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明了1個漢字,卻被女性痛罵了3年,如今每個女生都在用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上下5000年的發展中,我們文化傳承的媒介——文字,也在不停的更新變化。早期人類用符號等來傳遞信息,這些用來傳遞信息的符號,被具體化,系統化。出現了古代的甲骨文,隸書,小篆等。

隨著不同朝代的更替,時間的遷移,我們的文字越來越簡潔,工整。為了適應新的社會需要,我們的文字也在不停地發生著改變。1918年,在清朝剛滅完不久。中國歷史上爆發了新文化運動,其中有一點很重要的,便是摒棄之前的文言文,然後用白話文取而代之。從字面的意思我們可以理解到,白話文就是更加的通俗一些,同時也更有益於人們之間的交流。

除了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革新之外,我們也進行了文字創造。新文化運動當時正是文化革新的高潮,有這樣一位知識分子創造了這樣一個字,這個字代表了女性,卻被當時的女人們痛罵了三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在瞭解這個字之前要從劉半農的一首著名現代詩說起。

這首詩想必很多人都聽到過,那就是《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啊!這般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這首詩詩由於音韻和諧,在1926年還被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譜成曲,廣為傳唱。劉半農便是在這首詩中首創了“她”字的使用,改變了舊習慣中“他”和“她”兩字不分的狀態,同時也體現了對於女性的尊重。

這樣的方式一直言傳至今,“他字”和“她字”有了區分之後,在寫文章的時候,也能讓讀者更好的區分性別。劉半農除了是一個語言學家之外,還是一個有名的翻譯家, 所以他在翻譯的時候,就發現外國便區分了人物的第三人稱。
即“she”是女性的第三人稱,而he則是男性的第三人稱。外國文學中有詞意的區分,但是中國卻沒有。所以翻譯過來很多語句便顯得很變扭,那怎麼辦呢?劉半農大膽的決定發明一個字來用作女性的第三人稱。

劉半農先生本身是好意,希望男女可以有所分別,便於稱呼。可這一論述在報刊發表,就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習慣用“單人旁”的“他”來指代男性,可是現在用“女字旁”的她,來指代女性,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對女性的一種歧視,立刻招來了罵名,而且一罵就罵了三年。
因為很多人覺得劉半農對於女性有不好的偏見,區分這個字實際上是為了貶低女性,而抬高男性的地位。甚至扣上了“復辟”的大帽子,大家知道在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確實普遍較低,而當時正是封建王朝滅亡沒幾年的時候。

當時“真香定律”馬上就應驗了,很多人用了這個字後,發現在寫文章的時候確實很好的區分了開來,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的思想逐漸開放,倡導男女平等。而女字旁的“她”也逐漸被國家公認,收錄到中國漢字當中,如今每個女性都在用這個字,也沒有覺得任何不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