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為何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

黃蜂二師兄


梁啟超說過中國只有兩個半聖人。那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來說的話,那就相當於是孔子是微信,王陽明呢是抖音,曾國藩就是淘寶。


吳1733726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兩個無爭議,另外半個是誰?

古代讀書人一生的理想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儒家評判聖人的準則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只有在這三項均達到極高成就的,才能被稱為聖人,任何一項缺少都不行。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稱得上聖人的只有兩個半。其中一位是孔夫子、一位是王陽明,另外半個是曾國藩。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門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桃李滿天下。他創立的儒家學說,被歷朝歷代統治者採納,成為中國兩千多年曆史的主流學說,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力無人能出其右。


王陽明在前人基礎上,獨闢蹊徑創立心學,對後世影響巨大。王陽明的學說傳播甚廣,流傳到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近現代許多思想家都受到王陽明的影響,在其學術界流傳一句話——“一生伏首拜陽明”。武功方面,他以一介文官身份,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堪稱出將入相國士無雙。

這兩位稱為聖人歷史上都沒什麼爭議,再說說曾國藩。


曾國藩作為同治中興第一功臣,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死後諡號“文正”,是古代文官評價最高的諡號。他逝世後,其中一幅輓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與許多天賦異稟的大人物不同,曾國藩從小天資愚鈍,一篇文章背一個下午都背不出來。但憑藉自身的勤勉刻苦,最終位極人臣,成為朝廷柱石。相比之下,他的經歷對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更有借鑑之處。

從儒家評判聖人的三個標準評價曾國藩。

第一、立德。曾國藩為官清廉知人善任,朝野上下有半數是他的門生。他雖位居高位,但待人謙和勤儉持家,道德上堪稱毫無黑點。連早期不和的左宗棠都被他的為人折服,承認自愧不如。

第二、立功。曾國藩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立下不世之功,為搖搖欲墜的清朝續了一命。但他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數次屠城,連無辜的百姓都不放過,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汙點。


第三、立言。曾國藩流傳後世的《曾國藩家書》,其中對後代的教育值得每個人學習。但與前人相比,他只是沿用儒家傳統的思想,並沒有開創自己的學說,因此在這一項只能說合格。

以上三項評判聖人的標準,曾國藩都只能說勉強合格,加上他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在後世爭議很大,他對清朝盲目的忠誠後世評價褒貶不一,因此只能稱他為“半個”聖


白羽摘雕弓


梁啟超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雖然逝世時只有五十多歲,但對今天的中國依然有著巨大的影響。

梁啟超生於1873年,卒於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別號滄江,又號飲冰室主人。他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著述1400多萬字,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之一。

導語

他學問淵博,貫通新舊中西。他的文章極其動人。嚴復稱“任公妙才,下筆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後,於報章文字,成績為多,一紙風行海內,觀聽為之一聳。”梁啟超評說自己的文章“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

胡適對梁啟超崇敬之至,他曾講:“使無樑氏之筆,雖有百十孫中山、黃克強,豈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那個時代的年青一代知識分子,幾乎無一不受梁啟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禮。毛澤東每當在《新民叢報》上看到梁啟超的文章,都要反覆地閱讀。郭沫若認為梁任公在當時不失為一個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興氣銳的言論之前,差不多所有的舊思想、舊風氣都好像狂風中的敗葉,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 “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

此三者是雖久不廢,流芳百世的。據說,我國曆史上能夠做到三不朽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梁啟超將孔子界定為中國文化的“三聖”之一

孔子是中國文學的鼻祖,現代儒學家們研究認為,用三句話,六個字可以詮釋儒學思想的真諦,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孔子可以說是集這三者於一身。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宣講規範人倫道德,自己以身作則,此為“立德”。他培養教育了“賢人七十二,弟子三千”,開創以“仁、義、禮、智、信”為主題的儒家思想文化,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幹,這為“立功”。他提出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說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這為“立言”。

梁啟超將孔子界定為中國文化的“三聖”(有時稱為“三位大聖”)之一。這主要包括三層含義:第一,梁啟超肯定孔子是中國的聖人,卻不像康有為或譚嗣同那樣首推孔子,而是將老子、墨子一起譽為“三聖”(“三位大聖”)。第二,“三聖”表明,梁啟超肯定孔子與老子、墨子都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孔子創立的孔學、老子創立的老學和墨子創立的墨學在中國文化中平分秋色,三足鼎立,此後的所有學派都不出這三家。

“陽明先生,百世之師”

可以跟孔子相提並論,稱得上聖人的另一個人是中國儒釋道集大成者,是心學的創立者和踐行者。他的心學,完成了哲學史上一場顛覆性的革命,最大限度地開發了個體生命和心靈的潛能,他使很多很多的人發現了自己,獲得了幸福完美的人生。

他,就是王陽明。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因曾築室於故鄉紹興會稽山陽明洞,故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

看《明朝那些事》,對這個人極為佩服。他被後人譽為“心學大師”,提倡“知行合一”。雖然是一介文人,但精通兵法,在作戰中,把“讀心術”巧妙地運用到戰場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明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這樣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清初三家”之一魏禧曾這樣評價:“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無論伯府是否能再次煥發往昔的榮光,陽明先生的思想之光,永垂不朽!

梁啟超受老師康有為的影響,加上流亡日本多年,對陽明心學服膺有加,他曾經稱讚陽明為“陽明先生,百世之師”,並表示王陽明“是一個豪傑之士”,是因為他在程朱理學籠罩一統天下,以極大的勇氣,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學說之與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論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他的新說,對當時社會,“像打一藥針一般,令人興奮”,“吐出很大光芒”。

梁啟超曾在《德育鑑》中指出,日本維新豪傑都是王學後輩,“我輩今日求精神教育,舍此更有何物。”梁本人以陽明心學作為安身立命的依託,在“心緒惡劣,不能自勝”之時,“惟讀《明儒學案》,稍得安心處”。梁在晚年是清華國學院著名的四大導師之一,在對大學生的演講中,屢屢談及陽明心學。

《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是民國十五年十二月在北京學術講演會及清華學校講稿。其中直指當時只重知識傳授,輕視德性培養和實際運用的教育弊端,今天讀來,對照現今的教育體制,非常有現實意義。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奇才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他既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元兇,又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他大到治國、治軍、小到治家,學習、修身都有很多值得後人學習和思考的地方。毛澤東、蔣介石、梁啟超等都把他作為人格偶像來崇拜。有人也用對聯評價曾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總的來說,曾國藩憑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剋制力,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了清朝歷史上一個偉大人物。在大道大義上不會偏離,,一生治國為民,肝腦塗地,巔峰之上也能清醒的認識自己,懂得收斂鋒芒,功成身退。但他也很多人性的弱點,鎮壓太平天軍成為人生的汙點,只能稱為半個聖人。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是: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意思就是說,近代的這些人中,我只佩服曾國藩。

說是偉人:他平定太平天國、捻軍之亂,為晚清力挽狂瀾。

說是學者:他著有13套學問,其中《曾國潘家書》更十分受後人追捧。

管理家族:他也做的很好,曾氏兄弟九人,個個因他建功立業,族內家家融洽和諧。

人品:他恪守儒家禮教,終生有志、有識、有恆。

他幾乎同時做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人做到這份上,算是人生贏家的代言人了,這要拍成電視劇,妥妥的大男主戲。

梁啟超對曾氏評價極高。他說:“曾文正者,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唯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可以用梁啟超對曾國藩的評價裡一句話來說“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並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

梁啟超的思想以多變著稱於世,為何提出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

梁啟超一生致力於中國社會的改造,為了民族強盛和國家繁榮,竭力吶喊,四處奔走,付出了幾乎全部的心血。然而他的政治主張卻又因時而異,不斷變化,前後矛盾,以致難以令人信服。在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隨康有為亦步亦趨,無論辦報或教學,都注意並且用力闡述康有為的改良思想和變法理論。

他以公羊三世說和西方進化論為依據,鼓吹變法,講求維新,宣傳西方科學文化,充分顯露了年輕愛國志士的朝氣和銳氣。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梁啟超一度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進行一次“破壞”:“歷觀近世各國之興,未有不先以破壞時代者。此一定之階級,無可逃避者也。有所顧戀,有所愛惜,終不能成。” 但是這種居於改良和革命之間的搖擺,在梁啟超的身上並沒有持續多久,他仍然和康有為一道,鼓吹改良,主張“斥後保皇”。

當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論戰展開之後,梁啟超又改變舊說,轉而提倡實行“開明專制”,試圖與“革命”理論相對抗。 使梁啟超難堪的是,正當他還在口乾舌焦地鼓吹開明專制,反對實行憲制的時候,清廷卻正式宣佈要“預備仿行憲政”了。以後,梁啟超又高唱憲政,在立憲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清皇朝已經行將就木,眼看革命派就要取得政權,共和之制勢在必行,梁啟超再一次改變了以前的政治主張,提出了“虛君共和”的口號。直到民國之後,這種多變的特徵,在梁啟超的政治生涯中依然時有反映,從擁袁到反袁,從護國到擁段。一變再變,終於技窮。

復歸傳統,民國七年(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梁啟超與蔣百里、張君勱等人前往歐洲。經過一年多的實地考察,使他了解到了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的許多嚴重社會問題。他所崇仰的西方社會,他所宣揚的西方文明,原來也充滿了弊端和罪惡。梁啟超認識到:“自從機器發明、工業革命以還,生計組織起一大變動,從新生出個富族階級來。科學愈昌,工廠愈多,社會偏枯亦愈甚。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物價一日一日騰貴,生活一日一日困難。” “一百年物質的進步,比從前三千年所得還加幾倍,我們人類不惟沒有得著幸福,倒反帶來許多災難。”

他由此認為西洋文明已經破產,拯救世界還要依靠東方“固有文明”,主張極力發揚傳統文化。梁啟超從一箇舊世界的批判者,成為一箇舊傳統的提倡者,這種變化,不僅反映了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滿和失望,以及對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忌恨與反對,而且也有力地說明,在近代中國,找不到出路的改良主義者,在時代浪潮的衝擊和對社會現實的迷惘中,只能迴轉身來向中國傳統文化復歸,甚至把倒退看做是出路。

梁啟超的思想和文筆是超群的,他代表了一個時代,他的著作也是一座礦山。他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對現實的觀察、理解。不斷研究梁啟超,發掘他思想的精華,發揚民族精神,可以豐富我國的思想文化寶庫,這是無疑的。

多說幾句,梁家是近代歷史上名副其實的“精英”家庭,“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啟超有9個子女,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人成為院士,其他幾位也都是各自領域裡十分傑出的人才。雖然梁氏子女大多數都有國外留學的經歷,但是學成之後他們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國籍,紛紛回國將滿腔熱忱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

詩人紀伯倫曾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十年飲冰,難涼熱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梁啟超是有大境界的人,舍小我,為國民,這樣的人,當得起一句偉大!

結語

豐子愷先生說:心小了,所有的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可見心胸決定了心態,而心胸是和志向有關的,心中存有大志向。

王陽明早已超脫了世俗的喜怒哀樂,而曾國藩始終超不出俗世煩惱。臨死之前,心思亦難洞明。所以,終歸,王陽明可與孔子齊名,成為一代“大聖人”,而曾國藩不敢稱“聖人”,只能算是半個“完人”。

參考文獻

魏宏運,梁啟超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梁啟超此人學貫中西,抱負甚高。早年熱衷於維新變法,失敗後,遍遊海外諸國,見識多,接受西洋科學也多。

他提出中國有“兩個半聖人”,兩個是肯定的,沒爭議的,是孔孟。梁氏也是讀孔孟學說的儒生。

至於另外的半個,就有爭議了。

梁啟超故居

因為是梁氏提出,當然要按他的興趣傾向做取捨。梁氏是“保皇黨”,他保的是光緒帝,不是慈禧太后。曾國藩文治武功和道德修養都稱上乘,但他是效忠於慈禧,梁氏會將他抬舉為“半個聖人”嗎?肯定不會。

說到明朝的王陽明,其文治武功和道德修養也是一流。王陽明創立“心學”。以梁氏遊歷西洋、東洋各國的見識,會認真接受王陽明的心學嗎?不會。如果接受,梁氏完全可以將王陽明心學加以完善,發揚光大。再說,王陽明時期的明武宗和嘉靖帝都是昏君混蛋,梁氏未必贊同王陽明的愚忠。因為梁氏後來也轉向革命,協助蔡鍔將軍離開京城返回雲南掀起反袁大旗!蔡鍔討袁成功,名滿天下,其實有梁氏一份大大的功勞!

從梁氏協助蔡鍔高舉革命旗幟,可以想象梁氏不喜歡愚忠的人。如此說來,王陽明也未必是“半個聖人”的人選。

一言以蔽之,以梁氏的學問功業,在清末民初的大變革時代中,已是風雲人物,一枝獨秀,鳳毛麟角,牛逼!他能認同誰是另外的“半個聖人”?康有為有份?非也。維新變法失敗後,康梁逃亡國外,後來梁氏就自尋出路,獨立門戶。

那麼,梁氏眼中的“半個聖人”到底是誰?

我認為,是梁啟超自己。聖人嘛,是以學問道德第一。在梁氏眼中,他會認為自己的學問輸給土包子曾國藩?輸給王陽明?絕對不會。至少,梁氏遊歷西洋、東洋各國,自認為見識上比曾國藩高!

是梁氏謙虛,他想做那“半個聖人”,不好意思說出來而已。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應用中草藥治療癌瘤學科20年


大城公


第一位聖人,不論古代還是當代,肯定是是孔聖人。

他引領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直到現在,還有很重要的意義,也是中國哲學在世界上最受認可、傳播最廣的思想學派之一。孔子的影響都是深入中華民族血脈的。孔子這個人也是當得起聖人的名號的,因為君子做人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幾千年下來也沒有幾個人真的做到了。

第二位聖人,就是明朝大學者王陽明

王陽明是心學創始人,他意識到:懂得“理”很重要,但實際運用也很重要。於是,他在“心即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偉大的“知行合一”學說。

王陽明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很明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第三位中國古代的“兩個半”聖人的半個聖人?

他就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曾國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學,但對於程朱之學並未盲目崇拜,曾國藩認為對於兩家之爭應取其同,避其異,揚其長,兼收幷蓄,揚長避短,推進儒學的發展。

曾國藩認為,天地萬物均因稟氣而生,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終基元。在稟氣而生這個意義上,天地萬物是“同體”的。

曾國藩同時認為,雖太和絪縕之氣流行不止,天地萬物最初所得之氣“均耳”。





臣默讀歷史


題主好。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兩個半聖人都有誰:

1: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

2: 明朝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王陽明

3: 半個聖人:清朝大臣-曾國藩

這些都是按照“立德,立言,立功”方面來評論的。

孔子,中國文學的鼻祖,創立儒教,他用精簡的需要詮釋了儒家思想的真諦。他提出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宣講人倫道德,以德為本,且自己以身作則。《論語》中記錄“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開創了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文化,更是提出了“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千古名言。所以孔子無論是從立德,立功還是立言方面,這都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可謂聖人。

王陽明,人稱之為“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提倡“知行合一”,雖為文士卻精通兵法,在戰場上取得了一個個的勝利。他的故居有一副對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曾國藩,一個頗具爭議的一個人,洋務運動的倡導者,但確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元兇,這是人生的汙點。他大到治國,治軍,小到治家,學習修身都有後人值得學習的地方,毛主席,梁啟超都把他作為偶像來崇拜。更有後人這樣評價“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這三個人出現在中國的歷史上,無論是對華夏的文明,思想,軍事,政治,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有著出色輝煌的成就。就現在而言,立德立功立言何不是我們現在所有應該學習的標杆,我們也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所以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中就評價了曾國藩,也同時提出了“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





江湖奈我何


梁啟超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半個曾國藩。這是其對曾國藩的高度評價。

梁啟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吾以為曾文正公今而猶壯年,中國必由其手獲救。

不一二睹之大人也,意思是再也未曾看到的偉大人物,第二眼再也看不到的大人物啊。老曾得到梁任公這樣的美譽確實不容易啊,確實老曾不容易,有他的獨到的地方。曾剃頭,能有如此後世評價,在地底下,在閻王那裡能笑醒啊。


花開水不流


梁啟超提出的兩個半聖人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半個聖人”曾國潘。

何為聖人?那就先看看評判聖人的標準:

評價聖人有三個標準,為“立德、立功、立言”,此三者雖久不廢,流芳百世,謂之三不朽。

謂:“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樹立道德

立功:為國為民建立功績

立言: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

首先說中國的儒學大家孔子。孔子是中國文學的鼻祖,現代儒學家們研究認為,用三句話,六個字可以詮釋儒學思想的真諦,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孔子可以說是集這三者於一身。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宣講規範人倫道德,自己以身作則,此為“立德”。他培養教育了“賢人七十二,弟子三千”,開創以“仁、義、禮、智、信”為主題的儒家思想文化,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幹,這為“立功”。他提出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說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這為“立言”。

試將中外古人別的偉人哲人來比較”,將這三方面調和得如同孔子一樣圓滿者,“直是未有其比”,所以“孔子的人格,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做人類的模範。”故尊孔子為聖人也是眾望所歸。

再說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王守仁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陽明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他被後人譽為“心學大師”,提倡“知行合一”。雖然是一介文人,但精通兵法,在作戰中,把“讀心術”巧妙地運用到戰場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明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這樣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在世界範圍內的深遠影響一直延續至今;立德、立言於一身,其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浙江紀念王陽明的碑亭有副對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   橫額:真三不朽。

故尊王陽明為聖人也是無可厚非。

那麼為何尊曾國潘為半個聖人呢?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扶大清之將傾,挽狂瀾既倒,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國藩主導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國藩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在中華大地這麼多年的歷史上,能夠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不在少數,但是能將三者結合登峰造極了卻屈指可數。

孔子和王陽明當之無愧各有一席之地;至於曾國藩的半席之位,是因為其政治生涯中的立功一項,爭議頗多,加之鎮壓太平天國,多了人生中一大汙點。

所謂聖人,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以上兩位半,聖人之名當之無愧。

在芸芸眾生中,能稱得上聖人的人鳳毛麟角,少之又少。但作為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也要力求做到“三不朽”,慎言、修德,在自己的崗位中,盡力而為之。這樣的人生,無愧與人無悔於心,快樂而又充實!





哈哈論語


兩個半聖人的提出是從歷史對聖人的“立功、立德、立言”三項考核中得出的。最後得獎者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

先說孔子。人們普遍對孔子的“立功”認定是他的周遊列國,可仔細考慮下,孔子的周遊列國其實“惶惶如喪家之犬”,算不上“立功”。我個人認為孔子的“立功”是建立了儒家學說,影響後世統治及影響全世界。“立德”是孔子自身的德行,這個不用多言。“立言”是孔子的言行被弟子記錄成為《論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宋代名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是最有名的例子。

再說王陽明。王陽明的立功就很明顯了,他先是平定了江西盜賊,後幾乎以一己之力平叛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他最大的功績就是創立了“心學”併為後世留下“知行合一”這一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法鑰匙。這裡插一句,現在很多人把“知行合一”解釋為“理論聯繫實際”,其實是很大的謬誤。現在領導講話中動不動就“知行合一”,其實差的遠呢。再插一句,日俄戰爭結束後,人們問東川平八郎勝利的秘訣是什麼,他掏出一塊牌子,上有七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出自《明朝那些事兒》)王陽明的立德就不用說了,立言最有名就是他的《傳習錄》了還有《大學問》。

最後是曾國藩。之所以把他稱為“半個聖人”,就是除了他的“立言”外,立功和立德很難去評說。他的《曾國藩家書》在後世廣為流傳,但是他的功績,怎麼說呢,是說打擊了太平天國起義、維護了清政府的統治,還是說反對社會進步、為封建主義保駕護航?由於我們這個時代離清朝太近,雖然說“蓋棺定論”,但是棺不蓋上幾百年,難以有可觀準確的定論。這也就是“半個聖人”的原因。


望江關923


梁啟超說的半個聖人是指曾國藩。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出了兩個半聖人,其中一位是孔子,另一位是王陽明,這兩人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有著巨大的貢獻,他們二人對中國人思想的昇華,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當然,其他人雖然難以成聖,但還是有許多賢能的人,走在這條成聖的道路之上的。

晚清時期的曾國藩,雖然不及孔子和王陽明,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也是讓他成為了繼兩人之後的半個聖人,說起來,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說起曾國藩,他曾經為了挽救瀕臨滅亡的清朝做出了諸多的努力,他一手提拔了諸多晚清能臣,同時,他一手打造湘軍,淮軍,給中國人帶來了對抗列強的強大力量,他致力於國內的革新,引進了諸多先進的事物。 在古時候,能被稱為聖人的,必然是德才兼備的人物,並且,這還不夠,作為聖人,必然要經歷的事情就是不斷的自省,不斷的剔除自身的缺點,剋制自己的慾望,從而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

而曾國藩正是這麼一位人物,他不僅德才兼備,同時還時刻警醒自己不要貪戀錢財,迷戀權力,不要輕易動怒,同時也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並且,他並不認為做到了這些的自己就多厲害了,他仍然不斷的反省自身,每當自己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曾國藩都會譴責自己。 曾國藩的朋友納了個小妾,被鄰里街坊傳得神乎其神,說她的容貌是傾國傾城,本來,這些都沒什麼,畢竟當時的女子是足不出戶的,面不示人的,但是架不住這朋友老是來找曾國藩炫耀。

一次,這個朋友邀請曾國藩到家中喝酒,酒過三巡後,他又開始吹噓起自己的小妾,這時候,曾國藩就說:“既然你覺得你的小妾如此美麗,不妨叫出來看看?” 當時,這個朋友就叫自己的小妾出來了,果然,正如他所說的一樣,這個小妾的容貌傾國傾城,是個男人看了都會動心,而曾國藩在酒力的作用下,竟然出言不遜,說了些具有調戲意味的話語。

後來,他想起這件事情,將此事寫入了自己的日記,還在後面評價了句:真不是人!的評語,而他也將這件事引以為戒,時刻警醒著自己,在自己的人生信條中又加入了一個戒色的要求。 可以說,這種自省自律的行為稱之為聖是已然足夠的了,只是,由於曾國藩年輕時犯下了諸多的錯誤,卻是達不到聖人的地步,因此只能稱其為半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