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華裔算是什麼種姓?

V金日寰宇


有些人不瞭解印度的種姓制度,以為單純地通過膚色和地域就可以判斷一個印度人的種姓。然而,這種說法非常不靠譜。

印度總理莫迪的膚色偏白,但他不是婆羅門,也不是剎帝利,而是吠舍。寶萊塢的一眾帥哥美女,大多也是錫克教徒,穆斯林和吠舍階層。
(普通印度人)


實際上,要想判斷一個人在印度屬於什麼種姓,最重要的依據還是看職業!

不同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印度的很多行業實際上講究世襲罔替。雖然現在已經在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並推出了低種姓人群在教育,工作中享受的固有配額,但仍然無法徹底根除種姓制度的。

如果同樣面臨求職,一個高種姓青年往往比一個低種姓青年更有機會。剎帝利種姓的服務員也可以拒絕為首陀羅客人工作。不過,許多印度人根本就不會覺得這有什麼不公平。所以,你經常看到,警察的兒子還是警察,政治家的兒子還是政治家。
(印度農民)


印度的婆羅門階層,以往是掌握印度教神權的祭司和貴族階層,現在,他們往往從事教育,政治行業的工作。剎帝利種姓則是古代的世俗派貴族和戰士,掌握武力和國家機器,今天的剎帝利種姓在印度軍隊,商界和政壇上影響力依然很大。

而吠舍和首陀羅,則是平常的販夫走卒,司機,農民,工人和小攤販大多就是這個階層。

而最受歧視的是“不乾淨”的達利特賤民,他們的傳統不允許從事正當行業。於是,屠宰,喪葬行業就是他們的主要行當。
(印度人)


中國人在印度不像中東和非洲有大量務工人員,大多數中國人在印度是從事商業和技術類工作,按照印度人的習慣,中國人在印度應該是剎帝利階層或者是吠舍。


朱興子


印度四大種姓,是屬於印度教的階層劃分,不屬於印度教的人是沒有種姓概念的,但由於印度約90%是印度教,國家也被這種東西控制,所以其影響是普遍的。印度獨立後宣佈廢除種姓制度,但其殘餘還在,總的來說就是種姓與社會階層,社會地位,職業,通婚等相關。所以華裔在印度,雖然不受種姓限制,但地位大致與二三等種姓差不多。

首先,第一種姓婆羅門是原來的貴族祭司階層,現在也主要從事宗教事務,人數不多地位特殊,華裔或者非印度教人士不可能與之相比。第四等的種姓首陀羅,是原來被雅利安人壓迫的階層和土著,地位最低下,做的都是最低賤骯髒的工作,一般移民不會做的。

印度的全部大小種姓大約幾千種,大致都在這四大種姓之間。

早期的華人一般是戰時過去的,最大的聚居區在加爾各答,主要從事的是自己的特長,像皮革製作,制醬,飯店這些,基本屬於手工業者,城市平民,這類人在印度屬於第三等吠舍,地位也比較低。現在這類產業早不景氣,華裔越來越少了,轉行或移民回國的很多。


加爾各答華人區的制醬廠,這裡的華人很少了

現在有很多華人隨中國企業到印度工作或者定居的也不少,現代中國企業在印度屬外資,地位和財富相對較高,可以相當於第二種姓。第二種姓剎帝利原來屬於貴族和統治階級,現在在印度也是各種大家族大集團。現在中國人過去的雖然不算很高地位與這些人相比,但總的來說身份較高,即使中企的一般人員也不會是低階層的存在。

這就牽涉到職業方面。中國人去了一般是管理者的地位。印度企業裡面一樣層級分明,就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裡,茶童這樣的只屬僕人級別。司機相當於原來的馬伕,都不能跟主人同桌吃飯的。

有嫁印度人的華裔女人,大概也是二三等階層的水平。

印度其實至今文化和種族語言等都不算真正統一,各類人群還是各自聚居的多,所以國內分離主義盛行。東北部有不少華族聚居,是原來的本地人,只是在印度管轄。只算少數族群,當然也不和印度人的階層相干。

去過印度一段時間,所以有些瞭解。關注我可以多瞭解交流一些關於印度的見聞。


正宗星語者


首先,嚴格意義上講,印度的種姓制度只對印度教徒有效,穆斯林、錫克教徒以及華人,都並不被納入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之內(之所以那麼說,是印度的穆斯林有他們自己內部的種姓,算是伊斯蘭教來到南亞的一個改變)。

另一方面,印度的種姓以及社會地位通常與職業掛鉤。當年移民到印度的華人主要從事的職業有四種:皮革/鞋業、牙醫、美容院和餐館。其中,皮革業是印度人看來尤為不潔的職業,因為這個行業必須參與殺牛(印度教中最為神聖的動物),並且要對牛皮進行一系列的處理,為印度教徒所忌諱,只有穆斯林和華人才會選擇這種職業。

在印度呆過一段時間,和印度的華裔大叔大爺們玩得很好~他們大多數都經歷過1962年中印戰爭的困境,被關到拉賈斯坦集中營中。有些人有印度國籍,也有的人必須要每年給印度政府交錢來保持身份(我也不是很明白為什麼……)有的大叔只要一有人來,就會滿腹牢騷地控訴印度政府對他們的不公行為。加爾各答四邑會館的牆上還貼著關於中國人苦難的新聞簡報。

大吉嶺的華裔大哥對我說,政府規定他們不得考取政府公務員。很多印度的華裔都居家移民到了加拿大、美國等地,或者把下一代送到西方發達國家。多倫多還有一家餐館就是加爾各答的華人開的。目前加爾各答中國城華人人口越來越少了,留下的都是老一代人,已經習慣了在印度的生活不願意再改變。在週日的華人早市也可見到90年代由廣東省加過來的女性,不過她們提起自己在這邊的生活似乎都懷有一些疑慮。(話說早市上賣的燒賣和魚丸真好吃啊!)


味論天竺



種姓制度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它在印度可謂根深蒂固,種姓制度最初是由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創立的,它是在創立的初衷是為了要鞏固對印度的統治,為了穩定印度的社會,後來經過其他入侵印度的統治者不斷完善,特別是英國統治印度時期的種姓制度對目前的印度影響最大。


總的來說,種姓制度都是以都是統治者為中心,種姓制度是森嚴的等級制度,它主要分為四個等級,這四個等級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其中婆羅門(主要為僧侶)的地位最高,首陀羅的地位是最低、剎帝利次之,吠舍第三,首陀羅身份最低賤,不同等級的人在能享受的權利不一樣。


我能經常可以從網上看到各種由於種姓制度而引起的各種命案,種姓制度已經深深埋根與印度整個社會,印度的種姓制度又和宗教存在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印度公民在印度社會的地位不平等,這極大的限制了印度的發展,但是印度也無法杜絕種姓制度的存在。


印度僅有兩個唐人街,印度華人就居住在這裡,他們人數不多,僅有幾千人,他們幾乎所有的人基本早已不會說漢語並融入印度社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印度人,但是他們在印度中只能算是種姓制度中地位最低的首陀羅,印度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一直對我國擁有偏見,因此,印度華人在印度的社會地位自然很低。


DAMONGS


華裔分什麼種性?我認識幾個人跟印度有關的。一個是新加坡的華裔娶的印度老婆他老婆看著白一些說是高種姓,不過他就是華裔沒啥高於低,說實話我們華裔還真沒有印度本土那麼分高低看人,但他老婆確實分高低(骨子裡有優越感),去新加坡小印度吃飯他老婆時不時會說哪個哪個是低種姓的。另一個是在印度工作的中國人,由於他的工作關係接觸的印度人多是精英或管理人員,他自己說他接觸的人是高種姓的多,別的種姓印度人也對他另眼相看一些,自己到沒覺得啥。還有一個是在尼泊爾搞邊貿的生意人,說的實在些他說低種姓的的從事的行業也是低端一點在他眼裡沒啥值得關注的,高種姓的他也沒啥高看的,他有錢就是高種姓。


東方時代瘋狂拓客拍拍秀


種姓制度對華人沒什麼限制,因為跟印度人比較華人屬於白種人。。比印度人要高級。。中國是阿三即恨又怕的。。印度歷史證明能夠打敗他們的都是高級人種。。

印度屬於熱帶地區,原土著都是黑人,後來西亞和中亞白種人不斷入侵印度,造成了印度黑人和白種人雜交狀態。不過印度人有白種人基因可是比較中國人溫帶人,印度人的皮膚沒有中國人白。。

所以,中國人比印度人要白。



姚遠專號


在英國殖民時期開始,一批客家人來印度做皮匠,因為英國人太少,因為印度人太笨,只有中國人,願意來這裡。剛開始去英國人的作坊裡去學,然後自己做。最後,在加爾各答形成了一箇中國人的小區。三四代人以來,他們一直以皮匠作為謀生手段。但漸漸的,新一代的小孩,不再會說中國話,而是說英語和印度當地語種。他們也脫離皮匠這個行業,去唱歌,去當服務員,去從事各行各業。也許再過兩代人,他們和當地人通婚混血之後,就會徹底忘掉華裔這個身份。

實際上,皮匠,在印度在四大種姓之下,屬於“賤民”這個階層。雖然他們努力,他們勤奮,他們為印度提供了生活必須的皮製品,如皮鞋,皮帶等。但他們仍然不被當地人接受。在1962年中印戰爭的時候,他們被當做奸細,全部關進了集中營。哪怕戰爭結束之後,當地的小孩,還被大人叮囑,要遠離這些中國人。甚至,他們會欺負其中的華裔小孩。

如今,我們西裝革履,跟印度的中上層談生意談生活談政治。而我們的同胞,則只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鐵男春秋


大概分2種,一種是被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區華裔,相對印度中心,屬於地區偏遠,還有印度做生意的華人華僑,那大概只能算低種姓吧(吠舍,主商業,雖然是4等中的第三等,但還是屬於低種姓)。一種是去印度旅遊的中國人,那應該是算剎帝利,第二高種姓。

這是我的個人分析:大概在剎帝利到吠舍左右(第二到第三種姓左右),藏南偏遠地區華裔,現實上會更低一點。


跪射俑


印度種姓制度,從三千多年前北方雅利安人入侵創立,到如今已經深入到了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即便1947年印度立法將其廢掉,但在民間依然廣泛存在著。雖然說種姓制度只是印度教徒內部的一種階層劃分,但因為90%以上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所以其它教派信徒和印度的外來移民也受其影響,被印度人潛意識的劃分成不同的種姓階層中。

現在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很多中國公司去印度建設工廠、開展業務,每年有幾十上百萬的中國人要去印度,那麼在印度的中國人,相對於他們的什麼種姓呢?

首先看一下印度都有什麼種姓?印度種姓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婆羅門,是印度教的僧侶貴族,人數最少;第二種是剎帝利,是俗世的統治者,即國王和貴族們,他們擁有軍隊和官府;第三種是吠舍,就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一般是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商業等生產事業的平民;第四種是首陀羅,他們屬於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土著,屬於非雅利安人種,大多是僕人和僱工、工匠等。

這四種種姓中,前兩者婆羅門和剎帝利為高種姓,第三層吠舍為平民種姓,只有第四種首陀羅是低種姓,負責供養、侍奉以上三個種姓,是四大種姓中人口最多的。其實印度教中還有一個階層,即“賤民”,它是被種姓制度排除在外的最底層人民,是所謂不潔淨的存在。

最早在印度的中國人,應該是古時候被派過去的使者或去那裡經商的商人,據兩千年前印度孔雀王朝時期所修訂的法律《摩奴法典》規定:“曾經侵入印度的波斯人、希臘人、塞種人,與印度有交往關係的中國人,全部列為剎帝利種姓。”“這些外族被列為雜種姓,又因為他們不信婆羅門教,所以稱之為墮落的剎帝利種姓。”所以那時候的中國人在印度屬於高種姓人群,如唐朝的王玄策。

從19世紀末期到二戰期間,有些客家人、一戰勞工以及二戰時的遠征軍士兵們移民去了印度討生活,他們大都以從事皮革製作,制醬,牙醫、餐館等工作,屬於手工業者,被印度人看作是第三種姓“吠舍”。他們雖然屬於吠舍,但也是遭受到一些歧視和刁難,如有些人必須每年交給印度政府一些錢來保持身份,有些人不能考取公務員等。所以這些人現在越來越多的移民去了別的國家。

現在在印度最多的就是去那邊開工廠、做工程過去的中國人了,這些中國企業在印度屬於外資,地位和財富相對較高,作為管理層的中國人就相當於第二種姓“剎帝利”,因為相對應的印度國內的大企業,絕大部分都是印度剎帝利們的產業。

其實在印度還有一種極少數的中國人,就是嫁給印度人的中國女人,她們的丈夫大都是“剎帝利”或“吠舍”種姓的,所以她們也就歸屬於丈夫所在的種姓。


漁樵講史


華裔在印度算高種姓,這個不必用去印度的人的遊記去做判斷,直接去翻孔雀王朝時期所修定的律法書《摩奴法典》就可以得知:“曾經侵入印度的波斯人、希臘人、塞種人,與印度有交往關係的中國人,全部列為剎帝利種姓。又因為他們不信婆羅門教,所以稱之為墮落的剎帝利種姓。”

所以中國人去印度屬於高種姓,可以與印度的高種姓女子通婚生子,與高種姓人之間的交往沒有絲毫的問題存在。

但是本地的華裔,比如印度東北人是黃種人, 他們很多都是從藏南過去的,是中國人的血統,但是他們比印度賤民還受欺負。

這就是我瞭解到的華裔在印度的種姓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