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基礎的秩序感——評石佳韻2018年的創作

石佳韻的大多數作品都立足於視覺的觸感。這是一種由視覺連帶出的通感:目光通過在畫面上巡遊感受到一種彷彿在觸碰時才會出現的質感。在Untitled 3這個作品中,目光從畫面上部順著筆跡的方向下滑,也許細心的觀者會發現筆觸在畫面下部產生的微小的擠壓感。這種擠壓感會讓人陷入彷彿畫面中描繪的是某種熱帶植物寬大的葉子的錯覺——這一點特別在畫面左側1/5的那黑色的幾筆中得到某種強化。這幾筆顏色發深的地方几乎創造了畫面中的某種深度。但就在這裡,我認為這種深度的創造並非藝術家刻意為之,而是某種流暢的直覺在創作中的痕跡。石佳韻通過丙烯在紙上作畫將筆刷的痕跡保留的非常完好。這些綠色的痕跡中可以窺見她在創作時下筆的狀態——這是一種決斷的,流暢的,充滿自信的下筆。下筆後不在這個色域上再進行潤色和修補——這是中國書法創作時展現出的姿態。

構建基礎的秩序感——評石佳韻2018年的創作

Untitled 14,2018

石佳韻在2018年的另一些作品展示出了她創作的另一個方向。Untitled14這個作品中,粗壯的赭紅色橫向刷過整個畫布大約2/3的面積;下部的1/3她在畫筆上沾染了白色丙烯,製造出赭紅色逐漸被淡化的效果。但最有趣的是畫面邊緣處的完全空白的邊邊角角——彷彿不經意為之。通過我在現場的觀察,邊角的這些白色部分應該是膠帶覆蓋產生的效果。這是一種常見的在繪畫中創造直線時使用的方法——用一種藍色膠帶將畫布上的一部分遮蓋起來,然後再其中的一側塗滿某一種顏色之後,再把膠帶揭下來,於是就創造出了某種顏色邊界處筆直的線條。但石佳韻通過類似的方法塑造出的是畫面上看似瑕疵的不完美——你甚至可以說由大色塊營造的出的某一種氛圍被這些邊角的生硬的留白完全破壞了。而在我來看,這些看似瑕疵的部分是及其精巧的——作為一種手法,這些空白的邊緣部分將繪畫的物性凸顯了出來。觀者由此意識到畫布在側面存在的空白——藉由此,畫面中一切有可能構成隱喻或指涉的部分都蕩然無存。屬於繪畫形式層面的物性問題藉由這些邊角的生硬留白來到了內容層面——一副可能會構成過分裝飾性的畫也由此展現出了一種積極的裝飾性。

構建基礎的秩序感——評石佳韻2018年的創作

Untitled 12,2018

沃夫林(Herinrich Wolfflin, 1864-1945)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Painterliness,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在之後也經常使用這個詞,說說某某人的畫painterly。這個詞在中文中被翻譯成“繪畫性”。但我一直對這個詞所描述的那種概念磨稜兩可,也一直隱隱地覺得這個詞翻譯的不好。在觀察石佳韻的畫時,我對這個詞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石佳韻的畫是完全從繪畫的層面出發,並最終依舊停留在繪畫的層面——在這個出發與停留之間的所有過程也都是在繪畫媒介所構成的邏輯中去實現的。我傾向於相信,石佳韻絕非“為了抽象而抽象”地畫畫——她的作品與羅斯科也完全不是一個邏輯下的產物——而是她渴望把繪畫的內容從與繪畫本身無關的它者中解放出來。這個它者包括創作者自己——她不是在通過畫來表達自己,而是在通過自己挖掘畫的繪畫性。這種探索註定是一個艱辛的過程,甚至是一個不討好的過程——是一道“窄門”。按她自己的話說:自己一直在尋求畫面中最基本的一種秩序性。這種秩序性讓我想到了塞尚曾說過自己在畫面中通過他的方法希望達到的那種“普桑式的秩序感”。在這個方向的探索中,石佳韻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年輕而在作品中顯出任何的膚淺或者幼稚。在我眼裡,她是一個嚴肅並堅定的探索者——在一片被認為已經沒有秘密還可以棲身的水域里正以一種靈巧的方式探尋。

在觀念層面如此乾淨的並講究的;在操作層面如此自信並恰到好處的;在趣味層面展現出如此這般富有禪意的,東方式趣味的架上繪畫,我於近些年親眼目睹的作品中不曾見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