/可她還是去了/你看不見她/她卻可以穿過你

這是演繹《苔》的那群貴州小學生的詩歌,他們有一顆徜徉自然生活的心,看到了生命的本真,即便他們不懂詩歌的意象、象徵的手法,可是筆下的詩歌依然如潺潺小溪,清新宛轉,緩緩流到人的心底。當學生們在自然中找到了生命的“我”,至性深情,何愁文字不詩意,何憂文章不優美?

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喧囂世界,有太多的浮華虛利擾亂心神,這就需要我們能夠靜下來,慢下來,萬事有心,自然人生有味,世間有美。幫助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發現美,在熟悉的風景裡感受美,在所謂的“枯燥”中創造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