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發民:兒時,故鄉的年


渭南文壇 | 趙發民:兒時,故鄉的年

眼看又要過年了,看著年味越來越淡的當下,看著忙忙碌碌的人群,看著火急火燎的各個層次忙亂奔波的人們,忽然懷念起兒時、故鄉的年。

在我國北方,一進入臘月就意味著又要過年了。

一到臘月,地裡的莊稼都收完了,做到了“顆粒歸倉”。男人們打掃庭院,清理牛羊圈,把門口的土糞一車一車的拉到地裡去苫過冬的麥子。女人們則忙著收拾屋子,淘麥磨面,手巧的女人還會給自家的孩子做上好看的貓娃鞋,戴上兔娃帽。姑娘們則跟著母親學做針線,學做麵食饃品。

渭南文壇 | 趙發民:兒時,故鄉的年

兒時的年是從“過五豆”開始的。 “過五豆”這天,把五種豆子放到鐵鍋裡和玉米糝子熬成“五豆飯”。心寬的男人端著自家女人做的“五豆飯”走村串鄉,口裡還唸唸有詞的說:“過五豆,過五豆,一年就這樣稀裡糊塗的過來了。”


臘月初八這天要吃“臘八面”。家鄉的臘八面在煮的麵條中加紅小豆,有的還放一點包穀糝,再加一些蔥花,味道美極啦!

渭南文壇 | 趙發民:兒時,故鄉的年

臘八面一吃,年的氣息逐漸濃了起來。不是有句諺語嗎?“小孩小孩彆嘴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月二十三,灶火爺上天”。據說這天是諸神上天的日子。諸神上天后,不再管理民間事務。二十三一過,天天都是好日子,百無戒忌 ,想幹啥就幹啥(當然違法亂紀的除外)。

民間有句順口溜:臘月二十三,灶火爺昇天; 二十四,糊窗戶;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夜,熬一晚;大年初一鞭炮響上一串串。

渭南文壇 | 趙發民:兒時,故鄉的年

過年的日子就是這樣有序的推進著,每天都有每天的說法,每天都有每天的過法。

初一早晨起來響鞭炮,以便除去過去一年的晦氣,提振起新的精神, 正可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初二開始走親戚,舅家姨家丈人家,表哥表姐朋友家,該去的都得去,只是為了一年到頭的歡聚。

初五叫“破五”,取“破屋”諧音,意為破除屋內的一切晦氣,祈求新年好運。“破五”一過,該乾的農活就可以毫無戒忌的去做了。

渭南文壇 | 趙發民:兒時,故鄉的年

從正月十三開始,孩子們晚上就開始點燈了,到正月十五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日時結束,晚上的村道擠滿了點燈的小孩和看熱鬧的大人。人們把正月十五的點燈稱為“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

正月十五又稱“元宵節”。吃過元宵,意味圓滿,取意新年一切順利圓滿。

元宵節一過,年就過完了,一切又回到正常。

這些,就是我兒時過年的一些記憶。只可惜,隨著社會物質化程度的加深,社會的進步變遷,這些習俗講究正在離我們越來越淡,越來越遠。

又要過年了,忽然懷念起兒時,故鄉的年……

渭南文壇 | 趙發民:兒時,故鄉的年

【作者簡介】深谷空幽,原名趙發民,渭南臨渭區人。60後文學愛好者,喜歡散步郊遊。臨渭區作協會員。《汗滴化雨伴筆耕》《渭南文壇》《優文網》等平臺特約作者。

渭南文壇 | 趙發民:兒時,故鄉的年

渭南文壇 | 趙發民:兒時,故鄉的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