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星際穿越》:不一樣的“穿越”和蘊含的商業哲學


重溫《星際穿越》:不一樣的“穿越”和蘊含的商業哲學

星際穿越海報

如果說有一部電影值得我們反覆重溫的話,老麥的推薦是諾蘭的《星際穿越》,每次看完後,我們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收穫。

在《星際穿越》中,你會聽到和看到讓你費解的詞彙和場景,比如蟲洞、黑洞邊緣、五維空間、相對論等等,但這些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理解這部被媒體稱為“偉大的佳作”

從不同的觀影角度,我們都會獲得自己希望的體驗感,比如你一開始抱著娛樂休閒的目的去看,這就是一部科幻片,深邃的宇宙呈現了震撼的視覺效果,但你也有可能隨著劇情的開展,角度開始發生了變化,這又是一部庫珀和女兒墨菲的親情片,或者是一部人類為了拯救自己的災難片,能達到這個效果,非大師不可,非諾蘭導演不可。

老麥已經是第三次看《星際穿越》,因為現在身處疫情肆虐、商業受損這樣一個環境,重溫這部影片,又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本文就從“穿越”這個點著手探討一下影片中可以啟發我們的商業哲學。


重溫《星際穿越》:不一樣的“穿越”和蘊含的商業哲學

庫珀在五維世界的三維空間看到了墨菲

關於穿越

穿越這個概念被廣泛應用於影視劇中,不僅僅在國內,很多美國大片也引進了這個場景,比如在中國比較早期的穿越劇是1989年程小東執導的《古今大戰秦俑情》,講的是秦國的郎中令蒙天放和少女韓冬兒的三世愛戀,曾經轟動一時,而歐美的穿越劇如《古戰場傳奇》等,其穿越設計和國內的基本相同,不是穿越到現代,就是穿越到古代,這種表達形式可以稱之為“硬穿越”。

硬穿越比較直接,都是主人公因為某個原因,多數是打開了一個盒子或者一扇暗門等場景下穿越到另外一個空間,特點是兩個時空沒有交錯,都是獨立存在

與硬穿越對應的是軟穿越,什麼是軟穿越,舉個影片中的場景:

影片一開始,年幼的墨菲因為房間裡書架裡的書莫名其妙地倒下來,和父親庫珀說:我以為你是那個幽靈。

庫珀說:世上沒有幽靈。

如果影片還沒有看完的話,我們對這個“幽靈”並不會注意,其實看到後面,我們知道這個“幽靈”其實就是深陷黑洞與女兒對話的庫珀,這是影片著力表達的“穿越”場景,庫珀和女兒身處兩個平行宇宙,通過一種特定的方式,比如摩斯碼,進行對話,這樣的穿越和上述的硬穿越完全不同,或許我們理解為一種軟穿越吧。

重溫《星際穿越》:不一樣的“穿越”和蘊含的商業哲學

平行宇宙

在墨菲通過手錶獲得父親傳遞的數據從而成功破解方程式之前,所有的場景其實都是為穿越這個主題做鋪墊。

有哪些鋪墊呢?

第一、上面提到的“幽靈”是其一,庫珀當時並不知道身處黑洞五維空間中的自己是在通過書架向女兒傳遞信息,比如沙塵暴之後的NASA空間站的座標、向女兒發出的“STAY”的信號意在讓女兒阻止自己去駕駛飛船等。

第二、布蘭德教授告訴庫珀,因為蟲洞的存在,使得人類可以去探知可供生存的星球,最終發現了三個可能具備條件的星球,但需要庫珀駕駛飛船跨越蟲洞去進一步確認。

第三、庫珀駕駛飛船到達第一個星球,因為洪水而無功而返,到第二個星球,因為曼恩博士的逃脫而導致飛船對接出現問題,為了保護布蘭德,庫珀駕駛飛船脫離母艦陷入黑洞,在黑洞的五維空間,庫珀實現了與另一個空間的女兒的對話和數據傳遞。

儘管上述的一些場景是鋪墊,屬於影片表達主題的次要元素,比如蟲洞、平行空間等,但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其中兩個物體的基本概念,會有助於理解影片的線索脈絡。

其中之一是蟲洞:

蟲洞(Wormhole)又稱愛因斯坦-羅森橋,也被稱為時空洞。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蟲洞是1916年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首次提出的概念,1930年由愛因斯坦及納森·羅森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假設的,認為透過蟲洞可以做瞬時的空間轉移或者做時間旅行。

影片中蟲洞是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庫珀駕駛飛船正是通過蟲洞到達了另外一個空間,得以開展對探索兩個星球和黑洞的冒險。

重溫《星際穿越》:不一樣的“穿越”和蘊含的商業哲學

蟲洞

另外就是黑洞中的平行宇宙(五維空間)

我們生活在現實的三維世界,也就是立體空間中,有時候,我們面對的場景或者做過的事情,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一個無法解釋的感覺,科幻片用第六感來形容這種現象,另外,物理學界有個尚未證實的平行宇宙概念也能解釋其中的奧秘,說的是在我們現在所處的宇宙,平行存在另外一個宇宙,而地球上的你會投射到另外一個空間,也就是說有另外一個你存在於你無法感知的空間。

在《星際穿越 》中,庫珀墜入黑洞後,來到一個與自己住處平行的空間,在裡面,庫珀能夠看到不同時間段的自己和墨菲,此時庫珀已經離開地球二十多年,在時間被壓縮後,庫珀在太空僅僅過了幾個小時而已。穿越產生了,庫珀才明白墨菲說的幽靈就是自己,是自己試圖通過推倒書籍提供信息給女兒。

說到這裡,關於穿越就告一段落了,此處小結一下:

每一個人面對危機時刻,都會有不同的選擇,人的一生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不斷地做選擇,即便這個選擇不知道正確與否,抱怨和戾氣對問題的解決毫無作用,我們自己種下的果,勢必還得由我們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其中的痛苦也許就是應該我們去承受的,就如墨菲承受父親離開的痛苦,而庫珀則承受無法陪伴墨菲成長的痛苦,人生如此,商業社會也如此。


重溫《星際穿越》:不一樣的“穿越”和蘊含的商業哲學

庫珀通過手錶傳遞數據給墨菲

關於希望

如果說上節影片描述了人類通過穿越的方式去解決生存的苦難,那麼這節我們結合影片內容探討一下希望。

《星際穿越》也是部災難片,因為人類在枯萎症的威脅下,食物將悉數被消滅,所以影片中也不斷地在給予人類希望,從整部影片看來,我們需要關注三個細節:

第一、他們是誰?

影片在三處場景提到了這個“他們”:

一是布蘭德教授對庫珀說:他們選擇了你,庫珀問:他們是誰?二是庫珀說:蟲洞不會自然形成的,布蘭德博士說:是有人放在那裡的,庫珀問:是他們嗎?布蘭德博士默認。三是庫珀墜入黑洞時,機器人塔斯告訴他身處他們五維空間的某處,他們救了庫珀。

“他們”是誰?主人公庫珀一直在問,其實很多觀眾也疑惑,是外星人看到地球要毀滅了而給出的逃生通道?說到外星人就有點扯了,就老麥理解,這個“他們”是影片埋下的一個思考題,也是留給人類的一個希望,旨在告訴我們,

當面臨危機時,希望是永遠存在,我們不應該灰心喪氣,而這個理念,對我們當下面臨的疫情,是何其寶貴!

第二、墨菲定律

庫珀的女兒叫墨菲,相信這是編劇刻意為之,先看一段影片中的父女對話:

車子輪胎壞了,墨菲很鬱悶地說:為什麼你和媽媽要用不好的事給我取名?墨菲指的是墨菲定律,庫珀回答說:墨菲定律並不是說會有壞事發生,而是說只要有可能的事情,就一定會發生。


重溫《星際穿越》:不一樣的“穿越”和蘊含的商業哲學

庫珀和女兒墨菲

要理解庫珀對女兒的解釋,先看一下百科裡對墨菲定律的定義:

墨菲定律是一種數學推理,由愛德華·墨菲提出,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另一個解釋就是你越是害怕,事情越會發生。

從定義上看墨菲定律是著眼於事情變壞的可能性,這可能是普遍的認知,但在影片中的含義影射了幾個現象,一是墨菲越是害怕父親離開,但父親終究離開了她,這件事一直到墨菲成年後都沒有釋懷,二是墨菲最終知道了小時候的幽靈就是父親,從而和父親隔空對話,獲得了數據,拯救了人類,也在最後見到了120多歲的父親。

影片實際上表達的還是一種希望,是反墨菲定律的,害怕的事情總是會發生,這是常態,但並不是說事情都有變壞的可能,就如庫珀說的:只要有可能的事情,就一定會發生。

第三、迪蘭·托馬斯的詩

這首詩是整部影片的點睛之筆,總共出現了三次,一是布蘭德教授念給庫珀聽,二是曼恩教授在受困星球上唸了一遍,三是布蘭德教授臨終之前,這首詩取自迪蘭·托馬斯所作的《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白晝將盡,暮年仍應燃燒咆哮;

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


重溫《星際穿越》:不一樣的“穿越”和蘊含的商業哲學

浩瀚星空,希望永存

迪蘭·托馬斯寫這首詩是希望可以喚起父親戰勝死神的鬥志,不放棄任何活下去的希望。在影片中,有一個細節不應該忘記,就是庫珀得知布蘭德教授明明知道飛船無法再回來而隱瞞自己的時候,非常的憤怒和懊惱,在這個背景下,布蘭德教授送這首詩給庫珀,其實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包括在逝世之前也是如此。

也許就是這樣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心態,激發了庫珀的潛力,從而拯救了人類,只是這個結果布蘭德教授等不到了,不愧為智者布蘭德。

但這句詩在弱者曼恩教授念出來,就已經沒有勇者的激情成分了。

本節概況一下:面對危機,希望永存,看到希望所在,就如庫珀後來明白了墨菲才是他們選擇的希望。

總結語

其實影片還有一個重點上文並沒有提到,就是布蘭德教授拯救人類的PlanA和PlanB,A是找到數據完成方程式,建立人類空間站,人類得救;B是人類毀滅,飛船搭載的人類坯胎在合適的星球繁衍生息。無論是A還是B,對於布蘭德教授而言,結果都是一樣,人類得以延續,但對於庫珀而言,他需要拯救墨菲和地球上的人類,最終他做到了,結局也是皆大歡喜。但對我們而言,特別是商業危機,是實實在在的痛苦,如何拯救?老麥覺得

還需得有超強的信念,靠我們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