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天,語文課上講一講與雪有關的詩歌


下雪天,語文課上講一講與雪有關的詩歌

北京今年的冬雪來得比較早,往年常常是快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才開始見到雪花,今年剛入冬就已經下了兩場雪。

下雪是令人很興奮的事情,學生更為興奮,因為他們可以玩雪了。課堂上學生就會抑制不住興奮,總要伸長脖子向窗外張望一下。如果無視這種興奮,課上該講什麼還講什麼,恐怕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所以不妨借力打力,正好有這麼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就著這紛紛揚揚的雪花,給他們講一講有關寫雪的詩歌。

先來兩首打油詩暖場。

江山一籠統,地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漲價,

板凳當柴燒,嚇得床兒怕。

這兩首傳說由一個叫做張打油的打油詩人寫的打油詩,很有意思。

第一首很注意觀察細節,不能一寫雪就是“地上白了,房頂白了,樹梢白了”這樣俗套的描寫,而要注意觀察各種細節。“江山一籠統”是全景的描述,但是到了“地上黑窟窿”就是細節描述了,沒有蓋子的水井呈現的是黑窟窿。哪怕是狗,因為顏色不同也不一樣,黃狗變成了白狗,而白狗則顯得更加肥胖了。這種細節觀察在寫作中必不可少。

第二首則充滿了趣味,寫出了生活的氣息。因為長時間的大雪,所以柴米等都開始漲價了。沒地方買柴,恨不得要把板凳當成柴火燒了取暖做飯,這時候床也害怕了。床本身並無生命,並無知覺,但“嚇得床兒怕”一下子就生動起來了。寫作中善於運用聯想,運用擬人等修辭,可以讓作文更為生動。

雪梅 其一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梅 其二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並作十分春。

第一首主要應該關注“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要注意到不同事物的比較之中,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優勢,這兩句可以和王安石的《梅花》對讀,會領會得更深入一些。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第二首則在第一首寫梅雪爭春的基礎上,加入了“詩”。如果說前一首是從各自的優勢或長處來寫,而後一首則是從互補的角度來寫。“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只有梅沒有雪不行,只有雪而沒有詩也不行,唯有“梅”“雪”“詩”三者互相映襯,才能相得益彰。所謂“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其實不只是“雪”與“梅”的關係如此,人與人的關係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有各自的優勢,也有各自的不足,應該多看到彼此的優點,取長補短,尋求共贏,而不是玩一種叫零和的遊戲。

大雪紛紛落地,

正是皇家瑞氣。

再下三年何妨,

放你孃的狗屁。

又是一首打油詩,不過這首打油詩可不是一人所做,傳說是幾人“共作”,富家公子推開門,看到雪花紛紛揚揚,衝口而出,“大雪紛紛落地”。馬上狗腿子就捧臭腳說“正是皇家瑞氣”,既然是“皇家瑞氣”,那就不妨再多下一點,於是富家公子來一句“再下三年何妨”。再下三年,對富家公子的確無妨,但是對農民來說,可麻煩很大。於是一個農民聽了之後,補了一句“放你孃的狗屁”。

這打油詩雖然俗了一些,但是,卻能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來。雖然同樣活在這個世上,但是因為地位不同,視角不同,所以對同一個事物的看法和感受也不同。

就像《水滸傳》中白勝裝扮成的酒販子所唱的山歌一樣。

赤日炎炎似火燒,

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

公子王孫把扇搖。

為了強化這個認識,我在課堂上又補充了羅隱的一首詩。

羅隱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雖然是“瑞雪兆豐年”,但豐年又如何呢?長安城還是有很多貧苦的挨餓受凍的百姓,即使是瑞雪,也不適宜多下吧。

下雪了,大家都挺興奮,但是也要學一學羅隱這樣“眼光向下的詩人”,不僅僅關注到自己,也要關注到貧苦的百姓。在我們看雪景,打雪仗時,也還要想一想,還有很多人要在這大雪的天氣裡,在外面的嚴寒中工作,為了謀一口飯吃。

其實,還有很多關於下雪的詩可以講,但是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容量有限,能講的不可能太多。不過沒關係,以後還有很多機會,以後下雪還可以再講其他的內容。



慢慢來,時間長著呢,教育,是一個浸潤的過程,既然是浸潤,就不應該貪多求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