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結構基本樁功實修訓練入門

自古以來,中華傳統武術一直都是圍繞著技能、機能兩大鏈條內外共同發展的,高體能、高技巧一直是中華

武術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著名武學研究家、現代盧氏結構拳學理論的開創者盧忠仁先生的研究認為,拳法動作的內在結構——即樁態,是人體內外機能、技能統一的關鍵點。那麼,能使技能與機能高度統一的樁態究竟是什麼呢?

經過充分驗證,盧氏發現了人體肌肉與肌肉之間,肌肉與關節骨骼之間,關節骨骼與關節骨骼之間,關節、骨骼、肌肉與內臟之間,以及這數者與意識、呼吸、方向路線之間,在動作千變萬化時所保持的一個恆定性的運動模式,即盧氏結構樁態。這個平衡狀態,就相當牛頓論證的一個圓形物體的自身引力關係。若達到了這種正在運動過程中無點不是樁的狀態,也就成功地體現了盧氏所總結的中華武術四大特點。是否體現了中華武術四大特點,可以作為武術愛好者在鍛鍊時的一個自我檢驗方式,同時,也給僅僅把站樁作為武術鍛鍊的一個方式,而未把樁態貫穿做拳運動始終的修煉者,提供了一個自我完善的標準。

盧氏樁態,清晰可循,可以直接掌握。它是通過感應重心,辯識自身,把丹田這個人體總重心通過地心引力辯識出來。而掌握了這一點,自然也就能體會到如: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等為何被當作拳法的基本要領,而不會僅僅是人云亦云,倒果為因,把前人的練功結果當作

功法來練。

現將實現盧氏樁態的內部機能完善程序簡介如下,並在後文中將從未正式公開過的盧氏結構拳學實修入門的正、側兩式樁功一一正定式和子午式的詳細操作要領全面批露,謹供讀者參考共研。

一、盧氏結構拳學理論操作核心——樁態的內部機能完善程序

(一)擴展呼吸活動範圍

1 脊柱主動性調節:使胸與脊椎與胸椎共同增大呼吸範圍,提高肋間肌肉的運動能力。腰椎與胸椎共同呼吸,主動牽引肋骨向運動。胸椎、腰椎、肋骨、胸骨共同呼吸,增大呼吸深度,加大肺通氣量。

2 胸廓擴張維數的調節:由於脊椎的主動性高節,形成了胸廓上下、前後、左右共同運動的三維呼吸形式。

3 腰腹張力的共濟高節:由於腰椎不受肋骨的限制,可幫助橫膈的下降,共同一致地增加胸腔進氣量。

(二)組合關節進行有序運動

盧氏結構基本樁功實修訓練入門


1 肩胛正形:下降放寬兩戶胛的距離,連通上肢,取得用力時身體漲縮一致,有利於脊柱控制上肢運動。

2 頸鎖正形:頸部上聳,鎖骨向兩側下降,頸鎖相互對稱,形成上身兩臂、頭頸的整體協調性。

3 十二關節反覆正形:骨關節相互反襯運動,肌肉若一的調整,使整體形成了一個向心的平衡系統。全身關節骨骼的反襯路線呈圓形,形成獨特的、連續不斷的用力機制。

(三)建立臟器的內穩態模式

1 定位劍突:a、約束胸廓的單項運動;b、加強心臟彈力,刺激迷走神經:c、均衡內臟位置:d、保證運動條件下,內臟不紊亂。

2 凹正對稱:保持肩胛,肩鎖和髖關節上下兩個橫軸的平行運動,並以次為主動,使整個上體成為接近六面平行的動態關係。

3 恆定漲縮:在劍突穩定條件下,胸廓、內臟、肩胛、肩鎖進行著整個上體漲縮一致性的運動,使整個上體的運動,保持接近六面體平行變形的恆定性關係。

(四)補償肌肉功能不全

1 疏導連通性:增長肌肉的天然長度,是天然肌緊張均勻。

2 精細分化功能:在天然長度有增,天然肌緊張均勻條件下,做精確的鬆緊交替。

3 整合六分三維交替機能:(1)上體、上臂與下肢分化動作;(2)整體腹背兩面分化動作;(3)整體左右的分化動作。

(五)精確內外力的轉換節律

1 辯識三個總重心:頭的重心、上體重心、人體總重心,在運動中以總重心為主,帶動四肢運動。

2 辯識環節重心:四肢各節重心,使局部與整體各部對稱。

3 重心繫的平衡調節:使整個重心繫在多變的運動中,不破壞平行拓撲形變關係,達到局部有整體慣性作用,使人體內外力相互推動。

在對盧氏樁態有了上述基本瞭解之後,再經老師的細緻指導即可得到明確的體認。

二、盧氏結構拳學樁功實修入門——正定式與子午式操作要領詳解

(一)盧氏結構正定式樁功站法

正定式訓練方法(如圖1、2、3、4)

1 姿勢:

(1)身體自然直立,兩手下垂,目視前方,成立正姿勢。

(2)左腿外開,兩腳平行,足尖向前,兩腳內側可容兩肩橫寬;雙膝微曲,雙臂屈肘,兩肘各向外撐,高與胸齊;兩小臂也與胸齊,兩掌上舉,掌心相對略向前旋:十指自然分開,隨手掌上舉的方向伸展:虎口圓撐,手心凹,手背凸;上身整體前傾65度左右,上體重心(心窩部位)垂直落在兩腳尖連線的中點上。

2 身體各部位要領:

(1)頭部:頭需正直略上拔,面部松靜,目視平行,視力內收,神不外溢;舌端可抵上顎,自然呼吸。

(2)頸部:頸椎微向後上挺拔,下頜後收,頸部正直。

(3)肩部:肩部要求自然放鬆,肩忌上聳,兩肩略作內旋下降,鎖骨略向前引伸外展。

(4)肘部:雙肘向左右兩側外撐,雙肘在空間位置上要使其略低於肩。

(5)腕部:腕部肌腱自然繃起。

(6)胸部:胸部略內收,胸肌不可緊張,胸骨劍突下降。

(7)背部:兩胛左右外開,脊柱後凸並同時向上引伸,調正脊柱後天形成的生理彎曲。

(8)腰部:腰椎豎直,骶骨下垂,切忌前收。

(9)胯部:上體外側垂線切忌與兩胯對直,有上體落於兩胯內側姿態。

(10)臀部:臀部下坐,切忌前收。

(11)膝部:雙膝關節彎曲不過足尖,膝部前頂上提,髕骨上收,避免膝部單純彎曲向下放鬆而造成軀體重量單純下壓。

(12)足部:十趾伸開外捻貼緊地面,足跟中心點接觸地面,足心略呈弓形。

3 正定式練習容易出現的誤差:

(1)頭部向前低垂:

(2)弓腰、折腹:

(3)夾胯,凸臀。

(二)盧氏結構子午式樁功站法

子午式訓練方法(如圖:5、6、7、8)。

1 姿勢:分左右二式,現以左式為例說明。

(1)身體自然直立,兩手下垂,目視前方,呈立正姿勢。

(2)左腳前邁一步,腳尖略向內對準前方,右腳尖略向內扣,雙膝微曲,兩胯撐開,上體重心(心窩部位)略向右前方傾斜65度左右,上體重心垂直落在雙腳尖連線中點上,左臂上舉,肩內旋,肘外撐,掌心向後,手抬高以目能通過掌根平視前方為準。右手掌心向前,抬高至接近左小臂中段部位,肩內旋,肘外撐,兩手指對準上體中線。

2、身體各部位要領

(1)頭部:頭需正直略向上拔,目視平行前方,舌可抵上顎,自然呼吸。

(2)頸部:頸椎微向後上挺拔,下頜後收,頸部豎直。

(3)肩部:肩部要求自然放鬆,肩忌上聳,兩肩略作內旋下降,鎖骨略向前引伸展。

(4)肘部:左大臂高至肩平,小臂上舉,肘外撐略高於肩,屈肘,肘內角線約120度。右臂屈肘平行拾至胸前部位,肘外撐。

(5)手部:左手掌心向後,手掌抬高以目能通過掌根部位平視前方為準。右手掌心向前,抬高至接近左臂中段部位。兩手指間對準上體中線。十指自然分開順手掌伸展,掌心微凹。腕部肌腱自然繃起。

(6)胸部:胸部略內收,胸肌不可緊張,胸骨劍突下降。

(7)背部:兩胛左右外開,脊柱後凸並同時向上引伸調正脊柱後天形成的生理彎曲。

(8)腰部:腰椎豎直,骶骨下垂,切忌前收。

(9)胯部:上體外側垂線切忌與兩胯對直,兩胯撐開有上體落於兩胯內側的姿態。

(10)臀部:臀部下坐,切忌前收。

(11)膝部:雙膝微曲,膝部前頂上提,髕骨上收,避免膝部單純彎曲向下放鬆而造成軀體重量下壓。

(12)足部:十趾伸開外捻貼緊地面。足跟中心點接觸地面,足心略呈弓形,前腳尖內側與後腳跟內側在同一連線上,前後腳距離可容下雙肩。

3 上子午式練習時容易出現的誤差:

(1)軟頸頭偏;

(2)弓腰、折腹;

(3)夾胯、凸臀。

三、樁功重心的辨別和處理

樁功重心的辨識和處理這一問題在任何拳術動作中都很重要,其它拳術都是把重心壓在腿上,典型的如弓馬步、趟泥步(深州馬莊老譜雲:消息全憑後腳蹬)、之字步(也就是磨擦步,是趟泥步和步提落胯的勁法結合)、西方搏擊的跳躍步等,就造成了雙腿拖著身體運動的現象。盧氏結構功法則要求應把重心放在身體的邊緣上,這種重心的處理可以解決步法和重力分解的問題。

關於重心的辨識應該首先辨認人體總重心一一即所謂丹田,此處在肚臍以下恥骨上端大約一寸三分處,所謂一寸三分不是指度量的尺寸,而是借用了中醫的說法,以個人的指寬為一寸。辨識了總重心後,在練功和對抗中都要以此處配合脊柱帶動四肢運動,這樣就不會總覺得自己功力不夠了。關於其它重心是根據扎齊奧爾斯基的人體數據體會證實的,其位置是:兩眉之間為頭部重心;還有四肢重心:大腿重心位於大腿中段靠近臀部處、小腿重心位於小腿中段靠近踝關節處、大臂重心位於臂中段靠近肘部處、小臂重心位於小臂中段靠近肘部處。辨識體會出各重心點後,在站樁時應意想將四肢的重心點放在支撐物上,頭部和軀幹的重點應在腹股溝微摺疊的要領下放在雙足尖的連線外緣,三田一線垂直地心。在各重心接受引力後周身骨架定位,肢體的皮肉隨各要領拉長下沉,象一個放風箏的線故稱放鬆。

現在有些拳家指的“放鬆”是風箏落地後的線,對放鬆本意已有誤解。當按上法練到一定境界後,肢體的皮、肉、骨呈相對“滑脫”狀態,即肌膜能夠禁受大的“撕拉”,骨骼堅硬如鐵石,也就是名家前輩的看家絕學“易筋脫骨”。有此就可以自如的控制和運用重力和慣性使內力系統和外力系統相互推動,在激烈對抗中、動作結構的多變中,不破壞整體間架,達到任何局部都具有整體的慣性作用。在此還要糾正一下“把重心放在體外”的誤傳,過去有些武友曾初步學習過結構功法,因疏於問教,不求甚解而又以誤傳誤,所謂“把重心放在體外”這種錯誤的說法如果真付諸實踐其結果必然是人體前僕或前滾翻,正確的結構原理應是將“重心上提出體,但不要出支撐面”,同時還應注意這一要領應是後長前降,整體如釣魚竿一樣,切莫機械前趴折腹,造成憋氣。

四、站樁的呼吸原則

呼吸是體育運動,尤其是激烈的對抗性項目至為重要的問題,如果互搏之時,上氣不接下氣,那後果可想而知。現今的解決方法,國內外都是以加大運動量和超負荷訓練或到高原地區訓練以增加肺活量。我國傳統各家拳派尤其是內家拳派雖然引入了周天法,要求氣守丹田或氣沉丹田,但也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用說無附加條件的實作,即使是推手,如果不按各門派的固定順序,一陣連摔帶頂,名家們就無不“其氣喘矣,其身搖矣”!氣急缺氧,勢必造成膈肌發緊,使原本就處在顛簸不穩狀態下的心臟和其它臟器各不守位,互相沖撞,其危害不言自明。結構拳法是把這個問題也作為重點進行研究並予以解決。其手段是擴展呼吸範圍,整體漲縮建立臟器的“生物內穩態模型”。

常人的呼吸都只是胸在起作用,那是單項呼吸,盧氏結構則要求脊柱主動調節,並由脊柱帶動胸骨、肋骨、周身各細胞共濟調節,以求達到呼吸深度,加大肺活量,以求其最大功能,脊柱主動調節呼吸,使胸部與脊柱相互共同增大呼吸範圍,提高肋間肌的工作能力,腰椎胸椎共同配合,主動牽引胸骨向後運動,會使胸廓形成三維呼吸的運動方式。復因腰椎不為肋骨所限,可利用其幫助橫膈下降,如此脊椎主動,整體漲縮,周身繃漲時汗毛孔張大參與吸氧運動,耽耽虎息整體一致,胸腔進氣量自會增加,日久功深,自然能久戰不倦,氣定神閒,無論如何疾猛運動,內臟始終抱整不被牽拉衝撞,使養生和擊打、機能與技能做到高度統一。

以上所述,偏重於上體,這並非其它部分得不到鍛鍊,而是人類直立會走後雙臂“遊離”了,尤其雙臂部的拙力習慣最為嚴重,要“返先天”,上肢應首先改造,而且此處體會比其它各部位要快。也就是說長功夫從上往下長,退功夫由下向上退,站過樁的武友們都有體會,如果有一段時間不站樁就會感到腿部發飄,這就說明在開始退功夫了。此時周身陽面(背部一面)全部放鬆,這裡的直觀感能是陽面隨衣服的下垂而放鬆,有的拳友于此曾有些困惑,盧氏結構樁功總的要求是陽面(人體背部一面)整體連結拉長有明顯的張拉之勢,而陰面(人體胸腹部一面)是下撤放長,現在陽面又要全部放鬆豈非矛盾?如果仔細觀察一下虎豹,尤其是牛的體態就會明白了一一牛的背部脊柱高拱,周圍的皮肉向肋骨兩側由腹部的極度鬆軟的皮肉牽引著。這種狀態在人體上的體認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老牛筋”功夫。

站樁訓練需注意鍛鍊的階段性,如果一開始練功就進行陰陽兩面的整體連接,很容易造成憋氣身僵,所以練拳要先學好做人,踏實勤懇,方能勇猛精進。初習應使陰面全部放鬆,只連結放長陽面,但不能因陽面的拉伸造成陰面的收縮而憋擠於胸腹部。正確的要領應使陰面的肌腱初長度不變,待陽面拉伸有了功夫後,再使陰面放長。經過鍛鍊有得後,再利用其他客觀物質因素一一如地心引力(包括地磁)等充分放鬆,使陰陽兩面通過鍛鍊已獲得的條件不變(不斷加大),隨著動作的進展,起伏轉換,陰陽兩面的交替都兼有強弱的鼓盪,此即內在的全部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