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相處“宅家”有方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家長和幼兒都成了被困者。特別是家長,一方面想讓幼兒居家期間也能更好地成長,另一方面又經常無所適從。當這種足不出戶的居家生活慢慢變成常態,作為教師,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讓居家生活期間的親子陪伴更有序、有趣、有價值?

時間安排

既有共處又有獨處

家長和幼兒之間既存在親子的依存關係,同時又都是人格獨立的個體,既有彼此陪伴關照的需要,又有彼此尊重自由的需要。因此,居家相處的每一個環節,家長都要根據活動的特點、內容等,靈活分配親子陪伴時光,讓親子之間既親密共處又給彼此留下獨處的時間。

首先,享受共處時光。它適合親子有共同需要、活動類型統一、內容有提前預設、必須互動協助才能完成的環節。比如親子運動環節,3—6歲的幼兒不具備獨自持續運動半小時的能力,更別說對運動量、動作幅度、運動安全的掌控了,這些都需要家長的帶動和保護。因此,家庭親子運動時間,需要家長與幼兒共處陪伴。

再如,與本次疫情緊密相關的各種話題,大到保護環境、尊重自然,小到出門戴好口罩,回家勤洗手,這些內容只有在家長的陪同下,結合相關新聞、繪本、故事,幼兒才能獲得相關經驗。

其次,處理好平行時光。它適合親子有共同需要、活動類型統一,但不一定要互動協助的環節。比如閱讀環節,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都有閱讀需要。但幼兒有他們自己傾心的繪本,家長也有自己喜歡的書籍,當兩者內容不相關時,平行時光就是最好的選擇。當幼兒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請家長指導、解讀,然後再繼續分開閱讀。

又如自主整理環節,幼兒整理自己的小臥室和遊戲區,家長整理自己的大臥室和書房,各忙各的同時又能互相激勵。平行時光是幫助幼兒從依賴慢慢走向獨立自主的重要過渡方式。

再其次,安排好獨處時光。它適合親子需求、活動類型、內容、目標均不統一的活動。比如“自由時光”,幼兒想玩遊戲,家長想要處理一些居家辦公的事務,這時各自獨處最為合適。

為更好地幫助幼兒享受獨處,確保家長能安心處理事務,家長可以為幼兒創設一個固定的獨處活動區,比如角色區(可以玩娃娃家、小醫院等遊戲)、表演區(可以玩樂器、唱歌、跳舞等)、閱讀區(可以開展繪本閱讀、益智類材料操作等)、美工區(可以畫畫、記日記、做手工等)、建構區(可以搭積木、玩樂高、玩模型等)。

有了這個小天地,幼兒就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自主遊戲了。家長也可以輔以簡易的獨處活動流程圖或記錄表,以提升幼兒獨立完成的能力。比如一位爸爸給幼兒設計了一張圖文並茂的自主閱讀流程圖:先用耳朵完整聽—自己看著反覆念—拿著話筒脫稿講—完成幾項小檢驗—誇誇自己閱讀完成情況—換一本繼續來。這樣的過程一目瞭然,幼兒完全能夠獨立完成。

方法原則

遵循一致的教育理念

首先,家庭成員教育理念應達成一致。幾天前,我通過視頻對靜靜進行家訪,當問及在家的生活時,靜靜立馬開始訴苦:“媽媽叫我畫畫,剛畫好,奶奶又說快點兒背唐詩。我好慘,都沒時間玩了。”我問:“你們家沒有作息表嗎?”靜靜說:“他們不停地讓我做這做那,我真想馬上去幼兒園!”我又問媽媽:“有作息表嗎?”媽媽說:“有的。”我又問:“安排遊戲時間了嗎?”媽媽也訴起了苦:“我都安排好了,但我婆婆一天到晚盯著靜靜學習,非要練寫字什麼的,我又不好跟她吵。”

幼兒園日常工作中,教師最怕遇到家長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情況,它會嚴重稀釋幼兒園的教育效果,影響幼兒的成長。當前,因為疫情,幼兒的教育基本上落在了家長身上。如果各位家長意見不統一,可以想見,幼兒將會非常茫然。因此,特殊時期,尤其需要家長教育觀念統一。

一方面,家庭成員要針對幼兒一日作息展開討論,參考教師傳達的幼兒居家作息安排,確保遊戲和生活環節,讓幼兒輕鬆愉悅。學習環節,也不要超出幼兒園提供的資源範圍,尤其不要自己給幼兒“加餐”。另一方面,家長要讓幼兒參與到一日作息表的制定中,從被動變為主動,在居家活動時間、內容、方式上表明自己的態度與看法。

其次,家庭成員要嚴格遵守規則。一旦對幼兒居家生活的規則達成一致,就可以張貼在醒目位置,家庭所有成員都要遵守,不得隨意變更,以免又回到無序狀態中。

比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制定好了一日作息安排表,奶奶一旦再想佔用靜靜的遊戲時間,靜靜就可以指著牆上的作息表說:“奶奶,現在是我玩的時間,大家說好的,你等學習時間再教我吧。”

陪伴態度

為幼兒提供安全的心理環境

第一,緩解內心的焦慮。新冠肺炎疫情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焦慮,有的來自對自身健康的擔憂,有的來自對工作、經濟、未來等不確定性的擔憂。幼兒教育家盧樂山先生曾言:家長的心態,是孩子成長的“晴雨表”。家長如果情緒不好,也會影響他們對幼兒的態度,而家長的態度又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的情緒。

比如視頻家訪中,一位爸爸說:“那天晚上一排救護車呼叫著開到小區門口,我們非常緊張。妻子下意識地說了一句‘這下慘了,我們是不是也會被感染’。結果孩子‘哇’一聲大哭起來:‘我是不是也要死了?’我們安慰了整整一晚上,到凌晨她才哭著睡去。”

幼兒期是認識死亡的萌芽階段,疫情期間,通過各種渠道,或多或少,幼兒都會感受到“死亡”的迫近,從而造成無所適從的緊張。身為家長,除了要努力化解自己的焦慮,更要努力消除幼兒的恐懼。可以帶幼兒一起了解預防感染的具體方法,堅定“只要我好好洗手,不去外面,病毒就攻擊不了我”的信念。家長還可以帶幼兒一起精心照顧家裡的動植物,讓幼兒感受生命的存在與消亡,這些都可以緩解幼兒的恐懼。

第二,剋制生活的放縱。線上家訪時我們也時不時會聽到“我爸爸還在睡懶覺呢,他昨晚打遊戲打到很晚”“總是叫我要這樣要那樣,說自己是大人了,怎麼樣都沒關係,那小孩子為什麼不可以”……童言無忌的背後,暴露了親子居家相處過程中家長的諸多弱點。

幼兒年齡越小,他律性越強。長時間的居家,使得幼兒有了更多的機會去審視父母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這時,一旦幼兒發現平日裡父母教的跟他們此刻的表現不一致,就會引發對其威望的質疑。因此,家長務必收斂私慾,給幼兒做好榜樣。

但與此同時,“不放縱”也是對幼兒的要求。幼兒不能因為不去幼兒園,就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而在這方面,家長同樣要發揮好監督作用。

第三,善待幼兒的過失。與家長溝通時,有家長向教師“告狀”:“好不容易出門買趟菜,買幾條活魚養在家裡準備慢慢吃,一不留神臭小子抓著玩,全死了!”“不讓他下樓,他就把玩具丟下樓,然後非鬧著要下樓撿玩具!”……

作為教師,聽到家長的這些抱怨,我是有些緊張的。當然,不是因為幼兒搞破壞本身,而是我看到了他們內心的壓力。長期處在家長視線範圍內,而且一直被困家中,幼兒很難受,他們想要自己找樂子來緩解壓力、困惑。而這時,家長需要善待幼兒的這些無心之舉,要多傾聽他們,循循善誘,同時給他們更多關心與包容,而不能貿然發怒。

疫情對所有人都是一個巨大考驗,作為家長,在安排好自身工作生活的同時,有責任把疫情對幼兒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這就需要家長開啟智慧,用科學的方法與理解的心態,做一個好的陪伴者。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中心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08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