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朝統一了,那麼多前六國人造反,到了漢朝統一了,就沒人造反了呢?

lnzz1987


秦朝和漢朝時期,六國貴族的力量早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所謂六國貴族,指的是被始皇帝一統天下而喪失權力的六國王室以及一些掌權者家族後裔,當年嬴政覺得時機成熟,派遣大軍一一攻伐六國造就大秦天下,六國的土地軍隊雖然都被秦國佔據,但是六國貴族們並沒有滅亡,相反,他們在各地仍有較強的號召力,比如魏國的魏豹,楚國的項羽等等,這就是為何這些人在始皇帝駕崩後揭竿而起,當地百姓紛紛響應的原因

但是漢朝就不一樣了

漢朝建立前是楚漢戰爭,楚漢相爭前,其實六國貴族,比如復國後的齊國韓國都與楚霸王項羽交惡,後來被一一攻伐,三秦好像被劉邦所滅,總之當時的天下,六國貴族基本上都被項羽劉邦兼併殆盡,已經沒有力量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很多人說秦朝法律嚴苛,導致人民不滿,其實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秦朝以法治國不假,可是以法治國不等於法律嚴苛。

1975年,湖北出土了《睡虎地秦墓竹簡》,竹簡記載了秦朝法律。其中關於誤期之事是這樣規定的:

遲到三到五天,口頭批評;遲到六到十天,罰款一盾;十天以上,罰款一甲。

也就是說,陳勝當年罪不至死,頂多是罰款而已。所以他造反是另有原因的。

我們都知道那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句話可以說說得很有水平。可是在秦朝,老百姓識字都沒幾個,別說說出這麼有水平的話了。

而陳勝在當時的職位是屯長,也不是一般的平民,所以陳勝很有可能是原六國下層貴族。對比原來的貴族身份,現在的屯長明顯失去了很多特權。

這才是他不滿秦朝的根本原因。

所以秦朝被造反,恰恰不是法律嚴苛,而是太寬容了。很多原六國貴族不但沒有追究,反而任用他們為官吏。

當然,被造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秦始皇和隋煬帝一樣,步子邁太大,扯到蛋了。

我們都知道原來六國是什麼樣子,文字不同,連道路寬度都不同。

秦始皇統一也不過是十幾年時間,雖然嘴上說車同軌,書同文。可中國很大,車同軌是多浩瀚的工程?短時間很難完成。

本來當時就沒什麼飛機高鐵,好不容易跑個馬車,道路寬度還不同,這交通已經不能僅僅用不便來形容了。

你想想,你今天從杭州到西安全高速都要跑2天,就秦朝這交通,沒2個月怎麼跑得下來?

而在這樣的交通條件下,秦始皇居然廢除分封制,搞郡縣制。雖然這是進步的表現,但在當時很不合時宜。

一道政令下達下去有些地區可能幾個月後才收到,地區有情況,中央也要幾個月後才得知。這還怎麼玩兒?

這就為造反創造了條件。

其次,修築長城,這就和隋煬帝修運河一樣,是個超級大工程。雖然理論上只是把原來幾國長城連起來,可就秦朝的生產力而言,這也是相當勞民傷財的。

老百姓可不管你為了經濟發展還是抵禦外族,你讓他們背井離鄉去修長城,他們就是不爽,就這麼簡單。

第三,六國滅亡時間短,殘餘勢力還很強。典型的就是項氏一族。

而漢朝就不同了。首先,漢朝在漢武帝之前都是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

分封制的優越性這時候就體現出來了。交通不便離中央太遠?沒關係,那就組建一個地方政府,擁有獨立決策權。

就是交通再不便,一個省之內總該交通便利了吧?

其次就是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和楚漢戰爭,已經把這些有實力有想法的貴族都詐出來了,剩下的幾乎沒有威脅了。

至於漢武帝時,車同軌這種工程早已完成了,生產力又在文景之治下發展了幾十年,郡縣制這才有了實施的基礎。

而漢武帝的推恩令,本身也是溫水煮青蛙,並沒有著急,還預留了幾十年時間,才完全轉化為郡縣制。

所以我一直認為,秦始皇、隋煬帝其實是一類人,史書上的詆譭不過是因為他們都得罪了同一批人——儒家。

他們意識超前,卻又急功近利,這才是導致覆滅的原因。而他們之後,都出現了強大的大一統王朝——漢和唐。

這僅僅是巧合嗎?我認為並不是。只是勝利果實被人竊取了罷了。


逼我用真名嗎


秦朝有人造反,而漢朝無人造反,我覺得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秦吞滅六國,人心不服

秦始皇滅掉六國後,在李斯的建議下,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將原來的六國貴族和富豪全部遷到咸陽來監管,在現在看來沒什麼感覺,但是在當時,確實劃時代的創舉,形成了中國兩千年的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原來的六國人民對秦始皇有滅國之恨。再加上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秦朝後,並沒有考慮到戰國時期連連戰爭造成的滿目瘡痍,沒有休養生息、發展經濟,而是對民暴虐、奢侈享受,大量徵集社會勞動力修建宮室,修築長城,開道修路,致使民不聊生,天下人攝於秦始皇的威名,忍氣吞聲,積怨已深。所以,始皇一死,大家都一哄而起。

二、漢初休養生息、人心思定

高祖當政時,雖然實行了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該封賞的都進行了封賞,但是社會並不穩固,還存在著“功臣”、“宗室”和“外戚”之亂,所以,高祖基本上沒有享受過安穩的日子,一生勞碌的命,但是,高祖除了出兵平叛之外,對民是主張休養生息的,真正實現的是在文景時期。《漢書·孝文帝本紀贊》記載: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馳以利民。孝文帝愛民如子,常常反思自己的德行,實乃天下人之福。而且經過500年春秋戰國,後又經過楚漢爭霸、高祖平叛,在戰爭的摧殘下,整個社會已經極度衰弱,天下人人都想安定下來,再加上漢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略,大家都得到了切實的利益,所以,無人願意再反漢。


正史風雲


其實可以換個角度考慮這個問題,為什麼秦朝剛統一的時候,那麼多前六國的人都不造反,反而要等到十幾年以後,秦始皇死了,才出來造反?這十來年的時間,他們都在做什麼?是畏懼秦始皇麼?還是無人響應?

說到底,秦始皇統一那段時間,雖然對於六國貴族來說,都有亡國之恨,畢竟他們原來高高在上的地位,一下被打落到了凡間;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反而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相反,他們內心深處還有一種,終於不用打仗了,不用上戰場了,可以過幾年太平日子的感覺。


看起來戰國七雄打得不亦樂乎,最後吃苦的還不都是老百姓麼?此時的老百姓,如果能過太平日子,給誰交稅不是交呢?

可問題是,秦始皇雖然給了他們希望,但是很快又打破了他們的希望。不停地搞基礎建設(長城、馳道、豪華宮殿等等),又挑起了戰爭大旗(對南越50萬大軍、對匈奴30萬大軍)。雖然說的是“天下苦秦久矣”,實際上,天下的百姓已經苦了很多年了。

天下百姓繃的那股繩隨時有斷裂的風險

秦始皇在的時候,秦朝還是有很大的威懾性,所以除了像張良這樣的搞搞偷襲以外,也沒有什麼大的動作。但是,秦始皇一死,似乎就在給天下傳遞一個信號,機會來了。所以,沒過多久,陳勝、吳廣就站了出來,一聲怒吼,群起響應,不過就是一種釋放而已。

為什麼這個時候前六國的貴族會有號召力?

正因為秦朝讓天下百姓更苦了,所以給了他們一種錯覺,似乎回到過程的戰國混戰的狀態會更好,至少那還是自己的國家。畢竟誰也不敢保證換一個人會不會又跟秦朝一樣,繼續壓榨百姓。

所以,剛開始的起義軍,更有號召力的恰恰是六國的貴族後裔。只不過,到了最後,反而昌劉邦以其獨特的平民身份,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漢朝為什麼沒人造反?

說沒人造反,這就有些過了。西漢雖然沒被造反成功,但是被造反還是不少的,只不過最開始是異姓王,後面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劉姓子弟了。

題主大概想說的是六國貴族不造反了吧

1、一個原因是,六國貴族勢力被大大削弱了,先是秦始皇統一的時候移民了十幾萬,再者在秦末戰爭中又死了一大批參戰的,到了劉邦統一,又一次搞了一次大規模移民,人數也有十幾萬。剩下的自然也就形不成什麼氣候了。

2、再一個原因是,隨著六國的連續失敗,他們的號召力已經降到谷底了,老百姓從自身角度來說,絕大部分是抵制戰爭的。日子過得去,誰也不願意打仗。尤其是漢初又實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六國貴族的號召力自然也就無法吸引普通老百姓的大規模加入了,兵源這條路自然也就堵死了。

那麼,為什麼還是會有造反的呢?

因為劉邦為了聯合更多的力量,幫助自己取得勝利,分封了很多異姓諸侯王。但是這些異姓諸侯王在統一以後,就會對他的漢家王朝形成威脅。所以,壯大的異姓王國與漢朝統一之間就形成了根本的矛盾,必然要解決,或主動或被動,劉邦最終還是對他們下手了。而劉邦下手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有率先反抗的,就形成了造反的局面。

後來造反王也是一樣的道理,當諸侯的力量變強的時候,他就一定會對統一造成威脅,當他的利益無法得到滿足或者被削去的話,造反就成了其中一個最大可能性的選擇了。


水一白聊歷史


秦始皇是始皇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摸石頭過河的狀態,所以秦始皇很不容易,他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只能靠自己摸索。

好在秦始皇的秦國有一些模式可以讓他複製到全國,但是六國的貴族利益被傷害,所以推行起來非常困難,最終秦始皇離世,六國舊貴族復國反叛,劉邦和項羽倆人打著滅秦的旗號,給秦朝終結了。

劉邦後來打敗項羽,建立了大一統的漢朝,前前後後享過405年。那麼問題來了,為啥那些造反的舊貴族在秦朝的時候嗚呶喊叫的造反要復國,到了漢朝的時候就原因接受大一統了呢?

第一、郡縣制二次推廣易接受

在秦朝時期,秦始皇推廣很多新政,咱們就拿郡縣制為例,推行的過程十分困難,又推廣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車馬同轍等等,這些基礎的建設已經整得差不多了,六國百姓差不多都接受了,唯一不接受的就是六國貴族,因為這樣的事情影響他們的利益了,但是秦始皇在,他們不造次,只敢過過嘴癮,加上秦始皇徵百越,轉移了國內的矛盾,這才維持住,但是秦始皇死後,一些叛亂爆發,秦朝兵力在外,竟然一時不能平叛,這讓六國舊貴族看到了機會,紛紛起兵造反,想恢復舊制。

到了漢朝就不一樣了,當漢朝再次統一的時候,劉邦的軍隊都是能征善戰剛打出來的精兵,誰敢炸刺兒,劉邦就敢了滅了他,他們比之項羽何如?自然沒人敢造反。此時劉邦繼承了秦朝的制度,繼續推行秦朝之前推行的郡縣制等制度,之前秦朝已經大力推行多年,百姓和貴族對這個制度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接受,二次推行的時候,矛盾和衝突就沒有秦朝時那麼激烈了。

第二、秦始皇和劉邦對貴族的手段不一樣

秦始皇滅了六國,對六國貴族採取了安撫的懷柔手段,希望他們能跟著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百姓和地盤,配合自己的工作。

結果六國貴族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不為秦始皇著想,建立秦朝之後,六國貴族成為了矛盾主體,他們總是想回到過去的模式,但是秦始皇肯定不願意。

到了漢朝,劉邦可不慣著他們,只要是表露出不聽話的跡象,哪怕是半點,劉邦就把他的勢力滅掉,大漢建立,六國貴族的勢力基本被劉邦給滅沒了,他們就算有造反之心,也暫時沒有那個實力。

第三、劉邦和秦始皇情況不同

秦始皇是始皇帝,是中國大一統的開啟者,秦始皇是征服六國建立的國家,六國那一代人對秦始皇殺死自己的親人恨之入骨。

但是劉邦不一樣,劉邦打著反抗暴秦的口號揭竿而起,從某個角度來講,他和六國貴族共同利益,也是一個推翻秦朝的一員,一開始,劉邦不僅不是他們的仇人,還是他們的“好戰友”呢。

第四、劉邦平叛能力大於秦二世

秦二世的能力不行,這才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其實漢朝也有很多的叛亂,只不過都快速鎮壓下去了,沒有因為造反而亡國,所以給人的假象,好像六國貴族消停了,其實不是。

1、淮南王英布叛亂;

2、濟北王劉興居叛亂;

3、淮南王劉長叛亂;

4、七國之亂;

5、梁王劉武的儲位陰謀;

6、淮南王劉安叛亂;

7、南越國相呂嘉之亂;

8、東越王郢叛亂;

9、朝鮮王衛右渠的叛亂;

10、廣陵王劉胥謀反事件;

11、江都王劉建謀反事件;

12、光武帝劉秀之子楚王劉英謀反事件;

13、阜陵王劉延謀反事件;

其中的七國之亂也差點要了漢朝的命,並非一帆風順的王朝。


總體來說,劉邦造反和秦始皇蕩平天下有著本質區別,秦始皇是六國的敵人,劉邦開始的時候是六國的朋友;秦始皇打下了推廣的基礎,劉邦二次推廣容易被接受;劉邦將異性王和貴族都屠滅了,所以掃除了一些潛在的威脅,而秦始皇屬於另一條路,他在世的時候還好,但是秦二世卻玩不轉。


野史日記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

個人觀點,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秦朝結束了六國割據華夏的歷史,華夏第一次完成了郡縣制形式的統一,並結束了封建制度!

陳勝吳廣起義,導致殘存的六國舊貴族族群配合起義,結束了秦大一統國家。

形成了以楚霸王為共主的楚漢封建分封制,漢王劉邦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謀略,滅共主霸王及其它封國成立以“郡縣+分封”並存的大漢帝國。

漢朝高祖劉邦剪滅異性封王均是以謀反而攻誅之。

呂后亂幫,吳王濞作亂,武王作亂都是武裝叛亂。

題主有興趣可以看《漢史》。


凱騰聚知


因為秦王朝實際上亡於“黎民”轉化的儒家力量,而漢王朝與周王朝通過“儒教”這一工具,實現了將“黎民”轉化的儒家全面納入了國家體制機器。

秦王朝被儒家稱之為“暴秦”,是徹底的道家大貴族(帝王)治國管理模式,這其中,它壓制了儒家治國管理模式,儘管此時的儒家,只是道家治理天下的輔佐者,而六國原來的道家小貴族,不甘於被滅亡的命運,大家都是貴族,憑什麼自己要低人一等,所以道家貴族像武王伐紂勝利之後,商人後裔馬上進行了反叛一樣,也進行了反叛。

而漢王朝基本是根本的一邊倒的平民儒家治國模式,叫做“罷黜百家,獨尊儒(平民)術”,由於平民數量與貴族數量有大規模的比較優勢,貴族造反的成本越來越高,已經遠遠低於造反所能獲得的收益,也就不造反了。

秦王朝被滅的情況與商王朝被滅情況類似,他們都是面臨外敵時戰場上儒家的倒戈一擊,只不過差別在於,商王朝牧野之戰時,儒家的前身“黎民”奴隸是想都不想,馬上倒戈,而秦王朝最先凝聚的經過周王朝洗禮的儒家並沒有馬上倒戈,而是協助秦王朝抗擊了周文率領的楚國義軍,但勝利後秦王朝並沒有論功行賞,而是上演了古代版的“狼🐺來了”的故事,來了個“烽火戲儒家”,導致後來劉邦、項羽兩路楚國大軍相約“先入關中者王”時,儒家徹底放棄了抵抗的意願。

如果當時的當權者趙高放棄法家思維,重拾周公“明德慎罰”精神,像趙武靈王那樣徹底放棄對儒家的蔑視,秦王朝是否會“二世而亡”,還是未知之數。

這裡要涉及什麼是“儒家”的問題,為什麼說儒家起源於“黎民”呢?

“儒”是什麼?

從造字意思上講,就是“根據需要而選拔產生的人”,本意就是他們沒有人格,不是人,類似於畜牲,在當時,沒有人格的人,就是奴隸,就是蚩尤九黎部落被征服者及其後裔構成的“民”。

所以,儒家的前身就是黎民。

而系統化選拔“民”這種奴隸成為“儒”這種新的自由民產生的宗教,就被稱之為“儒教”。

秦始皇“焚書坑儒”就是把儒教負責選拔“民”為“儒”的道家核心方士誅殺殆盡,客觀上就是“坑”掉了道家主導的“儒教”事業。

當秦王朝面臨危機的時候,儒家是盡了棟樑之力的,這個時候就應該讓退居二線降格為“吏”的儒家論功行賞成為原來的“官”,可是秦王朝並沒有這麼做,仍然充滿了對儒家的歧視。

儒家,可不是現在所認識的“文弱書生”形象,在對奴隸“民”進行選拔過程中,身體素質好是第一要義,其次,那些頭腦反應快的“儒”才能轉化為“儒生”這種文儒,那些身體素質超群的則轉化為“墨俠”這種武儒,廣大生育能力強的則轉化為“婦孺”這種女儒,所以,儒家的理論先行者孔子、董子都是彪形大漢的身材,這是根本原因,第三,儒家族群是提倡種間互助的,孔子曾經感嘆,“惟女子(婦孺)與小人(普通儒家)為難養也”,說明“儒生”和“墨俠”出賣文武藝,也是要養活普通儒家大眾的職責要求,而且一點也不輕鬆。

而且,當時的儒家,已經成為了國家的主體種群,因為他們的種群的身體素質好,所以繁衍力超強,在中國的人類族群中,已經逐步佔據了主體領導地位,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只是為了對抗平民崛起的歷史大勢,所以漢武帝順應了這一潮流,來了個“比儒教更儒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前的儒教是道家控制,現在則由儒家自己控制,真正實現了“奴隸翻身做主人”,只不過約束條件是必須服從帝王這個“大道家”或者說“神”的領導,就是儒家的相權(行政權)必須服從於帝王的皇權(所有權)。


河東來


每到新舊朝代更替時,總會有野心家不滿意天下將定,而作出亂事,不說遠的,就說新中國成立後,還有人想當皇帝,在82年,四川巴中縣興隆鄉人張清安就通過向巴中縣當地民眾宣講《五公經》,逐漸蠱惑起了一批信徒,成立了“中原皇清國”,自當皇帝還任命副皇帝。還有丁興來當上道德金門皇帝,雖是鬧劇,可見人心不古,亂世出英雄的念頭根深蒂固,新時代如此,舊時代更不用說了。秦漢兩個王朝建立之初,都是造反者蜂起,此起彼伏,不同的是秦王朝因此滅亡,漢朝雖處理得當,也好不了多少,劉邦在平叛過程中還中了英布一箭,箭傷加老病而死亡。


秦王政秦始皇在前238年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戰略,拉開了平滅六國的帷幕,此後花了十年時間,在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天下一統,結束了五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統一後的秦王朝,書同文,車同軌,海內混一,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集權的國家,由於它廢分封,建郡縣,與周朝分封天下不同,後人把它的制度稱為秦制,與周制相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秦國統一六國,表面是秦始皇完成,其背後卻是歷代秦國國君持續不懈努力而成,正如賈誼所說“奮六世之餘烈”,不是一人一朝一夕之功。論及幾代來增長國力,終成統一大業的功臣,莫過商鞅,他的變法直接促使秦國統一天下成為可能。但商君法嚴苛,殘民、好戰等缺點也為當時各國和後來者所抨擊。而依現有史載看,統一後的秦王朝對律法的改變並不成功,商鞅之法還是大行其道,這就出現戰時政策沿用到太平時期的問題,秦法苛刻,是亂民四起的原因之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秦統六國,靠的是武力,經濟和文化各方面比不上關東六國,雖然在軍事上摧毀敵國,但六國人心仍在,精神不滅,就算在滅六國過程,亂象就已經出現,李信在秦王面前誇下海口,領二十萬大軍伐楚時,就受到奉秦王命令鎮撫南陽一帶的、原楚國公子昌平君的迎擊,以致伐楚一役失敗告終,此後,叛亂四起,從韓地的張良一直為刺殺秦始皇做計劃可知,而張良與項伯等交好也可見六國後人抱團的事實,到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應者四起,看似龐然大物的秦王朝轟然倒塌。

漢朝吸取秦亡的教訓,既沒有全部分封,也沒有全部實行郡縣制,而是兩者兼用採用郡國並行,分封異姓王到同姓王,再到削弱同姓王到推恩令才塵埃落定,漢朝處理統一初的人心比秦王朝好,所以它扛住反撲第一波而成了長命王朝。雖然如此,韓信韓王信英布等人的反事也是此起彼伏,並沒有停歇,到劉邦死時,天下還不能說是大定了。


南方鵬


這裡是芒果論史!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現在大多把秦亡的原因歸結於“嚴苛的律法”,可實際上“律法”與秦亡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特別大,因為西漢建立之初基本上也是沿用秦朝律法,天下也沒有出大亂子,可見“律法致秦亡”一說是站不住腳的。

兩個小問題

秦亡於“律法”的這個觀點從何而來呢?

劉邦和秦始皇的區別又在哪裡呢?

劉邦帶兵入關之後,曾經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這個“三章”的意思並不是說劉邦自己定了三條律法,而是說,劉邦把秦王朝嚴苛的律法全部廢除,只留下了“殺人償命,盜竊、搶劫者抵罪”這三條。關中人民對劉邦的這個決定非常擁護,劉邦因此而得到了關中民心。


正是因為劉邦做了這麼一件“約法三章”的事,所以大家都把百姓擁護劉邦的原因歸結到了“廢除秦王朝律法”這一點上。但我認為,當時關中百姓擁護劉邦,主要還是來自於劉邦的“仁”,而不是劉邦廢除“律法”的舉動。

就好比劉邦經過宛城的時候,宛城人民激烈抵抗,劉邦短時間攻打不下來,想走又不敢走。但後來一宣佈投降者無罪,宛城就不攻而破了,由此可見,這些普通百姓最擔心的還是自己的小命。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關中人民,關中人民都是秦人,而起義軍都是打著舊六國的幌子起兵反秦的。舊六國人推翻了秦朝,那他們對秦人不正應該狠狠的打擊報復嗎?所以說,劉邦這一支起義軍進入秦地之處,關中人是很害怕的。

但是,劉邦並沒有對他們進行打擊報復,反而還約束自己的士兵,儘可能的維持了關內人民的穩定生活。這樣的“仁義之舉”才是促使秦人信賴劉邦,親近劉邦的根本原因所在,廢除秦王朝律法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律法與仁政

“約法三章”雖然被廣為傳頌,但當一個完整的漢帝國建立起來的時候,僅靠“三章”律法是不足以維持國家穩定的。在漢初名相蕭何的主持下,西漢王朝較為全面的確立了自己的“律法”,而西漢律法實際上也是從秦律法中繼承而來。

更重要的是,秦律法中的一些嚴苛之處並未被取消,尤其是殘酷的刑法基本照搬,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即便是這樣的情況下,西漢也並沒有出大亂子,所以說,“律法”不是秦滅亡而西漢昌盛的原因所在。

劉邦和秦始皇的個人價值觀以及社會倡導才是導致秦亡而西漢盛的核心所在。

秦始皇畢竟是貴族出身,他的家庭世世代代都是秦王,滅六國平天下對他而言不過是一件歷代秦王立志於完成的任務。而完成這件任務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讓秦王朝更輝煌,讓秦王更尊貴。在秦始皇的眼中,那些普通人就應該為他而服務,那些人過得好不好並不重要,努力為他服務就是那些人的使命。


所以說,秦滅六國,天下疲弊,但修長城,修阿房宮,修驪山墳墓,派人求仙問道,泰山封禪,一件又一件的大工程接踵而至,普通人根本沒有停下來喘口氣休息的時間,他們必須時時刻刻為大秦奉獻自己,當有人不願意再進行這種無休止的勞動時,其他人也就應聲而起了。

劉邦不一樣,劉邦早年讀過一些書,以“信陵君”和“秦始皇”為偶像,但他本身又是一個草根階層。應該說,他是一個信奉著“遊俠精神”,懷揣著遠大理想的普通人,他來自底層,知道底層人民的辛苦,所以他愛民,惜民力。

雖然說劉邦現在被各種電視劇刻畫成了一個“混混”形象,但在歷史中,劉邦是一個長者,他和項羽爭霸的時候,天下的老百姓都願意跟他而不跟項羽,因為項羽暴虐,愛殺人,愛屠城,而劉邦寬厚仁和,愛惜民力,更是被稱之為“長者”。

底層人民的樸素價值觀一直伴隨了劉邦一生,他做皇帝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沒有和他的臣子顯出尊卑之差距。劉邦的“仁政”讓已經被多年戰爭拖累得疲憊不堪的人民得以休息,得以恢復生產,得以擁有安定的生活。

蕭何建議劉邦修宮室,劉邦卻將蕭何罵的狗血淋頭,這等愛惜民力的表現,可是秦王朝一個又一個的大工程所能相比的呢?所以說,造秦王朝反的人,主要還是因為受不了無休止的壓榨,而劉邦不壓榨他們,他們也就沒有造反的必要了。

一個淺層次原因

前文贅述的“律法與仁政”是大秦滅亡而西漢昌盛的根本原因所在,現在再來講一個表面的原因。

秦滅六國之後,六國貴族散佈於天下各地,所以說陳勝吳廣打出大楚的旗幟就可以拉上一大幫人,項梁扶立一個楚懷王也能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集體。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秦沒有對六國後人做好妥當的處置所致於的。


而劉邦就很擅長於吸納他人的教訓,西漢建國之後,劉邦進行過一次貴族的遷徙,把舊六國貴族一股腦的全搬到關中去了,什麼齊國的田家,魏國的魏家,通通搬到關中。如此一來就給了天下人一個姿態,六國貴族都在關中,誰敢號稱六國後人,那都是騙你們的!

通過這種方式,劉邦巧妙的解決了他人借用六國貴族名頭進行造反活動的由頭。

當然這只是一個表面原因,真正能夠讓西漢不步入大秦後塵的原因,還是在於劉邦以及後來幾位繼任者所實行的“仁政”!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就像殺豬的過程!

剛開始剛抓住時,以前自由之身,現在禁錮之身 動彈不得 反抗不能 只能劇烈的掙扎 找機會就掙扎 秦朝六國之人尤其貴族大體如此。

後來秦國末期束縛鬆動,六國的豬裡有很多有野心的非常羨慕秦始皇這樣的權利 有雄心的豬們開始建立勢力割據一方就像現在的中東阿富汗伊拉克一樣天天打仗 社會動盪不安 人民民不聊生 萬民思安 哪裡穩定穩定往哪裡跑 都跟劉邦混了 大漢新立經歷過戰亂之後 那些有能力有野心的豬都死了比如項羽等等沒死得有威脅的也被劉邦殺死了比如韓信,剩下的都是老百姓了 老百姓管他誰是皇帝只求再也別打仗了!

人類有一個共性惰性如果壓力加大思想上得不到排解在於個人有可能牢騷連天哭爹罵娘,如果擴大到社會可能怨聲載道。試想秦朝初立增加了很多新的統治規則 壓力加大了,秦朝以前都可以算是閒散的野人。或者地域不同都適應了各地規則,秦始皇把規則改變即使非常寬鬆但是壓力也增加了除非秦始皇長生不死或者保持最佳狀態,那個群體被絕對訓化 就像家禽不是從野生動物訓化來的嗎 遺憾的是秦朝的統治者不能保持強盛狀態達到一定的時間 被統治者還沒有被徹底“訓化”“同化” 秦朝征服了天下人的身體但是沒有徵服天下人的靈魂!

結論:欲征服天下先征服靈魂再征服身體則易,若征服天下先征服身體再征服靈魂則難 試想無論哪個時代皆應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