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也有“婦女節”,七夕、端午和重陽被稱為中國三大婦女節


中國古代也有“婦女節”,七夕、端午和重陽被稱為中國三大婦女節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發展的約束,因此男性在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群居生活的人們逐漸的由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這是歷史演變的結果。由於社會條件的限制,女性在很多事情上無能為力,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和價值較少,因此女性的地位普遍的低於男性,這是一個事實。

中國古代也有“婦女節”,七夕、端午和重陽被稱為中國三大婦女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女性在某些方面上可以代替男性,甚至是超越男性,她們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女性逐漸的得到重視,她們的地位也逐漸的在提高。隨著思想的解放,女權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為自己爭奪權利,進行一些列的反抗與鬥爭。在國際上為了表彰女性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因此設立“婦女節”以表尊重,這個節日在中國也是得到推崇和認可。

中國古代也有“婦女節”,七夕、端午和重陽被稱為中國三大婦女節

眾所周知,每年的三月八號是“婦女節”,這是女性為自己爭取而來的節日。在中國古代,其實也有婦女節,並且不知一個,因為它們的名字不是很直接,因此很少被人們熟知。

大家所熟知的古代婦女節就是七夕了,這不僅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更是悠久的婦女節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牛郎和侄女都會在鵲橋上相會,這是一次次的浪漫相會。

在七夕節,古人會向織女星乞討智慧和手藝,因此又被成為“乞巧節”。由於乞巧的大多數都是婦女,因此又被成為“女兒節”。古人的婦女和現在的少女差不多大,古人成親很早,通常十四、五歲便已經成為人妻了。除了七夕之外,還有這幾個,它們讓人意想不到!

中國古代也有“婦女節”,七夕、端午和重陽被稱為中國三大婦女節

除了七夕節之外,還有端午節

每年的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為了紀念屈原、介子錐、伍子胥等等,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紀念屈原的。在這一天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佩香囊、沐蘭湯等等,風俗活動是非常的廣泛。

端午節有很多的別稱,如浴蘭節、龍日節等等,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女兒節。明書《宛署雜記》記載:“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盡態極妍……因呼為女兒節。”在端午節這天,女孩們會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美麗動人。

中國古代也有“婦女節”,七夕、端午和重陽被稱為中國三大婦女節

除了端午節之外,還有重陽節。重陽節又被稱之為女兒節

每年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人們登高踏青、豐收祭天、賞菊秋遊,日常生活活動是非常的豐富。如今重陽節被人們定義為“老人節”,是個尊崇老人的節日,但是在古代這個節日不是為老人準備的,在某一方面卻涉及到女性,被稱為女兒節。清朝《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京師重陽節花糕極勝……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有女之家,饋遺酒禮……又為女兒節雲。”重陽節又被稱之為女兒節,歷史悠久。七夕節、端午節和重陽節被稱為中國三大婦女節。

中國古代也有“婦女節”,七夕、端午和重陽被稱為中國三大婦女節

我們在繼承傳統節日的時候,同樣也要繼承其深刻的內涵和意義,瞭解文化背景,這樣才能更好的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