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讀《老人與海》?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讀《老人與海》?因為這本書可以激發人性中最美的情感!

就像所有的經典書籍一樣,它可以激發讀書人的求知、向善、勇敢、感恩等多方面的情感,讓人在閱讀中重新關照自身,並讓自己在精神和品格方面得到一次洗禮和昇華。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讀《老人與海》?

我們首先來簡單瞭解一下《老人與海》故事梗概: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在1951年寫的中篇小說,翻譯成漢字,大約在6萬字。憑藉這本書,海明威毫無爭議地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主人公桑提亞哥是一位老漁夫,在連續84天出海都沒有打到一條魚的情況下,他並沒有氣餒。終於,在第85天夜裡,他釣到了“一條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馬林魚”,經過兩天兩夜的殊死搏鬥,最後他殺死了大馬林魚。歸途中,這條大馬林魚卻被鯊魚吃光了,桑提亞哥只拖回了一副魚的骨架。雖然一無所獲,但是在戰鬥中,他證明了自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信念。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讀《老人與海》?

作為海明威的代表作,它的偉大之處不言自明,不過從我個人的觀感來看,我更樂意把它看做是人物通訊、探險小說、兒童文學、寓言故事、甚至是海釣教材的合體,也正是這個原因,才吸引了年齡段不同、喜好各異的讀者。

1、人物通訊。

作為一個在媒體工作的人,我更喜歡看一些真實的東西。而《老人與海》就是根據一篇人物通訊改編而成的,因為主人公在海里的遭遇確有其事。

1936年,海明威曾在《老爺》雜誌四月號上發表了一篇人物通訊,名叫《在藍色海洋上》,其中就報道了古巴人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在海上釣到大魚的事兒。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讀《老人與海》?

大家都知道,通訊是新聞的一種形式,和新聞一樣講求真實性。

在1951年的年末,海明威開始著手把這個通訊改寫成小說,大概是因為海明威早就有了這樣的想法,已經在心中打過無數次的腹稿,所以他只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作品。

當然,作為小說,海明威是要在原來真實新聞事件的基礎上進行虛構的,但這恰恰證明了文學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文學創作觀點。

有意思的是,通訊裡的主人公富恩特斯曾經在海上救過海明威的命,而海明威在後來又高新聘請富恩特斯當了他所有的船隻的二副。可以說,兩人的相識就是一個傳奇,而兩人的相識又成就了彼此。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讀《老人與海》?

2、探險小說。

世界經典探險小說包括《八十天環遊地球記》《海底兩萬裡》《熱愛生命》《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白鯨》等。

但是單從人和魚搏鬥的描寫來看,我認為沒有作品能夠超過《老人與海》。波濤洶湧的大海、波譎雲詭的天氣、聰明強硬的對手、嗜血成性的鯊魚、食物水源的短缺、激烈交鋒的場景,驚險的要素在這部小說裡都描寫得細緻入微,沒有哪一本書,把一個人和魚的搏鬥描寫得這樣詳盡。

在小說中,除了在前面以小篇幅介紹了老漁夫所做的準備工作和交代了一些背景外,從迪85天出海時近中午的時候,這段一人一魚的鬥爭就正式開始了。

隨著大馬林魚咬勾,戰鬥開始逐步升級,先是雙方鬥志,到最後雙方開始短兵相接都想致對方於死地的時候,戰鬥進行到了白熱化。緊張的描寫吸引住了讀者的眼睛。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讀《老人與海》?


3、兒童文學。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把這本書看做是一本兒童文學。在兒童圖書暢銷榜上,我們也會經常看到《老人與海》的名字。除了透著勇氣、帶著悲情的老漁夫以外,這部書裡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就是少年馬諾林。

在馬諾林身上,讀者看到一切乖孩子應該具有的品質和能力。

首先是獨立和勇敢。他五歲開始跟隨桑迪亞哥出海打漁,聰明。小小年紀就已經練就了過硬的打漁技術。善良。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面對馬諾林帶著累累的傷痕打漁歸來,馬諾林不止一次眼含熱淚。堅強。

還有感恩。桑迪亞哥可是說是馬諾林的師傅。對於這個教過他大魚技術的人,我認為兩人的關係甚至比父子還要親密。每當桑迪亞哥打漁回來的時候,馬諾林都會提前到海邊等著老人,並幫助老人收拾桅杆等物品。

馬諾林非常善良。看到老人空手而歸,馬諾林會安慰老人。在老人的家裡,馬諾林會幫助老人出去買吃的。這樣的細節在書中有很多,小讀者可以細細品讀。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讀《老人與海》?

總之,如果你是新聞控,那麼你會從這本書裡學會真實;如果你是野外探險的驢友,你會從這本書裡學會勇敢;而如果你是一個學生,那麼你不但能從桑迪亞哥身上學會堅強,而且還能從馬諾林身上學會善良、感恩、勤勞、獨立等多方面的品格。

這就是一本好書的價值。對於所有閱讀的人來說,都會從中體會到人類最真實、最質樸的部分,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也就是所有人都喜歡《老人與海》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