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兒童的家庭如何療傷?團聚就是故事的結局嗎?

今天看到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被“梅姨”拐走的孩子經過15年終於找到了!今天,3月7日,尋找孩子15年的父親申軍良就要與兒子在廣東增城相見。看過申爸爸採訪的人都知道,他為了尋找兒子付出了多少,從28歲到43歲,一個人最好的年紀,從企業高管到一無所有,變賣了一切,投入到尋找孩子之中。

被拐兒童的家庭如何療傷?團聚就是故事的結局嗎?

申軍良到達增城

2016年,當時搶走孩子的人販子落網,那是申爸爸最滿懷期待的一段時間,他下意識覺得孩子應該馬上就會回來,於是給孩子買了新床新被新書桌。但沒過多久他得到了消息,希望落空,心情驟然從天上掉到地下,其中的煎熬不是我們普通沒有經歷過的人能夠想象得到的。

都說幸福的感覺千篇一律,不幸卻各有各的不幸。他在採訪中不止說過一次,希望罪犯能夠得到嚴懲,希望被判死刑的人能儘快執行以給人販子以震懾,希望再也不要有拐賣兒童的事件發生了。只有經歷過同樣的痛苦的人,才能真的感同身受,能夠推己及人。於是,當他知道孩子已經比對上,恨不得馬上來見面的時候,專案組告訴他需要配合抓捕人販的計劃,所以不能讓他立刻去見孩子,他同意了。因為他很理解這意味著什麼。

被拐兒童的家庭如何療傷?團聚就是故事的結局嗎?

我們在為申爸爸感到開心的同時,也在思考,一個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在別的環境裡成長的孩子,要如何與這個家融合?團聚就是故事的結局嗎?

顯然不是。在過去的十五年裡,這個為他而奔波的家庭在他眼裡不過是個陌生人,任誰強加任何指導性言語,告訴你應該怎麼做,都不可能產生情感。即便他已經16歲,知道什麼是親情,知道申家有多愛他,有多努力去找他,也依然不可能把理性轉化為感性,沒有感情就是沒有感情,這不是靠說理就能說出來的。

相比於申爸爸的小心翼翼,孩子那邊又有怎樣的情愫呢?要離開這個自己生活了15年的地方了嗎?自己生命認知裡的所有家人、朋友,甚至暗生情愫的姑娘,都要離他們而去了嗎?只因我不是這家人的血脈,只因我突然多出來一對親生父母。

被拐兒童的家庭如何療傷?團聚就是故事的結局嗎?

他如果是個叛逆的孩子,恐怕會非常抗拒“新爸媽”吧?他如果是個聽話懂事的孩子,恐怕也會顧及“新爸媽”面子,依理行事,藏起自己心中的委屈和不滿。他已經錯過了一個孩子最依賴和需要父母的年紀,他在這個年紀裡的一切生命軌跡和記憶都是另外一個家庭賦予的,強求不得。

聽上去很沒有天理,他的親生父母有多愛他啊,從未有一刻停止尋找他,但他要怎麼體會這份愛?因為人販子的一次金錢交易,傷害的是兩個家庭的情感,毀掉的是一個孩子最重要的年紀。我們應該慶幸他被拐後生活在一個還算溫馨的家庭裡,能像正常孩子一樣生活長大,只是想要重新適應一個新的父母新的家,恐怕要花上些日子了。

被拐兒童的家庭如何療傷?團聚就是故事的結局嗎?

記得看過一個國外的電影,名字已經不記得了,弟弟在媽媽的同學聚會上丟失,也是尋找了很多很多年,家裡的每個人都要為丟孩子自我懲罰,他們再沒有過過聖誕節,再也不給哥哥過生日,因為媽媽認為家人擁有的一切弟弟本該都有,而如今弟弟沒有,他們一家人也沒有資格享受。最後,經過很多年的努力終於找到弟弟,全家人對弟弟百依百順,他做什麼都可以,所有人都遷就他,錯了也沒關係。終於弟弟爆發了。

如果一個家是正常的家,每個人都應該活得舒適而自在,不必遷就誰,不必討好誰。這反而讓弟弟覺得自己不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太刻意的關愛,更顯得生疏和尷尬。他和媽媽大吵了一架,被哥哥揍了。但因為這樣,他反而輕鬆了,覺得這才是一個家該有的樣子。

被拐兒童的家庭如何療傷?團聚就是故事的結局嗎?

今天有無數媒體去蹲守申爸爸和孩子相認,這是中國人的習慣,好像過了今天,這漫漫十五年就算畫上了一個幸福圓滿的句號。可是我們也都知道,並不是這樣,未來他們的磨合還有很多,他們需要經歷的還有很多。就像奧斯卡最佳影片《房間》一樣,逃出房間回家不是故事的結局,如何讓孩子學會接納這個世界才是。

被拐兒童的家庭如何療傷?團聚就是故事的結局嗎?

可憐天下父母心,希望申爸爸全家和孩子能夠儘快找到舒適的相處方式,希望孩子能儘快融入新的家。

被拐兒童的家庭如何療傷?團聚就是故事的結局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