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及人生有什麼影響和借鑑意義?

用戶78176421180


儒家思想應該辯證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借鑑其中的積極成分,以便於發揮其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和現實意義。第一個,積極的入世思想,道家主張出家,無為,而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一生周遊列國都在推行他的仁政思想,主張實行仁政,但是那時是春秋戰國時期,由治入亂之時,有槍說了算,誰實力強大,誰是老大,所以孔子當時的思想難以實行,但是孔子一生都在積極作為,最終雖不成,但是思想的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第二個,仁政思想,儒家思想的主體,仁政思想就是以仁治理天下,與以暴治理天下相對,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亞聖孟子進一步拓展,形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第三個,忠君愛國思想,現在也是要忠於黨,愛國永不會變;第四個,道德規範,仁義禮智信,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之將亡,其中有很多積極成分;第五個,孝道思想,孝為德之本,這是保持社會延續最根本的道德規範。總之,溫故而知新,多讀讀《論語》,《孟子》,每次會得到不同的營養!


布達拉宮上的梵音


道統傳自禹湯,周德衰從幽歷。五霸出而干戈不息。感而慨之。

爾乃聖人出而黃河清,東周有可為之望,孝經成而赤虹化,上天示厭亂之心。是以尼山講學,英才薈萃一堂。

自魯隱公元年起,孔子率弟子修訂過《詩》,《書》,《禮》,《易》,以及《春秋》,《孝經》等書。

孔子於魯哀公16年四月己丑去逝,葬於魯國城北泗水之上,入地不及泉,封為偃斧之形,高四尺,樹松柏為志。一門眾弟子守墓三年。

太史公曾說,天下的君王以及賢人,當世固然榮華,死後一了百了。孔子布衣,傳了十餘世。

唐朝開元27年,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宋朝大中祥符元年,加諡至聖文宣王,元朝大德十年,加諡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朝嘉靖九年,改稱至聖先師,清朝順治二年,定文廟諡號,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順治十四牟,又改稱至聖先師孔子。至今仍延此稱謂。

儒家思想以君修仁政,為百姓謀福祉。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義,行親睦,使人不獨親其親。壯年有所用,老年有所終,鰥寡孤獨,各有所養,貨盡流通市場,人盡出力謀生,故爾奸宄不作,盜賊沒有,外戶不閉。如大同盛世。

現今卻大道既隱,認天下為家,各親所親,各子其子;貨則居為其奇貨,象非典時的中草藥,今天的防肺炎的口罩。

力則藏身不用,大人靠世澤以為福,象官、富二代們。恃城池為固。

儒家思想提倡以禮治國,承王道,治人情,敬鬼神,達乎喪祭、鄉射、冠婚、朝聘。

創設制度,於是國有禮,官有治,事有職,禮有序。

王者心中無私,以守至正。是以禮行於郊,百神受職;禮行於社,百貨來集;禮行於祖廟,以教慈孝;禮行五祀,以正法則。

治國不以禮,猶如無耜而耕;為禮而不本義,猶如耕而不種;講學而不合仁,猶如收而不食。象現在的教育一味講分數怎麼能行呢?

人得食而肥,於是家肥則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國家才祥和。

國祥和則大臣法,小臣廉,官職有守,君臣相正。老虎蒼蠅自會消失。

欲興國家,必先以禮種因!這就是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呀!




愛國才能富強


儒家思想主張“仁愛”,主張人要保持積極奮取精神;儒家思想較其它思想流派有自身的較高追求。



儒家思想對世間百事的態度,要求待人“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之所以能根深蒂固的紮根我們大眾心中經久不衰,說明它更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需要。所以,我們平時所學的,所瞭解的,我們的行為規範,思維判斷和世事錯對,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應該說,有儒家思想才有今天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局面。



我們應該看到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社會並不矛盾對立,反而他們是可以相得益彰,互補互用的。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汲取儒家思想精髓,弘揚中華民族美德,既可以促進社會更加平穩、和諧、健康、有序的前行發展。又能修正我們已知的路線方針,起到了指明燈的作用。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一千多年後,在春秋時期由孔子所創立,他是在繼承夏商周三代尊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儒家所提倡“仁義禮智信”的思想精華,是我們以禮治國,以禮規範社會,以禮開導民眾,以禮規範人民日常生活的指導思想。儒家思想在日常行為的具體表現能滲透到各個層面,政治、人文、社會、日常生活等。



在社會層面,禮是維持杜會生活的秩序,也是人倫活動的規範,為人立身處事,待人接物,都應遵守儒家思想禮的約束。所以我們的社會才會祥和、平靜、禮賢、和睦。千百年來儒家思想以一種主流文化的姿態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使華夏文明綿延千秋。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儒家思想依然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中華民族的脊樑、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仍具有深遠意義。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深刻內涵是筆者完全理解不到位的,但我堅信,儒家思想的修行之道和為人之道對於每個人成長至關重要。在今後的人生路上,我們每一個人要更多更深入學習國學經典思想,將儒家思想應用於日常,修心、修身、修行,並以身作則腳踏實地的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金彬全


戰國時期,一位思想家行走在遊說諸侯列國的路上,時間長達14年。從意氣風發走到垂暮鶴髮,這漫長的出去,史稱“周遊列國”。


餘秋雨先生道:“如果說,秦始皇在領土上讓中國成為中國,那麼,孔子則在思想上,讓中國成為中國”。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對我們的古今中外的社會及人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是古今中外。


儒家思想歷經千年的洗滌,從孔孟到朱熹,已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那我就講講這些思想是怎麼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深深的的埋入我們的骨髓中的。


我上學那會兒,從歷史書上看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我就對儒家思想產生了興趣,為什麼在百花齊放的思想中,儒家能成為主流呢?所以當歷史和語文老師講課時,我聽得異常認真:


1. 孔子辦私塾,平民貴族皆可學習之。這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開始,就等於是我們現代教育的鼻祖,教育對我們對重要,不言而喻,看看高考制度的廢除就知道。


2. 孔子講“中庸”,把中庸看作是君子應有的美德。而中庸之道,讓我們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沒有中斷或湮滅,對比其他古文明就知道,儒家思想對我們社會以及文化有多重要。


3. 孔子講“成人之美”,意思就是促成別人的好事。而成人之美也可以說是與人為善,給別人一點善意,少了很多惡徒橫行霸道,少了詐騙為非作歹,社會將變得更美好。


4. 孔子還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都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了。這一點能讓我們快速判斷是非善惡,都21世紀了,我們不還都兢兢業業的遵循麼。


5. 最後,“仁義禮智信” —這些都是儒家思想所囊括的。那我覺得,可以解讀為仁政、道義、周禮、智慧、誠信這五個詞,而這五個詞,可以集中在一個名詞上,這個詞就是“君子”。


儒家思想流傳千年,留下的這個詞也恰好叫“君子”,那麼,你看,儒家思想是不是已經刻進我們骨髓了呢?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木小乞


儒家思想及對現代社會和人生的影響、意義,是一個大課題。

先說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並不等同於儒家先哲大師們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國兩千年集權專制社會的正統思想。大致說,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包含著仁、仁愛、人文關懷、民生即人本的要素。這一理念是對帝王及各級官僚機構、官員的規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包含著深厚濃郁的入世信念和捨身情懷,這是對帝王、各級官僚機構、官員、文人以及社會各階層,即全社會的培育和薰陶。這是它的積極意義,這些對現代社會和人生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現實意義。

儒家思想、儒家文化,還包涵著濃厚的等級、秩序、倫理的因素。這些規則,有的是仁愛、捨身情懷的正常合理延伸,是積極的,對現代社會和人生的影響、意義也是正能量的。有的是基於對作為沙粒結構的廣袤遼闊的帝國大地的外在整合、統治所需要的人為強制和約束,這些強制和約束,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性、個性的張揚,是需要相應的演進、弱化、淘汰。

人性、個性的尊重、呵護、張揚,是仁、仁愛、人文關懷、民生即人本的內在要求,其具體形式、形態、擴張訴求,是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遷相應的外延、擴展。社會需要做的,是在社會、時代容納的最大容忍度內,儘可能大的張揚、擴展人性,同時還需要儘可能大的構建改進使人性能夠得到儘可能大的張揚、擴展所需要的所依藉的社會條件、社會運行規則、社會基礎。這一點很重要。



東西融合論壇


儒家文化倡導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值得肯定。中國歷史的社會實驗,證實了儒家文化的價值。講秩序,和諧共榮的時間比例遠高於打破舊秩序社會處於動盪的時間比例。當然,維護社會秩序的方式應當與時俱進,精華部分不可丟棄,而且要發揚,糟粕必須揚棄改造,並且要有所創新。

當今世界歷史的實驗,會再次驗證儒家文化的價值。


佛寧黎明靜


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主要表現為:

第一,儒家的社會理想(小康、大同等)可以燭照我們的社會運行。

第二,儒家的人生觀(成人,即成就理想人格)可以引領個人的道德完善。

第三,儒家的經濟觀念(“君子喻於義”“富庶教”等)可以抵禦消費主義和極端發展主義。

第四,儒家針對君子(統治階級)的勸善學說,可以給“以德治國”提供精神資源,成為正確理解“以德治國”理念的知識譜系。

第五,儒家倫理學,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和諧”“友善”等)的構建,有了厚重的本土文化基礎。所以,我們在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借鑑儒家思想、接續中華文化傳統。


慈善文化研究


儒家思想是以孔子為根而產生出來的,所以我們就談談孔子思想對現代社會及人生的影響和借鑑意義。

孔子的儒家思想也可以稱為孔子文化,是一個體系和系統,包含著人生和社會除軍事以外的一切領域。孔子思想只所以廣為流傳,就是因為孔子直指人性本身,即不相信鬼神也不相信什麼命運,面對現實,面對現實社會,面對現實人生,不空想、不妄想,解決現實社會一切矛盾。對現代社會及人生的影響和借鑑意義是不可估量的,換句話說沒有孔子的儒學,現代人就無法工作和生活。

我們先看看孔子的孝文化,孔子的孝文化是有很深含義的,在學而篇有兩條是說孝道的,意思是說要想學好就先學孝道。在為政篇裡有三條,也是說明要想從政先學孝道。在里仁篇裡有兩條是說明要想做個仁者也要做好孝道。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條是,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於敬養父母不知道現在的社會還有誰能夠做到。

我們即使做不到去敬養父母,最起碼的能認識父母、尊敬父母,能夠經常和父母在一起。因為這是人們自然本能的感情依賴關係,沒有這種感情的人是不懂得什麼才是天倫之樂的。試想想,如果我們現代的人都不懂這種感情,那麼我們現代人是個什麼人呢?無論是富貴貧賤,在感情上是有缺陷的,是不健康的,這種缺陷必然會導致於走向極端。所以我們現代人是離不了孔子的孝文化。

我們再來看看孔子從政思想。現代的人有多少是從政者,我不知道。我們不談孔子的為政以德,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還有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些觀念和主張。就看這一條,子日: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對於從政者來說,這一條是不是應該做為自己從政的行為準則?如果自身不正早晚都是個事。所以對於從政者來說是離不開孔子的從政思想的。

我們再來看看孔子的君子文化。在現代的職場裡,有哪一位不討厭小人呢?可是我反問一句,你自己是不是君子?如果你自己是君子,就象孔子說的,君子如德風,小人如德草,草上風必偃。如果你自己是君子的話,小人豈敢做亂。所以不僅古代人用君子文化修身,就是現代人也離不開用孔子的君子文化修身,因為這是對付小人的法寶。

我們再來看看孔子的人生哲學。孔子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孔子的這種人生哲學是不是對我們現代人還具有指導意義呢?我看還是有的,因為這一段從古到今以經變成人們自覺的人生行為指南。所以現代人的人生旅途,是離不開孔子的這種人生哲學的。

我們再來看看孔子的為人處事思想。孔子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面對別人的報怨,我們直來直去面對,這是胸懷坦蕩蕩的象徵,即可解其怨恨。面對別人對你的恩情是不是應該報恩,這是誰都懂的人之常情。還有孔子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這是自己為人處事的法寶,你總去責備別人幹什麼呀!至於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你不尊從這種原則,那麼就是個不仁不義之人,還不是個善良的人,是個惡人。那你怎麼生活和工作呀!我看只有死路一條。所以現代人是離不開孔子的為人處事思想。

總之,孔子思想不是對現代社會及人生有什麼影響和借鑑意義,而是現代人根本就離不開孔子的思想,離開了孔子思想現代人就無法工作和生活。


寂語堂齋



多營936


儒家思想在之後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文明中雖然有其歷史的侷限性,但確實起到了許多的正能,在一定的中國歷史、社會中確實起到了“中庸”、和諧、禮讓有序、入世開悟……等許多啟示作用。

時事與英聖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切眾生勞動實踐所獲得、創造的碎片智慧,在英聖賢者的至誠靈感的努力收集與誠善的奉獻中共同圓滿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於此同時,如儒家思想文化及眾多的先哲者在人類社會的文明中實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因素。正是有如此許多的先哲、英聖、賢者、誠踐而勤奮的許多光明的使者,人類社會的文明才得以延續不斷!人類社會也不會及早走向絕境!他們的確代表著天意,在替天行道!

因此,我們晚輩對先輩英聖的批評與評價切忌輕率、偏執!否則,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更是對先輩英聖、社會、未來及萬代子孫的正確成長和延續不負責任!

要正確地批評、評價先輩英聖,我們晚輩明哲者首先要盡力努力把自己置身於一個更高、更遠、更廣、更深……的思想境界格局中。隨著歷史的發展,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隨著科學實踐的不斷髮展,我們要在思想上也要力爭具有更尚的覺悟及發明!

如今,已有了物理、化學等科學的上乘格物知識,又有承前啟後的宏觀科技,只要正心、誠意,對自然界的許多之謎而致知更如輕裝、乘車上路,必然對生命之理、天地之道有所曉明,並非永久濁見之夢幻,如性相歸真、靈幻神話、萬能如法……終將回歸人類靈長之所現,那將是一個“淨土、琉璃”的世界,“天堂壽久”的世界,“神仙極樂”的世界,“天道分明”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