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事戰爭,從東北入華北,為什麼只能走山海關?

冢虎臥龍


“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古人如此稱頌山海關,它地處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的咽喉之地,就像一隻猛虎扼守著陸路通道,一邊青山連綿、一邊波濤洶湧,所謂:“襟連滄海枕青山”。

毋庸置疑,山海關是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明朝魏國公徐達創關開始,一直到解放戰爭為止,這裡不知打過多少仗。

我們通常說“關內”“關外”,這裡的“關”就是指山海關,前者是山海關以東地區(亦叫“關東”),後者是山海關以西的地區。當然,在不同語境下,中國人的“關內”“關外”會指代不同關隘,比如函谷關。

古代軍事戰爭,從東北入華北,為什麼只能走山海關?


回答問題之前先了解山海關的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這是東北和華北北部之間的地形圖,大家看:

在東北,大興安嶺從南到北橫亙,其下接著的是七老圖山、努魯兒虎山和燕山,這連綿不斷的一片山脈把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以及蒙古高原分割開來,形成了三塊基本獨立的地理單元。

要想從華北平原到達東北,只有三條路可走:

一條是穿越喜峰口(即古代盧龍口),經凌源、大淩河、朝陽,到達遼河流域。這條道路就叫做“盧龍道”;

另一條是穿越古北口,即從北京出發,經過順義、密雲,到達古北口,然後渡過灤河,到達平泉,再應該巴林左旗,最後到達松嫩平原。這條道路就叫做“古北口道”。

以上兩條道路,全部都是沿著河谷而行,在遼西山地的崇山峻嶺之間穿梭,其道路之難行,是可想而知的。那麼,有沒有一條比較好走的路呢?

沿著遼西山地和渤海之間,有一片非常狹窄而又細長的平地,這就是傳說中的“遼西走廊”,毫無疑問,沿著這條路走,其便捷性遠遠超過了上述兩條道路,這條道路就被稱作“傍海道”。

而山海關,就扼守在這條傍海道上。因為山海關建關之初,被稱為“榆關”,所以這條路又被稱作“榆關道”。

我們再來看看山海關的戰史

我們知道這裡是李自成農民軍的“滑鐵盧戰場”,但最有發言權的進攻方卻是八旗鐵騎,畢竟人家愛新覺羅氏幾代人打不進來。

打不進來,八旗兵也沒辦法,他們也曾腦筋急轉彎過。曾幾何時,八旗兵也確實被堵得慌,然而自從蒙古喀爾沁等部依附之後,他們就可以經過蒙古人地盤攻打明朝,長城防線的薄弱處會被攻破。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點,八旗兵有5次繞過山海關進入華北的軍事行動,分別為:


1629年,皇太極經熱河,破長城的大安口和龍井關攻入華北;

1632年,皇太極經蒙古草原,兵鋒直達張家口北面;

1636年,皇太極命阿濟格出兵,破居庸關攻入華北;

1638年,皇太極再次出兵,多爾袞從青山關、嶽託從牆子嶺入華北;

1642年,皇太極命令阿巴泰出征,八旗兵從牆子嶺再次進入華北。

八旗兵既然可以繞道山海關,為何要到吳三桂投降獻關,才大舉南下佔盡中原?

主要是因為山海關最實惠,沿途路況最好且最近,其他道路要麼翻越燕山、要麼借道蒙古,前者有著騎兵上山不靠譜、人數多易暴露的缺點,後者有著長距離跋涉的後勤壓力、東北老巢有被關寧鐵騎奇襲的隱患。

因此,八旗兵繞道進犯明朝,每次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就不敢長時間的停留。其實,八旗兵還有1條進犯的通道,不過作為陸戰精英的他們沒有這個能力,那就是通過海上艦隊進犯明朝。

不僅古代是如此,近代的山海關依然是軍事要地


就如1942年爆發的第二次直奉戰爭,雙方在山海關城下展開殊死拼殺。為了拿下山海關,直奉兩軍都派出飛機參戰,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首次空中對戰。

此後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山海關都因地理優勢,一再引發軍隊大戰。

那麼古代軍事戰爭,從東北入華北,為什麼只能走山海關?

答案很簡單,山海關處在咽喉之地,兵家要掌控局勢,就不能不拿下它。關於山海關,你會怎麼看呢?

總結:山海關,天下第一關不是浪得虛名即使時至今日,山海關、古北口這兩個通道仍然是進京首選,當然除非你有特別的情懷,走東北來的話,肯定不會選承德進京……

關於山海關,你會怎麼看呢?歡迎下方評論!


路之意


答:山海關之所以成為天下第一關的原因是。遼西走廊全長185公里,最寬的地方有十幾公里,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幾公里,山海關就在遼西走廊的最窄的地方。也是最容易通過建造關隘的形式進行防守的地方。

當然了 ,從東北進入中原並不是只有這一條路。不然為何要建造漫長的長城呢?長城就是用來阻隔北邊的民族南下入侵中原的屏障。山海關是第一關自然會有第二、第三、第很多關。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後金時代進攻大明的路線圖。

歷次進入情況如下

1.1629年 崇禎二年 。後金兵分三路,一路攻打入大安口,參將周鎮死亡;一路攻入龍井關,一路攻打洪山口,明參將張安德等敗逃,張萬春降。薊州被圍,十一月,京師戒嚴。

2.1634年,崇禎七年。七月初八日入上方堡,進圍宣府,不克,改走應州,兵掠大同,攻陷得勝堡。

3. 1635年崇禎八年 由大同府平虜衛入塞 ,於析州劫掠 ,復由平虜衛出塞。

4.1636年崇禎九年 6月27日,阿濟格兵分三路入喜峰口、獨石口。明軍退保昌平,清兵再侵居庸、昌平北路。接著又攻下寶坻、定興、安肅、大城、雄縣、安州丙子胡亂等近畿州縣。整個北京城已經非常的混亂。這次進攻發現整個長城防線形同虛設。有沒有山海關結果差不多。

5.1638年 崇禎十一年。清兵入寇。崇禎帝召宣、大、山西三總兵入衛京師。清軍分二路進至牆子嶺、青山口11月,清兵繞道入長城,深入京都南,進攻高陽城。盧象升戰死。12月保定失守,清軍即乘勝長驅直入,分陷昌平、寶坻、平谷等地。

6.1642年崇禎十五年 從界嶺口 黃崖口 入關遂攻克塔山城。

7.1644年 明亡

綜上所述,山海關是非常重要的關口,但不是唯一的。清軍選擇的戰略戰術路線還是比較多變的。只能說山海關的路比較好走其他的路難走一點 但不代表不能走。


南閣水哥


遼西走廊通道始於遼而發展於金,在明末時被廣為人知。但從東北進入華北,並非只有山海關一條路。


遼瀋戰役剛剛結束,國民黨高官顧祝同預測林彪的四野必定會在短期內揮師南下,但絕大多數人不同意這一觀點,大家認為:“林彪所部,惡戰50餘日,至少需要三四個月的休整,否則難以恢復元氣”。

就在國名黨高層還在爭論不休之際,東北野戰軍打破慣例,大戰過後沒有休整,就秘密進關了,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東北野戰軍4縱、11縱在遼瀋戰役激戰正酣之際,結束塔山保衛戰後,組成先遣兵團,由古北口秘密入關,輕取密雲,直接威脅平津。


1948年11月23號,東北野戰軍主力總隊和特種兵團鐵道縱隊陸續分頭向關內挺進,5、6、7、1、12縱以及特種兵從喜峰口入關。

3、10、9、8、2縱沿北寧路西側,經錦州從冷口入關。

其中1、2、12縱是隨後跟進的。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直到12月初,3縱和5縱分別越過長城後,被敵人發覺,為了加快行軍速度,林彪決定,剩餘部隊全部改為白天行軍,所以隨後跟進的2、 7、12縱以及特種兵縱隊是白天從山海關進關的。

所以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通道並非只有遼西走廊,只是這條路途徑較短,路況也不錯,適合大兵團作戰。


花近高樓1


當然不是啊。

可供選擇的路徑多的是,準確的說,長城沿線所有關隘都是可以突破進入的。

在吳三桂投降滿清之前,滿清已經六次入塞,都是繞開山海關,繞道蒙古突破長城關隘禍亂中原的。

下面詳細說說

第一次“己巳之變”

1629年(崇禎二年)10月至次年5月,建虜皇太極率領約十萬八旗兵從喜峰口進犯北京周圍的遵化、良鄉、固安、香河、永平、順義、遷安、灤州等地。



第二次

1634年(崇禎七年)七月至閏八月,建虜皇太極繞道內蒙古,進犯山西北部的宣府、大同的數個州縣,明將曹文詔從河南被調往大同,以致被闖賊趁機突圍。


第三次

1635年(崇禎八年),建虜多爾袞、薩哈璘、豪格率軍侵擾蒙古林丹汗的河套地區,然後南下,在太原附近的忻州、定襄、五臺等州大肆劫掠。


第四次“丙子虜變”。

1636年(崇禎九年)五月,建虜皇太極突入大明宣府附近的長城關隘獨石口,第二次禍亂中原。

獨石口關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北獨石口鎮附近,是明帶長城宣府鎮上的一座重要關口,有“上谷之咽喉,京師之右臂”之稱,因關口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關城因此而得名。

七月,建虜在延慶大敗明軍,八月,建虜遍蹂京畿,歷時四個多月。


第五次“戊寅虜變”

1638年(崇禎十一年),建虜多爾袞、嶽託率軍繞道蒙古,從北京密雲東面的牆子嶺、唐山喜峰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禍亂中原,並沿著運河打到濟南,俘獲了人畜46萬,



第六次

1642年(崇禎十五年)十月,建虜阿巴泰率軍從黃崖關出擊,進入薊州,攻克3府(兗州、順德(邢臺)、河間),兵鋒直抵南直隸海州一帶。


由此可見,“古代軍事戰爭,從東北入華北,為什麼只能走山海關?”是錯誤的,可供選擇的地方太多了,只要兵力強大,可以從長城沿線任何一點突破,簡直是如入無人之境,來去自如。

斯巴達人有句名言:只有人組成的牆,才是無法攻克的牆。

信哉!


燕趙節度使


山海關是我國長城三大關之一,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平日裡,我們常說的關內,關外中的“關”就是山海關,它西靠燕山,東臨大海,所以才叫山海關,山海關向北是通往遼河平原的遼西走廊,向南則是華北平原,山海關扼守於此,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麼,從東北到華北,山海關是唯一必經之路嗎?答案當然不是,這裡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就是明末皇太極的自公元1629年(明崇禎兩年,清天聰三年)起清軍的先後五次破關而入。

在這五次破關中,清軍都是繞到蒙古,從山海關以西的其餘明軍防守薄弱的關口入關,這其中有幾次入關給當時的大明朝廷帶來的沉重打擊,比如第一次,清軍選擇從大安口,龍井關,喜峰口破關,並攻下遵化,然後繞過通州,兵臨京師城下,從破口到京師,清軍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雖然清軍由於長途跋涉,明朝各地勤王之師又陸續抵達清軍不得已而北撤,但此次嘗試入關,讓清軍嚐到了甜頭,他們不僅俘獲大量財物,還在戰場上斬殺了趙率教,滿桂等明朝著名抗清將領,袁崇煥也是在這次入關之後被崇禎下令殺害。

自此以後,清軍先後五次繞到蒙古破關,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安口,龍井關,喜峰口之外,他們還曾選擇從居庸關,古北口,牆子嶺,將軍石關,青山關,冷口,黑峪關等多個關隘破關而入並大肆劫掠,其中1638年,清軍入關造成了著名將領盧象升的戰死,帝師同時也是曾經的薊遼督師,關寧錦防線的構築者孫承宗自縊而亡。

清軍幾次繞過山海關突破長城防線攻入大明腹地,這無疑是對大明朝廷的最沉重的打擊和最嚴厲的警醒,然而事實上,清軍的幾次入關雖然對大明朝廷帶來的很大的恐慌,但卻不足以威懾到大明朝的統治根基,為何呢?因為清軍雖然有能力入關,但卻守不住入關後所取得的戰果,更無法繼續擴大戰果,當時的清軍本質上與流寇無異,完全就是打一槍換一地,打完就走的打法,而清軍之所以“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並不是他們天生就擅長這麼做,就喜歡這麼做,而是迫不得已這麼做,原因就在於,山海關一直牢牢的掌握在明軍手中,巋然不動,穩如泰山。

雖然清軍可以繞道山海關,從蒙古取道突破長城防線,但由於路途遙遠,清軍後續補給困難,兵力也難以為繼,無法做長期持久之戰的準備,尤其是如果明軍抽調重兵防守住各關隘,那入關的清軍就有被圍而聚殲的危險,清軍兵力本就不足,幾次與明軍的大規模交戰,採用的都是平原作戰,各個擊破的辦法,如果沒有拿下山海關,令遼東與華北連為一體,那麼在關內做長期逗留無異於自戕。

前面提到過,清軍之所以能繞過山海關而南下,完全依賴於蒙古,因為長城的北面是蒙古諸部,明長城本就是用來防守蒙古人的,所以蒙古人對長城各個關隘及明軍的防守有非常詳細的瞭解,所以清軍才會不惜一切代價或聯姻或討伐,軟硬兼施拿下了蒙古諸部,這才在蒙古嚮導的帶領下幾次三番的破關。

不過由於燕山山脈橫亙在長城北部,所以清軍最引以為傲的騎兵作戰能力受到極大的削弱,也正是由於燕山的存在,才凸顯出山海關的重要性,因為燕山到了山海關便戛然而止。因此山海關所駐守的一帶是一馬平川的平原,最有利於騎兵的出入,只有拿下山海關,清軍才可以盡出所有主力南下滅明,這也是自努爾哈赤起,滿清兩代帝王不惜一切代價死磕寧遠,錦州的原因。

自廣寧失守後,錦州和寧遠是山海關外明軍駐守的兩大軍事重鎮,也是拱衛山海關的兩座軍事要塞,破山海關必先下錦州和寧遠,否則清軍將一直處於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也有隨時被包圍的危險。

所以說,從東北入華北不是隻有山海關一條路可走,但如果想要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就必須走山海關,當然了除了山海關還有一條路,這裡留個懸念,不知有沒有朋友能想得到是哪條路,這裡小編給大家一個提示,山東。


鹹魚閒聊


山海關是古代明長城的一個起點,距離秦皇島很近,因為這是築城建關設衛,又依靠著山海,所以才起名叫做山海關。整個山海關城一直與長城相連,大約有4000米左右。現如今,已經成為了一處旅遊景點,但在古代軍事戰爭中,卻是一條必經之路。

自古以來,但凡有軍事戰爭,一定會通過山海關。所以從明朝開始一直到解放戰爭結束,在山海關展開的戰爭只多不少,而山海關也成為了人們印象中作戰次數最多的一個地點,甚至有很多人認為,從古到今所有的戰爭只要從東北到華北,就只有山海關這一條路可以走。

但事實證明,並不是只有一條,因為在明朝末年的時候,曾經與後金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戰爭所經過的地方是在遼西走廊到山海關地區之間。所以,戰爭並不是一定要經過山海關,只是因為這裡地理條件特殊,才會有許多戰爭選擇在這裡展開。

一、從地圖上來看,華北平原到東北,總共有三條路可以走。其中一條是從北京出發,穿越古北口,緊接著來到平泉,隨後到達松嫩平原。平常,會將這條路稱作為古北口道。

二、另一條路被稱作盧龍道,意思就是從古代盧龍口經過大淩河之後,再到達遼河流域。

三、除此之外,還有第3條路是遼西走廊。在遼西山地和渤海之間有一片平地,經過這裡就會到達目的地,而這條路會被稱作傍海道。仔細來看,便能發現傍海道附近便會經過榆關,而所謂的榆關指的就是山海關了。

據瞭解,在這三條道路當中,最早開通的並不是經過山海關的那條路,而是盧龍道。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人經過這條道路了。但到了三國時期,便有戰爭爆發時打算通過山海關,只是因為當時天氣不好趕上雨季,山海關這裡的道路不方便通行,所以才選擇了盧龍道。

而古北道口是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所出現的,這條道路崎嶇難行,因此很少有戰爭會通過這裡。而榆關道就與眾不同了,傳說中遼聖宗有一次經過傍海道,準備前往公主嶺附近。但走到半路時突然間下了大雪,所以他們便從遼西走廊附近通過,在那裡延伸出了一條道路,要比盧龍道和古北口都要平坦,所以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和戰爭,都會選擇從這條道路經過了。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誰告訴你從東北入華北只能走山海關?

從東北進入華北,除了山海關,除了海路,陸路至少還有兩處:喜峰口和居庸關。

宋金海上之盟時完顏阿骨打奪取遼朝燕京走的就是居庸關

《金史 本紀第二》:

“十二月,上伐燕京。宗望率兵七千先之,迪古乃出得勝口,銀術哥出居庸關,婁室為左翼,婆盧火為右翼,取居庸關。丁亥,次媯州。戊子,次居庸關。庚寅,遼統軍都監高六等來送款。上至燕京,入自南門,使銀術哥、婁室陣於城上,乃次於城南。”

1499年北京保衛戰,瓦刺軍就是從居庸關附近的紫荊關進攻北京城:


丙辰,也先陷紫荊關,孫祥死之,京師戒嚴。丁巳,詔宣府、遼東總兵官,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巡撫及募兵御史將兵入援。

早被被水庫淹沒的喜峰口關

皇太極入關就走喜峰口

喜峰口,漢朝時名字為松亭關、唐朝時為盧龍塞,後因父子失散相逢而改稱為喜逢口。明宣宗時,這成為明朝和蒙古的分割線。1452年明代宗時,明朝將長城和喜峰口連接。1629年,皇太極從喜峰口進入華北,10萬兵馬直逼北京,導致袁崇煥被崇禎帝給殺了。

清兵五次入關:

第一次:1629年,皇太極從喜峰口,攻打北京城;

第二次,1636年,阿濟從得勝堡進入華北,攻克16城,俘虜人口畜牲共17.9820萬,還砍木留書“百官免送”;

第三次,1638年,多爾袞和嶽託兩路軍分別從青口山、牆子嶺進入河北、山東,攻略一府、三州、五十五縣、二關,俘虜人口和牲畜46萬;

第四次,1642年,阿巴泰從黃崖口進入華北、山東掠奪,攻克3府、18州、67縣,獲取:黃金2250兩、白銀220.5270萬兩、珍珠4440兩、綢緞5.2230匹、人口36.9萬、牲畜30.1萬頭。

1645年入關是大清第五次入關了。

山海關不過是東北進入華為的一道關口而已。

相比山海關,大同、張家口等背靠內蒙古草原對北京的威脅更大。


綜述

東北、內蒙、山西北部要進入華北:

東北可以走水路進入天津,走山海關、喜峰口等燕山山脈關隘;

內蒙古、山西可以走太行八脛進入華北。

孫承宗的寧錦防線本意是步步為營的向前延伸奪地的防守反擊戰略,後期卻成為明朝拒絕滿清入關的唯一保障,寧錦防線失去了它的本意。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傳說,更加加深了後人似乎山海關是滿清入關的唯一道路,卻忘記了滿清早已入關四次了。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從東北入華北,其實不止一個山海關,之所以有這個印象,是因為明朝末年與後金的戰爭多發生在遼西走廊~山海關地區。

明朝末年,長城以北是蒙古,山海關以東是後金,後金最初只能走山海關是因為疆域侷限於遼東,向西便是蒙古,沒有其它的路可走。

公元1635年,皇太極擊敗了蒙古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並接收了傳國玉璽,此後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與此同時,後金的疆域包括了漠南蒙古,其最西發展到了今甘肅一帶。此後後金進入華北的通道從燕山南下中原便有四大通道——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冷口。

1639年,明將盧象升便是在河北鉅鹿大戰清軍,清軍已經深入大明腹地,而皇太極便是進入華北便選的是古北口。


居庸關,在秦漢為上谷郡(今河北懷來—延慶);

古北口,秦漢時代為漁陽郡(今密雲);

喜峰口,古稱盧龍塞,秦漢時為右北平郡(今河北遵化),當年曹操征討烏桓曾經走過此路;

冷口,秦漢時為的遼西郡(今河北遷安)。

但這不代表後金可以不考慮遼東的大明鐵騎,由於山海關在中間的阻隔,不取山海關,清軍便極易被明軍切斷後路。

公元1642年,皇太極全殲洪承疇十三萬主力。至此,明朝關外主力盡喪,山海關以北的遼西走廊地帶門戶洞開,清軍入關只剩下時間問題。


心向青山


從東北入華北,其實不止一個山海關,之所以有這個印象,是因為明朝末年與後金的戰爭多發生在遼西走廊~山海關地區。

明朝末年,長城以北是蒙古,山海關以東是後金,後金最初只能走山海關是因為疆域侷限於遼東,向西便是蒙古,沒有其它的路可走。

公元1635年,皇太極擊敗了蒙古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並接收了傳國玉璽,此後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與此同時,後金的疆域包括了漠南蒙古,其最西發展到了今甘肅一帶。

此後後金進入華北的通道從燕山南下中原便有四大通道——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冷口。

1639年,明將盧象升便是在河北鉅鹿大戰清軍,清軍已經深入大明腹地,而皇太極便是進入華北便選的是古北口。

居庸關,在秦漢為上谷郡(今河北懷來—延慶);

古北口,秦漢時代為漁陽郡(今密雲);

喜峰口,古稱盧龍塞,秦漢時為右北平郡(今河北遵化),當年曹操征討烏桓曾經走過此路;

冷口,秦漢時為的遼西郡(今河北遷安)。

但這不代表後金可以不考慮遼東的大明鐵騎,由於山海關在中間的阻隔,不取山海關,清軍便極易被明軍切斷後路。

公元1642年,皇太極全殲洪承疇十三萬主力。至此,明朝關外主力盡喪,山海關以北的遼西走廊地帶門戶洞開,清軍入關只剩下時間問題


孫遠遠


看看地形圖,還有別的路嗎?騎兵也是太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