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幾層意思?俗語“親不過五服”你是如何理解的?

小神燒香


我們有時候對概念有些模糊或混淆,其實,簡單來說,五服即九族,九簇即五服。也就是說,從親屬關係方面來說,五服是在九族的範圍之內的,一個人往上五代、往下五代、往左五代、往右五代,就是五服,所謂“親不過五服”,就是這些親屬關係,因為自己居中,上下左右五服關係的人,就是九層,也即九族。這樣去理解“九族”和“五服”,就要簡單多了。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弄個五服來磨人呢?這與古人的喪葬習慣和喪葬文化有關。在古代,人們死了親人以後,為了表達對親人的哀思,往往要穿一種特製的衣服,叫做喪服,或說孝服。然而,最早之所以穿喪服,卻並不是這個意思,因為遠古的人們認為人死以後,靈魂還在,死者的靈魂可能禍及生者,會勾了去,特別是那些有過錯的子孫,死人會用靈魂給他們以懲罰。

所以,為了逃脫這種懲罰或災禍,人死了以後,死者的親屬或採取出處躲藏的辦法,或穿一種特製的衣服,讓死者的靈魂認不出來,來逃脫這種可能的災禍或懲罰。實際上,這個喪服就是一個生者讓死者靈魂認不出來的護身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特製服裝,就成了喪服、孝服。

據史料記載,西周的時候,就有了喪服,文獻中稱為“素服”。到了春秋時代,親人去世,親屬穿喪服漸漸成為了一種喪禮制度。然而,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子弒父、弟弒兄這種有違道德的現象層出不窮,表現在禮儀上,還有對喪葬制度的破壞。於是,儒生以天下為己任,去修復喪禮制度,這種修復,實際上既有修復,更有完善,所以在他們的努力下,制定出了一套十分完整的五等喪服制度。

所謂五等喪服制度,實際上就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按照血緣的遠近,劃分出五個不同的居喪服孝的等給,即:五世九族。如何計算呢?那就是從本人開始,向上四世,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向下四世,則是子、孫、曾孫、玄孫;橫向往左四層,則是姊妹、從姊妹、再從姊妹(同一曾祖)、族姊妹(同一高祖);橫向往右四層,則是兄弟、從兄弟、再從兄弟(同一曾祖)、族兄弟(同一高祖),這就是五等喪服禮儀制度。

五等喪報制度,即是依據上下左右這種縱橫血緣遠近關係而確定的。這種制度,把上下左右所有屬於這個範圍之內的親屬,全部納入了這個嚴密的關係網,目的有二:一是維護宗族關係,抱團成利益關係;二是以禮儀規範每個人的道德行為,使其在這張關係網中發揮自己的道德作用。

正因為這兩個目的的共同性和延續性,便使這種五等喪服制度受到家族人員的極大重視,也極力維護,因此兩千多年以來,很多制度因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許多變化,甚至消亡,唯有這五服制度保持了完整性和固定性,以至於今天,人們仍把五服當作親屬關係的通常標準,所謂“親不過五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對於親屬關係跨過了五服的,便不要求為死者服喪,名稱上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一般情況下,關係出了五服的男女,才可以通婚,否則即視為近親結婚,容易帶來不可逆轉的嚴重後果。


帝國的臉譜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且聽俗人說“五服”

關於“五服”大致有四種解釋,一說是國家按離國都的遠近進行治理;二說是天子到士的五個社會階層及其服飾規定;三說是上下五代及其服式規定;四是上下五代喪服的規定。

就國家治理層面的“服”是禹為國家治理設計的理想模式,五百里為一服,以國都為核心向周邊輻射,分為“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翟荒服”(《史記-周本紀》)。對於這五個層面,規定了不同的貢品,比如甸服中最近的要供應天子整稞莊稼,再遠點的是禾穗,其後是粗糧、細糧;在禮儀管理上也分遠近親疏,近的要日祭、遠的要年祭,再遠的只要承認天子的統治就可以了;對於不同服的懲罰也不同,同等錯誤,有的要進學習班、有的要發兵懲罰一下子的。

就貴族階層管理的層面,周王朝的等級從天子至諸侯至卿至大夫至士,人文上是五個級別,士以下為庶民,天子以下嫡長子以外為諸侯;諸侯嫡長子以外為卿;卿之嫡長子以外為大夫;大夫嫡長子以外為士;士之嫡長子以外為庶民。五服的等級規定之後,服裝的質的、樣式是要規定一下的,一是顏色,“青、赤、黃、白、黑”是正色,從秦之尚黑看,周應該是尚白的,至於平民的褐衣、棕衣也就平常的很了。二是上衣下裳,中間要束寬帶子的,下綴的叫“蔽膝”,最多不能超過四寸噢。三是衣裳區別更大,天子及諸侯貴族有祭服、朝服、禮服、軍服、喪服或許有家居服,服裝上的紋飾也有區別講究吧。四是男女有別,男有冕服(祭典裝)、弁服(典禮裝)、玄端(朝會裝)、深衣(家居裝),女有鞠衣(祭祀裝)、展衣(會客裝)、祿衣(家居裝)、純衣(嫁衣)。五是帽子當然更有講究,有鵲尾冠,尚冠,長冠,筒冠,冕,弁等。

至於五服中以自己為中心,上下左右擴展五代的親戚關係、血脈傳承是現代人所認可的,是以男子的血緣來定的,後世又稱“九族”。關於一服是一輩還是五輩是一服,多有爭議,說出五服就是出了五輩的有,出了二十五輩的也有,當然也有人說從爺到孫是一服,循環應該是八輩,如同罵人話是“祖宗八輩”,出了八輩,就是“八杆子打不著”的親戚了。也有道理。

五服用在葬禮上在古代是有明確規定的,一般叫“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比如斬衰是臣哭君、平民哭爹、哭娘、哭丈夫的,長孫哭爺的,都是粗麻重孝,不見針線,舉哀三年(實際上是二十五個月),以下漸次稍輕。其實,現在北方地區還有遺留的變通方式,比如兒女穿麻衣白孝,孫子藍衣,重孫子紅衣,再其外已是常衣了,至於外人前來弔唁,也多有搭孝於肩、於臂的,或許也是一種遺存形式吧。





一哥於一


俗語回答:“五服”在中國古代有四種含義:

一、古代以天子所在的王畿為中心,以五百里為一區劃,由近及遠分為甸服﹑侯服﹑綏服(一曰賓服)﹑要服﹑荒服,合稱五服。這裡的“服”是服事天子的意思。

  • 《書·益稷》:“弼成五服,至於五千。”

  • 孔:“五服,侯﹑甸﹑綏﹑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為方五千裡。”

  • 《書·康誥》又周稱侯﹑甸﹑男﹑採﹑衛為五服。

二、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五個階級所穿的五等服裝樣式。

三、古代根據與逝者的親疏關係為差等的五種喪服。

四、謂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以及自身五代。

既然問題問的是古代“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幾層意思?那麼答案就是上述的三和四。

五服制度和本宗九族

五服制度是漢字文化圈的傳統喪服制度。是指導居喪期間的服飾、飲食和起居制度。

在父系社會中,通常以父系血緣為基礎、以宗法制度為重。上自高祖、下至玄孫,通稱為“本宗九族”。

《三字經》:“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在“本宗九族”所屬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和旁系親屬)都稱之為“有服親屬”,又稱為“內親”。內親在逝者的喪事期間要為逝者服喪,根據關係親疏來定喪服,關係越親近的人穿的喪服越重、關係疏遠的人穿的喪服越輕。而母系血緣的服制只有一世,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兄弟和姨表兄弟,這些都稱之為“外親”。

“披麻戴孝”——喪服等級、五服四制

在古代中國,喪服分為五種等級: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用不同粗細、不同質量的粗麻布製成,稱之為“五服”。“五服”經過上千年的演變演化出了多達23種服制,可以分別運用在138種不同的人際情況,規矩可謂是極其繁瑣。

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儀禮》所記載的各種服制被後代奉為最具權威性的穿搭準則,歷朝歷代都遵其行事,但是也會有所變通。而實際上,五等喪服因為太過於繁瑣,後來延續的傳統均在細節和理解方面與前代有所不同,特別是在民間,因為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能有財力按照其標準執行,也可穿著簡易的“喪服”、“孝服”(男子頭戴孝巾,身穿孝衣、麻繩和麻鞋;女子頭戴孝巾或孝髻,身穿孝衫、孝裙、麻繩和麻鞋)。

  1. 斬衰(zhǎn cuī):五等喪服中最重的喪服,亦稱做“斬縗”。斬衰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不縫邊緣,服制三年(實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禫祭,即可除服)。“斬”就是不縫緝的意思,所以稱為“斬衰”。子為父、諸侯為天子、士大夫為君,都是服斬衰。
  2. 齊衰(zī cuī):五等喪服中次於斬衰的喪服,亦稱做“齊縗”。齊衰服用粗麻布製成,斷處緝邊,因此稱為“齊衰”。齊衰服由於喪期和服制的區別,又分為四種,即:齊衰三年、齊衰杖期、齊衰不杖期和齊衰三月。

  3. 大功(dà gōng):五等喪服中次於斬衰和齊衰的喪服,亦稱做“大紅”。大功服用熟麻布製成,比齊衰精細、比小功略粗,又可區分為:殤大功和成人大功兩種。“功”就是指女子所做的紡織、縫紉等的加工,因為所加人工較為粗略,所以稱為“大功布”。
  4. 小功(xiǎo gōng):五等喪服中次於斬衰、齊衰和大功的喪服,亦稱做“小紅”。小功服用熟麻布製成,比大功更精細,因為紡織所加人工不似大功那般粗略,故相對而稱“小功布”。小功服又可區分為:殤小功和成人小功兩種,主要取決所服對象是否成年,服制五月。
  5. 緦麻(sī má):五等服中最輕的喪服,亦稱做“織麻”。緦麻服用細麻布製成,比小功服更精細,服制三月。緦麻服由於喪期較短,可以說是葬後即除服,故雖有殤緦麻和成人緦麻的區別,也只是所服對象有所不同,服飾則幾乎沒有差異。

  • 五服四制

四制是指:正服、義服、加服和降服,“五服”與“四制”兩者相輔相成,合稱“五服四制”。

本身於情份之內,為死者成服曰“正服”,例如:子為父母服斬衰、孫為祖父母服齊衰期年,皆屬情分內之事;再者,伏於義理之內,為死者成服曰“義服”,例如:義子為義父母服斬衰,屬於義理內之事。

因為特殊緣故,加重一等服曰“加服”,例如:長孫本為祖父母服齊衰,但承重孫加重其服,服斬衰;反之,減輕一等服曰“降服”,例如:出嫁女兒為本生父母成服、出嗣子女為本生父母成服,均減輕其服。

喪服制度的特點

《禮經》中所記載的喪服制度,和宗法制度有著不可分隔的關係,在當時雖然不見得會全部按照制度實行,後代在延續的過程中也有所變化,但是裡面突顯等級的特點被歷朝歷代傳承下來。

  • 重男輕女

喪服制度中可以明顯的看出重男輕女的情況,例如:妻子在丈夫逝世後,需要為丈夫服喪三年,而妻子逝世後,丈夫只用為妻子服喪只有期年。【“期”(jī)是指一週年的意思】

明朝以前的朝代,如果自己的父親過世,兒子需要為父親服斬衰服長達三年;如果父親健在、母親過世,子女只用為母親服齊衰期年;如果父親在母親之前逝世、母親過世後,子女只用為母服齊衰三年,而不是服最重的斬衰。

  • 嫡庶之分

喪服制度中也可以看出嫡庶的分別非常非常嚴格,例如:庶子必須為嫡母服喪三年,但是嫡子卻不用為庶母服喪(明代以後,庶子為生母也服喪三年,嫡子為庶母服喪期年)。

而且嫡長子一脈在喪事中的地位也很重要,喪制中有所謂的“承重孫”(同承重曾孫),就是嫡長子已死,並不立其餘子為喪祭主,而是由嫡長子之長子承擔喪祭主的重任,名字在訃聞中列在首位,地位排在其他宗族成員之前。

  • 內外親疏(親不過五服)

喪服制度中明顯地表現出血緣親疏的等級,習慣上以五服之內為親、五服之外為疏。

《爾雅·釋親》:“族父之子相謂為族昆弟,族昆弟之子相謂為親同姓。”《注》:“同姓之親無服屬。”

這也就是說,同族兄弟之子相互間已經沒有服屬關係,有的僅僅是同姓關係。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親不過五服”。

而且歷朝歷代的律法也有所謂的“準五服以制罪”,將喪服制度引入民事法典,用來判斷五服九族之內親屬的相互侵犯行為,也確定繼承和贍養的利益。總得來說,以卑犯尊者刑責加重,愈親近者愈重;以尊犯卑者刑責減輕,愈親近者愈輕;親屬相姦者刑責加重,愈親近者愈重;親屬相盜者刑責減輕,愈親近者愈輕。

本問題回答者是@俗人俗語俗評 ,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討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俗人俗語俗評


俗人俗語俗評


關於五服是啥,我用功不少,在別的問答中,曾做過祥細解說。今又受邀,我僅量精典些做答。

一,五服有兩種不同意思的解釋。一是從皇帝到下屬臣子,因其地位高低,官職大小不同而所著服裝而不同,分成五種,謂之五服。

二是在喪葬事中,因人們血緣關糸遠近的不同,對守孝者所穿服裝有著不同的規定。這規定分為五種,這五種衣服,在布料及製做上明顯有別,這就成了五服。這守孝者不但孝服不同,在守孝時值長短等方面,也有不同的講究。

二,親不過五服怎樣理解?意思很直觀明確。就是從血緣關糸上講,五服以內,是最親近的,五服以外,則逐步疏遠了,因而謂之出五服。在農村喪葬事中,五服以內,稱做門中、自家人,族人。五服以外則稱為鄉黨。比如說,喪葬事,五服以內晚輩人務必須掛長孝,而五服之外人,原則上不掛孝,前來為喪葬事幫忙而己。

朋友,你若要了解更細情況,請看資料《中國大錄》《民俗常識》《家譜與年譜》等。


琵琶嘴


《血緣關係或親緣關係》

無論是悟空問答中:古代的“九族五服”中的五服有哪幾層意思,俗稱“親不過五服”你是如何理解的?;還是前幾天悟空問答中:姑家舅家和姨家(更嚴謹地說,應該是“姑家和舅家姨家”),是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就拉倒”。都涉及到家族血親關係問題,血親既是有血統關係的親屬。以上問題如何理解?有否道理?要看出發點的角度是什麼。如果單憑親屬間的感情而論,親情的疏忽或彼此間的芥蒂,可能等不到“五服”,三、四輩從情感上就“拉倒”了。但是,從血緣上是無法“拉倒”的。眾所周知,血緣關係是人類通過婚姻生育而形成的,隨著家族繁衍,遺傳基因一代代傳遞,一代代遞減,形成家族不斷向縱深延續的“祖宗十八代”宗親關係的網絡,和橫向擴展的“七大姑八大姨”中表親關係的一片片網絡。家族血緣的網絡縱橫關聯、綿延不斷、次序井然,形成社會的基本組織-家庭。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是直系血緣親屬關係,除直系親屬外,還有以血緣關係遠近,分為層次不同的,家族的旁系血親關係(親叔伯和堂叔伯);以及非本家族的(婚後)姑(姑表親)或姨舅(姨表親),統稱旁系血親的中表親。所以“三輩四輩就拉倒”從血緣上論,是沒有道理的,這就是老祖母的口頭禪:“老表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因為他(她)們分別延續著父系或母系的遺傳密碼(基因),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生物學物種規律。

在縱橫交錯、深邃繁雜的親戚關係的交往中,難道就只能如此沒完沒了啦?不是的,老祖宗規定了以“五服”來裁決。咱們普通老百姓所指的“五服”,既是從祖父母到孫輩五代人。“五服”在漢族民間有不成文的規定:五代之內不得通婚(至今民間依舊堅守著“骨血不能倒流”的老例兒,保證了華夏民族人種的優良);以及,五代之外沒有孝服(免除婚喪嫁娶之禮),這成了當年漢族家喻戶曉、舉足輕重的風俗。當然,隨著獨生子女的出現,使得親戚關係縮減、零落,但僅存的血親關係更顯得珍重。

提到姑、姨、舅,使我聯想到漢語的稱謂。稱謂是人們在親屬、職業等相互關係中,所處的地位而得的名稱。古老的華夏文明對各代親屬,以父系、母系親屬(姑表姨表)不同血緣關係的有無、遠近親疏、長幼尊卑均有明確的稱謂。漢語的稱謂,形成紛繁各異、等級森嚴、親疏有別,伴血緣而生,超然於英法各國,是世界文明的一枝獨秀。正如漢語中,家族同輩男性有叔父、伯父、堂叔伯、舅父、姑父、姨夫、表叔、表舅等不同稱謂,女性有姑母、堂姑母、姨母、嬸母、伯母、舅母、表姑、表姨、表嬸等不同稱謂,從稱謂上親屬的血緣、親疏遠近一目瞭然。而在英語(或法語)中,僅僅是以兩個簡單的單詞(uncle/aunt),籠統地替代、包攬了以上兩組各不相同的稱謂,看不出父系親屬或母系親屬的血親歸屬、看不出有無血緣關係或婚親、看不出親疏遠近......。顯然,古老漢語稱謂的邏輯思維,不愧為華胄文明的一支奇葩,我們應該努力傳承並呵護她。


嫊1


這個問題有點多思考一下:

估計大約是春秋時代,為了分出血緣關係統治『階級』的原理與應用。

至於更加細緻入微的說清楚,恐有遺留下來民意說法『未明顯』的問題。

九族~九州各佔一族,即無論什麼家支,在個人晉升空間裡,不管到了那一個州,都有人會停濟不前的可能。絕大多數人家不夠能力晉升北國王儲了,則會原地踏步地渴望止損後繼『祖業』。

五服~指每人在哪裡(州格)生根發芽或開枝散葉,自己『玄黃帝裔子孫』的骨血,假如在祖輩功名世系罔替之下,不得超出五代人的『服務服從服用』機遇,一旦超過了『五服』的話,就要從頭開始計算個人『權益福利』了。

因此,俗話說得好:『親不過五服。』即一旦親緣關係階級性存在的真實性,時間長了的生疏感和陌生感,即使有什麼祖祖輩輩關聯性的『骨血』,也不再是『一個州格之內的親戚族群』了。

總之,家支族群萬一不夠親的話,什麼矛盾性的問題都會有『阻攔』,窮富不同而實力不濟事態,不利於族群利益共享的意識晉升空間吧?

無論什麼九族五服的形式,一切都是為了階級攀爬『晉升』,達到個人『骨血族群』封建制度化下,每個人渴望王儲諸侯國祚宗族的旨意。


藍本動漫


禮記.大傳: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也。高祖以降,曾祖、祖父、父親到本族兄弟姐妹,稱“五服”。“五服”之外,親緣關係就淡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