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性 理智處事

作者:張亮亮,全民閱讀協會會員,明道讀書會發起人。


認識人性 理智處事

前不久,我認識了一本書《窮查理寶典》。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書中的人生智慧令我歎為觀止,整個閱讀過程彷彿像是一次探險,不斷有新的發現和新的感動出現。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在兩人的共同努力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創造了許多奇蹟,給廣大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彙報。書中收集了芒格的學習方法、投資策略以及他的演講等諸多材料。詳盡的介紹了芒格本人的多元化思維體系、逆向思維和人類誤判心理學中關於人性的分析,尤其後者,真是令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使我急切的想要把這本書有關人性的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什麼是人性?人之初性本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虎毒不食子、佛家的“貪嗔痴慢疑”等所講均與人性有關。人性,為人之本性,人之所以為人之特性。

一、為什麼要認識人性?

瞭解人性,可以使我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可以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性,避免犯錯、進而突破;二可以讓我們利用人的特性,凝心聚力、有效行為;三可以讓我們接納人性,求同存異、寬容你我。

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自我講:知曉人性,減少貪慾,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我們可以減少受騙的幾率;知曉人性,我們說得體的話,做恰當的事,成為受歡迎的人;知曉人性,可以使我們停下腳步,冷靜思考,不要意氣用事,少辦傻事,不要事後後悔。

第二從關係來講:知曉本性,巧妙的應用,我們可以在工作生活中,扮演好角色,拿捏好分寸;對人性的瞭解,可以幫助管理者,制定更加科學、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保證單位的高效運轉;對人性的瞭解,可以幫助父母更好的理解孩子的需求和他們的行為,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加正面和有效;對人性的瞭解,在談判交易中,可以幫助我們把握好節奏,做到進退自如,使我們達成目的。

二、人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一個問題:人究竟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

這裡有三個測驗題,大家可以在聽題後,給出自己的答案。

測驗1:有一個項目,一種情況,如果你完成了,將得到1萬元的獎金,可結果呢?我們沒有完成;另一種情況,項目我們沒有完成,按照事先約定,公司要對你進行1萬元的處罰。一個是獎勵1萬,1個是罰款1萬,那個對你的心情影響更大?或者是一樣的?

(經統計,多數人選擇了罰款)

測驗2:人們更在意偶然的、意外的

一次空難事件和一次重特大交通事故,哪個會另大家更震驚?

(經統計,多數人選擇了空難)

測驗3:有兩個袋子,一個裡面裝著10個白球1個紅球,另一個裝著100個白球8個紅球,問那個袋子更容易抓到紅球?

(經過統計,多數人選擇了裝有8個紅球的第二個袋子)

測驗1揭示,同樣的價值,人類更在乎損失;測驗2說明,偶然的、意外的事件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測驗3證明人們更相信具體的、形象的數字。

言而總之:理智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人是感性的。

三、人性的特點

(一)人有滿足需求的需求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人的需求,他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人的需求決定了人的人性,才有了人類的“趨利避害”的行為模式。

首先是生存的需求。原始社會,人類的祖先生存條件惡劣,面臨食物緊缺、天災人禍、猛獸威脅,隨時隨地都有生命的危險。因為生存的需求,人們要群居生活,人們要合作團結,這樣我們可以更好的防禦野獸,我們有能力獵捕大型的、兇殘的動物來獲得更多的食物,以保證我們生存的需求。

其次,獲得愛和歸屬感也同等重要。為了得到集體的認可,我們服從領導的命令、接受組織的規則,拒絕集體反對的一切行為和組織。

滿足需求行為表現有:

1、利益驅使

一個汽車銷售行,主要經營新車和二手車的銷售,公司規定:銷售一輛新車,銷售人員可以提成2000元,銷售一輛二手車可以提成5000元。在這樣的銷售制度下,老闆發現了一件很奇怪的現象,他們銷售行裡二手車頻頻售出,而新車的銷量卻滯後不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大家知道是什麼原因嗎?這顯然是制度的問題,銷售人員認識到銷售一輛二手車自己的收益明顯高於一輛新車,所以當顧客光臨車行時,銷售員會不遺餘力的向顧客推薦他們的二手車。

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常因為自己的需求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為:比如為了爭取時間而插隊,為了不多幹工作而故意出差錯,為了不被責罰而撒謊。更有意思的是,同樣的行為,因為個人需求的原因,我們的解釋卻不同。比如我們開十字路口排隊行進中,自己加塞兒插隊,覺得合情合理,而別人加你的塞,則會各種爆粗口。

所以英明的管理者可以利用員工的需求,激發他們的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智慧的家長教師,利用孩子的需求,可以幫助他們激發活力、發揮潛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公司中,有人喜歡靠近領導,有人則願意與領導保持距離。

大家一定要記住一句話:如果要說服一個人,要訴諸利益,而不是訴諸理性。講得失比論對錯有效的多。

2、一致性

如果別人說你是背信棄義、恬不知恥,或者說你是某個組織、某個行業的敗類,你肯定不會答應、不會樂意。作為一個與動物有別的人、作為某集體的一員,為了維護自己對愛和歸屬感的需要,保證自己對集體的忠誠,我們必須要保持與集體規則的一致性。

人是講求文明和道德的,我們應該是言而有信、值得信任、有情有義;作為律師,要維護正義、保護弱勢;作為醫生,要救死扶傷、生命至上;作為兒女,要孝敬父母、養老送終。否則就是背叛的,是會被孤立的。即使自己私下裡有過違背道德、操守的情況,自己也一定會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以使自己脫身。確保自己被認可、被接受的需求。

因為一致性的需求,我們可以要求別人信守承諾;因為一致性的需求,我們可以要求員工講紀律講規矩;我們可以用行業標準來要求某些人的從業行為。

一致性的需求,在談判技巧中也被廣泛利用,叫做“利用規則”。規則往往是一家企業的口號、廣告用語、對顧客的承諾等。我們可以利用規則來達成自己談判的目的。比如:我們入住如家,因為臨街的吵鬧或者電機的故障,對我們的睡眠有很大影響,我們需要找服務員調換房間,結果對方很有可能禮貌的告訴你對不起,已經客滿,實在抱歉,也許是實情,也許只是怕麻煩搪塞你而已。如果你把如家的標語拿出來進行溝通,告訴他:如家承諾讓所有入住的客人有一種家的感覺,現在住客遇到這樣的麻煩,作為家人,我想你們一定會竭力解決的吧?巧妙利用對方的規則、利用他們對一致性的需求,我想你的問題得到解決的概率會更大些。

3、趨同效應

有很多著名的心理實驗都證明了趨同效應的存在。

實驗1:一位心理學家,安排一撥實驗人員在繁華的大街上走動,突然給大家下達指令,要求大家同時抬頭看北方,結果在實驗人員的引導下,周圍的人跟著也往北看,最後整條街的人都往北看,並問身邊的人,怎麼了?身邊的人搖搖頭,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因為大部分人有這樣的舉動。

實驗2:還有在電梯上下過程中,實驗人員突然集體向後抓緊欄杆,結果其他人大驚失色,下意識的跟著照做,並認為電梯發生故障了。

在單位的一次決議中,對於某個議題需要大家舉手表決,當你看到周圍的人都陸續抬起了手,這時有不同意見的你,是堅持自我提出反對呢?還是放棄自我保持一致?你心裡一定會開始打鼓,怎麼別人都同意呢?是我考慮錯了嗎?萬一證明我是錯的怎麼辦?和大家唱反調,絕對不是“明智之舉”(我這裡的明智之舉是加有引號的)。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和大家一起錯,要比自己一個人對,安全的多。”這就是人們因為歸屬感的需求而做出的選擇。

“趨同效應”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一方面可以團結力量,發揮集體優勢;另一方面也會盲目一致,缺乏多樣,阻礙創新。即便如此,我們依然鼓勵大家要有獨立思維,不要人云亦云,要多讀書多學習,學會多層面多視角的考慮問題。

4、認可權威

權威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聲令下會萬馬奔騰、一瀉千里。英明的領導可以集全國之力,辦成別國難以辦成的事情,比如98年的抗洪搶險、08年的汶川地震,抗災救援的響應是如此之強,災後重建是如此迅速。而對於陰謀家、野心家,日本戰犯東條英機慫恿日本軍民發揚武士道精神,鼓吹東亞共榮,給中國帶來的是戰爭、是凌辱、是國破家亡。希特勒,在德國鼓吹偉大的日耳曼民族,喚起人們對猶太人的敵對而聚集起整個納粹的力量,向歐洲開戰,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為何權威會有如此魔力?民眾、成員為何會如此的忠誠和信服呢?歸結原因仍是愛和歸屬感的需求,服從權威就是服從集體,就會得到認同,就會有歸屬感。

所以,作為領導者,一定要廣開言路,要聽得進不同的聲音,切忌偏信偏聽,否則很容易帶領大家脫軌跑偏。所以聽證會、徵詢意見函等方式就顯得非常的民主和明智。

(二)害怕損失

1、剝奪性過激反應

需求有滿足的時候,也就有需求不被滿足或需求被剝奪的時候,因為“趨利避害”的本性,人們害怕損失,一旦遭受損失,人的情緒就會被強烈的刺激,生氣、憤怒,爆發、報復。這就是剝奪性過激反應。

我們最害怕失去什麼呢?這要看看我們最在乎什麼?對於個人有:生命、利益、機會;對於親密關係有:親人、朋友、同事。當醫生告訴病人如果再這樣下去,你的病情將會繼續惡化,生命將會受到威脅。結果怎麼樣?人們戒掉了平時戒不掉的煙,人們開始早睡早起鍛鍊身體。

當老闆告訴你,如果這個月你的業績還是這麼差,那就捲鋪蓋卷滾蛋。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崗位,保證自己的收入來源,在壓力的驅使下,你會360度大轉變,加班加點、任勞任怨,不為別的,只為要保住自己的飯碗。

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動員千遍,不如懲罰一個。我們可以利用這點,引導別人遵紀守法;也可以利用得失,教育別人積極奮進。

2、喜歡對比、防止吃虧

比如:買一件衣服,我們會貨比三家,以確保我們用較少的錢買到質量優良的商品,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拿定主意掏錢消費。否則,我們一定會再看看、再看看,因為我們害怕多掏錢,我們害怕錯過更好的物品,我們害怕被定義為不識貨的蠢貨。因為害怕損失,我們必須比較。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你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經客戶經理介紹,你比較鐘意於某款高收益的產品,但它不保本,因為風險的緣故,你一時拿不定主意。如果此時,有其他客戶同樣看好這款產品,並積極的認購,你可能會在“人家和我一樣,看來我是正確的,買吧怕什麼?及時造成損失,也不是我一個人。”因為幾個墊背的,更容易讓你打消損失的顧慮,拿定主意落實行動。

有一個關於我的比較的故事,在這裡我想要和大家分享。大學畢業後,二十多歲的我也正式加入相親的大軍,嬸嬸阿姨、同事大姐,都熱心的幫我張羅著。那時的自己比較簡單,總堅守的原則是:這個對象不成,再見下一個。結果,這個不漂亮,pass;那個不懂事,pass;那個不溫柔,pass;這個又太粘人。一晃到了三十了,家人催,自己急,豁出去了,介紹我就見,結果在同一時段我接觸了四個女孩,最後通過排除法保留了一個,併成為了我的老婆。後來我還尋思其中的道理?得出個結論,之前相親不成功,並不是以前的對象不好,只是在沒有比較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挑剔不足,並將其pass,並告訴自己好的還在後面。後來呢?在多個對象的比較下,更容易讓你拿定主意作出選擇。用句安慰自己的話來講:我選了其中最好的,我贏了。

所以在這裡有個小小的建議,如果你想要讓領導採納你的方案,最好的辦法是,作出3個讓領導進行比較。這樣,領導更容易進行選擇而不是挑剔。

(三)心理補償,尋求平衡

社會關係、人際關係,所有的關係都離不開彼此的付出與回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因為互動而延續和發展的,總是從一個平衡走向一個平衡。知恩圖報、以牙還牙就是心理補償、尋求平衡的兩個方面。別人如何對我,我就會同等的對待別人。別人對我們好,我們會予以回報,否則就會產生內疚感,得不到心理補償。同樣的,當別人對我不起,我們同樣會心理失衡,產生報復心理,好像只有當對方嚐到同樣的滋味,自己心理才會好受,這樣才會得到補償。

心理補償、尋求平衡的行為表現有:

例1:一個朋友在你遇到難處時,慷慨相助、幫你度過難關。當他陷入經濟困境時,這個時候如果他來找你借錢,你會有更大的熱情來幫助他。即使手頭緊張,你也願意出去找人幫忙籌措資金,以報答朋友的恩情。而不會讓朋友失望,讓自己內疚。

例2:在大商場(華諾、金威名店),我們走到一家店面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店主或售貨員熱情的招呼:進來看看吧,坐下歇會吧、吃點零食、喝點水、給孩子拿個玩具吧等等,店員的服務是如此熱情周到,你自然也是非常滿意。殊不知你的心意已發生變化,你更願意在這家店買下心怡的商品。為什麼熱情周到的服務會如此奏效呢?因為你獲得了別人的付出,出於心理補償、尋求平衡的需要,你更願意採取實質性的行為,予以回饋。所以心理學家支招,如果想要避免銷售員的套路,最好做到不吃、不喝、不拿。

所以,我們想要得到好的回報,就需要有好的付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四)避免懷疑(喜歡先從簡單的開始)

人的大腦有兩個系統,系統1,不需要思考,根據情況直接下達指令,作出反應。如走路、呼吸、起床穿衣服、進家門掏鑰匙、換拖鞋等等,這是在無意識下就可以完成的活動。而系統2比較複雜,它會通過思考、分析、判斷,然後再下達指令、採取行動。如1+1等於幾?馬上要遲到了,我是繼續等公交呢?還是打個滴滴?今天中午吃什麼?

人的兩個系統是長期進化和發展而來,系統1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反應,戰鬥或逃跑,給我們的生存創造更多的機會。系統2可以幫助我們深度思考,解決更多複雜的問題,使我們脫穎而出。但相比之下,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費神費力。

長期下來,人們喜歡和習慣運用系統1而不是系統2,這也造成了人們做事情更願意從簡單的開始,而把困難的留到最後完成。

避免懷疑就是人這一特性的突出表現。對於慣例性的事務,我們會避免懷疑,並工作按照之前的方式、方法來完成,我們喜歡按部就班、喜歡循規蹈矩。比如寫工作報告、企劃案等我們喜歡套用格式,新人接手一項工作,更喜歡按照前輩的方式來完成。

在處於壓力、威脅的情況下,人更傾向於避免懷疑,一切照做。這在傳銷組織、在教會、在犯罪審訊中,在綁架案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傳銷、傳道會傳達給你一種思想,不用想了,和我們一起,你會得到很多,否則你就會有損失;在審訊、綁架中,審訊人員會不斷震懾嫌疑人,這是你最後的機會,如果你再冥頑不靈,只會加重你的罪刑;綁匪則恐嚇威脅被綁者,命令其給家人打電話,籌錢贖人,否則小命不保。

在壓力、威脅的情況下,人們更容易避免懷疑,停止思考,並按照施壓者的要求行事。

(五)愛屋及烏和全盤否定

愛屋及烏、管窺一斑,很多成語都說明我們人類很容易聚焦一點並對其進行放大。如果我們愛慕、崇拜一個人,我們會自然的認為他很完美,即使他存在一些缺點或負面的報道,我們都會慣性的為其尋找合理解釋。比如爺爺奶奶看孫子,越看越喜歡,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底下最聰明最漂亮的孩子,即使孩子的腦袋前凸後翹,非要解釋成這是聰明的象徵,腦容量大,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有出息;上學時,我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一次家長會上,媽媽和班主任講:你要管管他,這孩子回家就知道看電視。結果老師回答道:孩子在學校挺努力的,放學回家需要放鬆。這讓我媽有些失望。在老師的眼裡,好學生任何的行為都是合理的,逃課是被壞學生帶的,遲到了是因為家離得遠,而成績差的孩子呢?遲到、逃課是他的惡劣行徑,是向老師權威的挑釁,老師對他們慣用的評價是:一粒老鼠屎,攪壞滿鍋湯。還有暗戀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會對某人朝思暮想,總期望偶遇,可以和對方說說話。在自己的心目中,把對方美化到了極點,男神or仙女。可對於自己不感冒的追求者呢,如果對方死纏爛打、步步緊逼,那你對他肯定是各種不順眼,各種看不上。

愛屋及烏、全盤否定,容易使我們變得偏執,失去客觀和理智,我們會因為喜歡一個人,而對其放任、對其缺乏管教;對於不滿的人,我們會對其缺乏包容和理解,處處表現出挑剔和不滿。

四、結語

在《窮查理寶典》中,芒格在人類誤判心理學中介紹的人性表現有二十五種之多,其本人也認為彼此存在交叉重疊,為了便於理解,我個人按照自己的體會進行了加工和歸納。其中肯定存在許多不足,希望廣大讀者朋友們,通過我的分享,能夠對《窮查理寶典》這本書產生好奇,能夠親自捧起書籍進行學習和研究。

最後,我想通過一個故事來結束我的演講,這就是我們中學語文課本中一篇文言文故事《鄒忌諷齊王納諫》:

齊國有位美男子,名叫鄒忌,自認自己的容貌堪比齊國第一美男子徐公,非常自信。一天,他問妻子我與城北徐公孰美?他的妻子講:當然是你最美了,徐公怎麼能和你比呢?他又問小妾,小妾告訴他:老爺自然要比徐公美多了。過幾天,一位朋友登門,鄒忌就藉機問道:我與城北徐公孰美?朋友講:你比徐公美太多了,徐公和你根本沒法比。一番詢問之後,鄒忌心裡美滋滋的。一天,自己得意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結果迎面走來一個人,正是徐公本人,看到其美麗的外表,風流倜儻的氣質,鄒忌當下就感覺自己根本無法與其相比,兩個人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轉而想:可是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說我更美呢?經過思考他終於明白:妻子愛他,說他美;小妾怕他,說他美;朋友有求於他,說他美。並且拿此事向齊王諫言,作為君主要廣開言路,不可偏信偏聽,要時刻保持客觀和理智。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和鄒忌有同樣的經歷。面對愛我們的、怕我們的、有求於我們的人,我們如何才能保持客觀中正,做到不偏聽偏信呢?我們只有認識人性,才能理智處事。面對愛我們的人,我們要懂得感恩;面對害怕我們的人,我們要明白責任和關心;面對有求於我們的人,我們要懂得滿足他們的需求,贏得尊重和信任。希望大家通過這個故事,在我們今後的工作生活中,多一些思考,少一些魯莽,讓我們的表現更加理智,讓我們的行為更加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