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什麼會被稱“武聖”?

小主道後宮


關羽成為武聖人,其實是清朝的功勞。中國武聖人本來是姜尚姜子牙,姜子牙輔佐周文王發展西岐,輔佐周武王推翻商朝開創周朝八百年基業,長期被奉為兵家鼻祖、武聖甚至唐肅宗追封姜子牙為武成王(不是黃飛虎),設立武廟祭祀。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1387年),禮部請修武成王廟,朱元璋認為“太公之祀,止宜從祀帝王廟。遂命去王號,罷其舊廟”。第一代武聖人被朱元璋廢棄後,沒有官方認可的武聖人,民間開始自習祭祀,岳飛和關羽受到禮遇。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3年)明神宗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岳飛為“三界靖魔大帝忠孝妙法天尊嶽聖帝君”,開始兩位“武聖”並列。滿清努爾哈赤推崇《三國演義》,甚至把關羽作為滿族守護神崇拜,而且岳飛抗金而滿清前身是後金,清朝定鼎全國後逐漸抬高關羽地位,從而關羽從“二聖”中脫穎而出,變成唯一的“武聖”。從姜子牙“武聖”到岳飛、關羽“二聖”,再到關羽“武聖”,兵家色彩逐步淡去,愚忠和江湖義氣色彩漸濃。


一梭煙雨江湖行


關羽並不是《三國演義》中武藝最高強的將軍,至少呂布比他武藝高強。與他武藝差不多的將軍,也有很多,比如張飛、趙雲、黃忠、馬超、張遼、許褚、典韋、徐晃、甘寧、孫策、太史慈、龐德等。但若論講義氣,將義氣講到極致的,也就關羽一人了。所以他在三國裡有一絕,義絕。關羽是因為義絕而被後人稱為武聖的。

首先是桃園結義,關羽誓不背叛劉備,縱使曹操對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贈金贈銀贈馬贈袍贈美女,使盡了手段,他還是走了。而且義無反顧。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這樣的故事也就是發生在關羽這樣的人身上;關羽不只對劉備講義氣,對曹操照樣也講,曹操對他那麼好,他記在心裡,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華容道上,甘願犧牲自己一命,違抗軍令狀,放了曹操。這種事也就關羽做得出來。關羽不好色,面對兩位嫂嫂,面對曹操所賜美女,絲毫不動心,這也是常人難以做到的。刮骨療毒,更是顯男人本色,有如軍神。後人稱之武聖,是因為關羽這些故事,不愧武聖之名。

當然,關羽的武藝,在三國也是響噹噹的,不愧一個武字。關羽縱橫天下,藐視群雄。面對河北名將顏良,他萬馬軍中取他的首級,真的做到了探囊取物。面對河北名將文丑,他三個回合就殺的其膽怯,最後取了其首級。面對曹仁、于禁、龐德等將,他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想遷都以避其鋒,不愧蜀漢名將。最後雖走麥城,但大義凜然,從容受死,英雄本色。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關羽成為武聖實屬機緣巧合,被後世神化的太多,或許有人不信,就請聽南北下面一一道來。

歷史上關羽是什麼樣的人?

在三國時期,關羽他確實是個將帥之才,對得起五虎上將的稱號,其忠信仁義勇。

《孫子兵法》中強調:“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忠:關羽為人忠,忠於主公。

《三國志•關羽傳》載:“吾極知曹公待吾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

義信:待人講義,待友講信。桃園三結義,跋山涉水投奔劉備,此為信。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曹操的知遇之恩,此為義,華容道一事更是如此。

仁:處事以仁,其不為名利,體恤百姓,關心士卒,禮賢下士,此為仁。

勇:智勇將才,溫酒斬華雄,擒于禁,斬龐德,單刀赴會等等,此為勇。

以上看來,關羽也說得上是一代名將了,但其性格驕傲自滿,囂張跋扈,從而為其在麥城被擒殺埋下禍根。但歷代不乏名將,且關羽要在其中排個三六九等,比其強的比比皆是,岳飛就在其中。那為何關公被稱為武聖呢?接下來南北就說說關羽的“武聖”路。

人們想到武聖關羽的第一印象就是忠義,這也是其成為武聖的原因。歷史上他忠於劉備,人盡皆知,忠義形象早已印在當時漢室的心中,相傳關羽遇害兩年後(也就是公元222年),劉備親率蜀軍為其在湖北玉泉山麓建立關帝廟,這也是中國最早的關廟。其目的呢,既是劉備對結義兄弟的悼念之情,也是政治的一種手段,這是統治階所需要的,需要塑造一形象。像後世宋朝宋徽宗先將其封為忠惠公,後又加封為義勇武安王。之後到了明代元文宗將其加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到了清代對關羽的加封更是之多,而乾隆更是追封關羽最高封號: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易諡神勇侯為忠義侯。就這樣關羽一點點被神化,即便當今,無論在《三國演義》的圖文還是電視劇作中也大力宣傳了其忠義的形象,這都為後人塑造武聖形象做了鋪墊,才有了後人拜關公、刺關公等膜拜行為。

所以說關羽武聖的稱號實屬機緣巧合,外加一些政治元素,武聖雖名不副實,但忠義二字,卻印刻在了後世人的心中。


萱讀星座


武聖關羽跟武財神關羽一樣,都不是三國時期的武力和戰功累積形成的,更何況關羽還有敗績。

唐朝時,佛教進去中國後,為了擴大影響力,相中了關公,把他選為形象代言人,封了個"伽藍護法神”,道教一看,也坐不住了,趕緊加封關公為武財神。武財神的說法開始提出來了,不過影響力還是不夠,遠未被主流社會承認。



到了北宋後期,宋徽宗熱衷於道家文化,道教開始受青睞。這時候關羽的貴人出現了,那就是天師道的掌門人張繼先。

關羽老家山西解州,是當時重要的食鹽產地。可是連續幾年未產一粒鹽。這時,張天師自告奮勇。他說解州鹽場曾經是黃帝與蚩尤戰場,此災乃是蚩尤陰魂作祟。他奏請宋徽宗准許他做法請當地的“大神”關羽下凡平定蚩尤。張天師做法後,解州鹽池立刻恢復了產鹽。關羽的顯靈讓宋徽宗大喜過望。於是他以自己的年號“崇寧”作為封號,以道教的“真君”作為神職,敕封關羽為“崇寧真君”。從此以後,宋徽宗又連續幾次加封關羽,由“崇寧真君”到“武安王”直至“義勇武安王”。



到了明末清初,《三國演義》已廣為流傳,關羽的忠義形象深入人心。歷任皇帝都對演義中關羽的事蹟推崇倍至。乾隆三十三年,關羽被賜封號“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光緒帝最後一次加封時,他的封號有二十六個字之多:“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栩贊宣德關聖大帝”。清末時統計,全國記錄在冊的關帝廟不下幾萬座,武聖關羽也開始保佑越來越多人平安發財了。


水一白聊歷史


其實三國中被封神的有三個人,分別是關羽、諸葛亮、甘寧,因此武將中被封神的是兩個人。

關羽不必再過多介紹了,斬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水淹七軍……英雄事蹟那是熟不勝舉,而且忠肝義膽,死後被封為武聖人,受後人敬仰!

甘寧,知道他封神的應該沒幾個,他原本只是個混混,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但在二十歲那年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變得奮發圖強,就此一發不可收拾,最終成為東吳名將,尤善水戰。死後直到宋朝才得到官方的封神,到南宋時加封為:昭毅武惠遺愛顯靈王。



龍少3600


關羽(161-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

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


A、關羽的“忠義信“:1 赤壁兵敗,曹操狼狽逃往華容道,只聽一聲炮響,關羽提刀截住去路,曹軍個個丟魂喪膽。曹操上前求情,關羽是個義重如山的人,想起曾受曹操恩惠,又見曹軍個個皆欲流淚的樣子,心腸一軟,放他們過去了。而自己則頂著軍令狀去向孔明請罪。
2、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關羽與劉備失散,暫居曹營。曹操欲收服關羽,熱情款待,賜美女、金銀、官職。後來關羽掛印封金,只收下赤兔馬護送兩位嫂子千里投奔劉備。在五個關口受到阻攔,關羽斬殺六將最終完成使命。


3、陣斬顏良、白馬之圍解。曹操為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用人情試探。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
從這個三個故事就可以完成可以突出關羽的“忠義信”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是關羽“忠義”品行的集中體現。
B、關羽的“勇”:1、溫酒斬華雄關。羽自告奮勇,願與華雄交鋒
2、單刀赴會:東吳屢次討要荊州未果。遂採用魯肅之計,設下鴻門宴,埋伏好刀斧手邀關羽來吳國赴宴。關羽輕駕小舟、單刀赴會,只帶領十幾個隨從人員。此中可以看的出關羽之“英勇”。C、關羽的“剛毅”:關羽曾經被流矢射中,左臂被射穿,後來傷口雖已癒合,但每逢陰天下雨,骨頭經常疼。醫者說“箭有毒,毒人於骨”建議刮骨療毒。關羽便伸臂讓其開刀。當時他正宴請諸將一道飲酒。雖然臂血淋漓,流滿盤器,卻毫無懼色,依然割肉飲酒,談笑自如。性情之剛毅令人肅然起敬。


D、歷史評價

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 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溫恢:“關羽驍銳。”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

諸葛亮:“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郭嘉、程昱稱關羽、張飛:“萬人敵”

劉曄稱關羽、張飛:“勇冠三軍”

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在我國曆史上,關羽後世影響頗為深遠。統治者崇拜其忠勇神武,為國捐軀的精神;下層民眾崇尚其義氣雲天,堅貞不二之俠義。民間各行各業對其頂禮膜拜又甚於孔子。神化了的關羽同真實生活中的關羽存在一定距離,不過從關羽之被神化,可窺見後人對武德之推崇。
E、民間信仰
民間所供奉的“關公”又被臺灣信徒稱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東南亞地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等國家,甚至美國、英國的華人區域,關公的信仰也都相當盛行,華僑在國外從商者很多,因此對於作為武財神的關公也多加崇祀。

F、文化信仰
佛教對關雲長的信仰只是限於供奉,並無祈禱、讚頌以及供奉儀軌,而在藏傳佛教中,有多位大師著有供贊儀軌,如章嘉大師、土觀大師以及這世大寶法王、亞青寺阿秋仁波切等。多識仁波切也曾著有關雲長簡略供贊。道教將關羽奉為“關聖帝君”,即人們常說的“關帝”,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


關羽神化首先發生在荊州,這與荊州人民歷來信巫鬼、重淫祀的習俗固然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荊州人民對關羽有著特殊的感情。關羽後期一直鎮守荊州。這位平民出身的將領“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治軍愛民,保境拒敵,帶來一方平安,人民深受其惠,也深致敬佩,對於他的突然壯烈遇難,自然感到特別的震驚和悲痛,更加懷念關羽的忠義和神勇,幻想其死有餘烈,英靈不泯,希望他的神靈繼續庇護一方生靈。於是便有許多傳說產生,自發興建的廟宇出現了,自覺的祭祀活動也開展起來了。不過,這種侷限於一地的民間習俗在門閥政治時代是不會為封建統治者所重視的,其社會影響也就有限。而在世俗政治時代,這一習俗很能引起追求功名事業的普通人們的情感共鳴,關羽顯靈的傳說也就不脛而走了。其實筆者認為人總要有自己所信仰的東西,不管是神佛、大自然,或者其他的人與物。其實是對自己感情、思想的寄託,就像馬雲說的:夢想總是要有的。“哈哈!小先生”給大家簡單介紹到此,謝謝大家的品讀。喜歡的可以點點關注,也可以文章下方說出你們的觀點和不足,大家共勉!


小先生玄靈奇說


中國歷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間共同認可的冊封和祭祀的武聖只有三個。第一任武聖就是姜子牙太公,他輔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王朝,立下不世之功和千年基業。是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授予武聖的。而不是有的朋友所說的伍子胥。伍雖然也建下豐功偉績,但相比姜尚還是小巫見大巫,且伍在德仁方面遠不能達到聖的標準,看他扒墳掘墓、鞭屍揚灰的行為可見一斑。在南宋以前姜一直作為武聖被推崇。任期大約為2200多年。 第二任武聖就是岳飛嶽武穆,無論從那一方面嶽武穆都是中華歷史上千年不出的英傑,以一己之力扶起大廈將頃的南宋,橫掃大金百萬雄兵。現在許多人在重新評價武穆,文章我也看到了,不管是翻案也好,譁眾也罷,他對中國後世的影響是所有武聖中最大的,以當時的情況看如果沒有武穆漢族就可能徹底亡國滅種。漢文化可能就被蠻文化所替代。體會一句話很有必要“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恭謙下士時”不要意會,英雄必然是英雄,他武聖的地位在清以前都是無法動搖的。任期550多年。 第三任武聖就是關羽關二爺,他的武聖的名號很響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演義和小說的渲染,二爺成名要比岳飛早很多,但一直沒有被拿出來作為偶像來推崇,在明末隨著小說和典故文章的興起,二爺的故事就開始廣為流傳,加上各種評書、說故事的形式在民間迅速流傳,加上對他故事情節的渲染和美化,二爺以明星的形象迅速走紅,類似今天超女中的李宇春小姐。清政府為了強化對漢人的統治,開始塑造二爺最令人稱到的“忠義”形象,並在康熙××年我忘記了,因為武穆的政治問題被剝奪了武聖名號。在換屆選舉中正式冊封二爺為武聖,具體時間上可能有誤差,請大家見諒。從此二爺就正式接任第三任武聖至今


小不懂



關羽即使將才,也是帥才!關羽武力值高,體恤士卒,帶兵衝鋒時一馬當先,萬軍從中斬殺顏良,帶騎兵衝鋒又殺文丑!後來還斬殺龐德等,作為將才帶兵衝鋒陷陣功績顯著,而且作為北方人,能帶騎兵,能帶步兵,到了南方還訓練水軍,這簡直就是個全能型將才!


而關羽又是一個比較優秀但缺點十足的帥才,優秀是因為其統帥兵馬帶兵打仗非常優秀,指揮統帥大軍非常優秀!劉備從起兵後,但凡有一點點壯大後,就一直是兩路兵馬,劉備自己帶一支部隊,關羽帶一支部隊,直到後來劉備有了荊州和蜀後,都沒有改變過。而關羽統帥兵馬能力應該很強,孫權和曹操都很忌憚關羽!

而缺點十足就是傲慢,不知道團結同事,瞧不起士大夫,永遠在士大夫面前高高在上,他統治下荊州那些士大夫都得看他的臉色,可能因為如此,呂蒙部隊一來,還沒有開打,整個荊州就投降了,連劉備的小舅子糜芳都投降了,這些人恐怕早就在關羽高壓下受不了了,也因為如此導致了關羽被殺!


狼煙火燎


開口便說,說天下可說之事。

咧嘴便笑,笑世間招笑之人。

歡迎走進“土鱉君說”,關注我,我們一起說道說道。

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詹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矧是神功卓著,真可謂蕩乎難名。

上下五千年,你方唱罷我登場。

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文人輩出,武將雲集。

有名有姓的璨如星海。

在全球華人文化圈裡,有兩個人是永遠高高在上的。

一位是誨人不倦的萬世師表,文聖人孔子。

另一位就是威風凜凜的忠肝義膽,武聖人關二爺。

山別東西,前夫子、後夫子;聖分文武,著春秋、讀春秋。

文聖妙筆著春秋,武聖月下讀春秋,兩位聖人一張一弛,珠聯璧合。

對這二人的崇拜跨越了地域、民族、行業和階層。

跨越了年齡、性別、宗教和知識層次。

特別是關二爺,儼然已經化身成為華人的道德追求和正義判官。

關二爺身上凝聚的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勇精進、以義取利的忠義仁勇如今已然成為正氣浩然、彪炳日月的民族魂。

在浩渺的中國歷史上,關二爺是唯一一位被儒釋道三家共同認可的偶像。

他的身上融合了儒家的倫理,佛家的慈悲和道教的道德。

在廣袤的世界地圖上,凡有華人之處,必有關公信仰。

遠在海角之南的塔斯馬尼亞島,都有供奉關公的廟宇。

在香港,無論阿sir還是古惑仔,都是二爺的忠實粉絲。

在臺灣關公像的銷量遠遠超過了媽祖。

在華人眼中甚至是泛華文化圈中,關二爺絕對是一種精神層次的信仰。

關二爺自桃園結義以來提青龍偃月刀,跨追風赤兔馬,桃園結義情義深,身在曹營心在漢,斬顏良,誅文丑,戰長沙,護皇嫂,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殺龐德,敗於禁,水淹七軍,單刀赴會,獨創江東,月下讀春秋,誓不事二主的故事已經傳唱千古,這裡土鱉君就不在贅述了。

咱就來看看關二爺的頭銜。

官方最高頭銜:“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聖眷恩寵至濃,無可復加。

儒家最高稱謂:“武聖人”。文成武德,輔國開太平。

道家最高稱謂:“關聖帝君”。降妖除魔,統領陰兵。

佛家最高稱謂:“護法伽藍、護國明王”。忠義英豪,鐵血護法。

民二爺在民間的身份就更多了,什麼是武財神,哪個是戰神、軍神,自是不在話下

甚至《西遊記》中還將他老人家奉為送子神

剃頭匠們還將他奉為祖師爺。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可以說關二爺應該是當今中國頭銜做多、信眾最多、流傳地域最廣、受敬仰程度最高的神明。

關二爺神化,也是我國曆時最長、官方認可度最高、民間參與度最熱烈的造神運動。

本期土鱉君就跟大家一起看看關二爺是如何從一名優秀將領演變成萬世共敬的神明的。

與西方神不同,中國人的神明分為兩種。

一種是自然崇拜,這是自原始社會便流傳下來的信仰觀,所以在中國每座山都有山神,每條河都有何伯,甚至一棵參天大樹都有相應的樹神,黃鼠狼、刺蝟、狐狸、蛇誰顯靈就拜誰。

另一種是祖先崇拜,這是隋唐文化爆炸之後才慢慢形成的信仰觀,那些在歷史上留下輝煌足跡的人物都可能成為信仰的對象,所以在中國360行,行行都有祖師爺,誰的歷史形象更高大上,就拜誰。

很顯然關二爺就是祖先崇拜的產物。

據考證,關二爺正式進入信仰系統應該是在南朝。

當時二爺的官銜還不是很高,屬於地方信仰,類似荊州地區的城隍爺,江陵百姓們在玉泉山上給二爺修了個關廟。

此時的二爺還是以戰神的形象出現,在唐人董侹所撰的《重修玉泉關廟記》中記載了很多關二爺顯聖助陣破敵的小故事。

二爺是怎麼進入佛教系統的呢?

這得從南陳時期,二爺守護下的荊州誕生的那位天台宗的開山鼻祖智顗說起。

這位智顗大師相當不簡單,他是南陳宣帝和隋煬帝的菩薩戒師,在大隋那絕對是國師一級的存在。

智顗大師主張接地氣,為了讓佛教受眾更廣,他將儒、道二教的思想與佛教雜糅在一起, 把地方信仰跟宗教信仰融合到一處。

於是他便在自己的家鄉做起了化合試驗。

據南宋和尚釋志磐寫得《佛祖統紀·智者傳》記載,智顗大師在陳隋時期跑到老家當陽為佛祖擴土開疆。

某天夜裡,恍惚間看到一位長髯飄飄的年長者和一位衣冠楚楚的少年。

美髯公自稱是關羽,說他生前唯一的願望就是興復漢室,但是事與願違,壯志難舒,死後這口氣還沒嚥下去,陰魂只能聚集於此,成為了一山之主。

現希望老法師在山上建寺,我充當護法神明,護持佛法。

寺廟建成後,二爺再次顯靈,表示願皈依佛門。

智顗大師便授菩薩戒,收為佛家弟子,並奏請當時的晉王楊廣,封關羽為護法伽藍,並將二爺的高大形象帶到天台山。

到了武週年間,禪宗六祖慧能的死對頭,北派宗師神秀也到荊州地區開壇說法,將二爺護法伽藍的身份帶到北方。

由此大江南北的佛家信眾皆崇拜二爺。

到了宋代,隨著說唱藝術在勾欄瓦斯中的流行,二爺在民間的形象又從佛家護法神變成了降妖除魔的戰神和民間守護神。

老百姓一遇到天災人禍就以為邪神作祟,便就跑到廟裡去請二爺顯聖大戰魑魅魍魎。

道君皇帝宋徽宗時期,天師道再度興起,張天師登壇作法,降妖除怪的時候,必請二爺帥引兵助陣。

在一次大規模的降妖除魔戰役之後,趙老四大行賞賜,將二爺加封為“義勇武安王”,道教協會封二爺為“崇寧真君”,從此二爺正式進入道教信仰系統。

後來宋、遼、金、元歷代對二爺禮敬有加,不斷加官晉爵,到了元朝,二爺的頭銜多達9個字,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一舉超越了所有封號。

時光流轉,轉眼蒙古人又被趕回草原上放羊了,喜提天下的鞋拔子臉素來喜歡特立獨行,當了老大後,他也算是光復了漢室,為了表彰自己的功德他把鐵了心要匡扶漢室的二爺從武成廟裡單獨請了出來,二爺逐漸有了獨立的神格。

隨著,老羅的《三國演義》在民間廣為流傳,二爺的忠義成為了天下標榜的對象,特別是二爺老家的晉商們,更是把二爺塑造成山西人的驕傲。

明朝“開中制”的實施和“互市”的開闢,晉商也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實力商幫。

二爺的神像也隨著晉商的騾隊遊走在中華各地,人們看到豪富的晉商們每天參拜二爺,以為二爺顯靈讓他們發了大財,遂學著老西兒的模樣膜拜,慢慢的在民間二爺便成了“武財神”。

到了,張居正的好學生萬曆掌權的後期,邊患已經十分嚴重,軍事鬥爭已經十分激烈,為了鼓舞士氣,每次大軍出動之前,萬曆皇帝必去二爺處祭拜一番。

定朝鮮、安西南、撫西北的三大徵凱旋之後,萬曆爺將二爺晉升為帝,稱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道教協會緊隨其後,將二爺抬高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統管三界降妖伏魔、撥亂反正一切事物。

“關帝爺”一舉超過“文宣王”。

清朝八旗貴胄們的啟蒙讀物那可是《三國演義》,小阿哥們都是二爺的鐵粉。

清朝第一帝玄老三,給二爺翻蓋了陵寢,敕建了關林。

工作狂胤老四,另闢蹊徑將二爺上數三代皆奉為公爵。

花花公子弘老四緊隨老爹步伐將京城關帝廟的瓦片改為明黃色。

後來歷任皇帝不斷在二爺的封號前加字,到了光緒時節,二爺的封號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二十四個字,被稱為“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這時民間對二爺的崇拜也達到了巔峰,每個村落必有關帝廟,百姓家裡有啥事都愛跟關帝爺絮叨絮叨,有個小病小災的也去關帝爺那裡拜一拜,燒香祈福。

每逢五月十三“關公磨刀日”,上至皇家關廟,下至村中關廟,都大行盛會,無論男女老少皆傾巢而出,關帝廟會也發展成為了重要的民俗。

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兒童婦女,未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清·趙翼

關二爺,就這樣世世代代的受萬民崇拜。

他那高大威猛,忠義仁勇的光輝形象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主持公平正義、明辨善惡是非、嫉惡如仇、除暴安良,上能保天護法,下能輔國安民、人人共仰的“民族神名”了。


土鱉君說


在中國歷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間共同認可的冊封和祭祀的武聖只有三個。第一個武聖就是姜子牙,他輔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王朝,立下不世之功和千年基業。是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授予武聖的。第二個武聖就是岳飛,岳飛精忠報國,憑以一己之力扶起大廈將傾的南宋,橫掃大金百萬雄兵。他也是後世的影響力最大的武聖。第三個武聖就是關羽。

關羽為什麼會被後人稱為“武聖”呢?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他有三大特點。

第一,忠義。

關羽早期自從和劉備、張飛進行桃園三結義後,就一直忠誠於劉備,並且跟隨劉備輾轉各地。後來,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也被曹操“生擒”, 曹操欲收服關羽,熱情款待,賜美女、金銀、官職。但關羽斬文丑誅顏良,報了曹操對他的恩情。

曹操也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用人情試探。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後來,關羽聽聞劉備的消息後,掛印封金,只收下赤兔馬護送兩位嫂子千里投奔劉備。上演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之義舉,毅然又回到了劉備身邊,關羽的“忠義”體現的淋漓盡致。

無獨有偶,赤壁之戰後,兵敗的曹操狼狽逃往華容道,只聽一聲炮響,關羽提刀截住去路,曹軍個個丟魂喪膽。曹操上前求情,關羽是個義重如山的人,想起曾受曹操恩惠,又見曹軍個個皆欲流淚的樣子,心腸一軟,放他們過去了。而自己則頂著軍令狀去向孔明請罪,其忠義之心令人感動。

第二,勇猛。

關羽天生神力,本領超群。東吳屢次討要荊州未果。後來採用魯肅之計,設下鴻門宴,埋伏好刀斧手邀關羽來吳國赴宴。關羽輕駕小舟、單刀赴會,只帶領十幾個隨從人員。此中可以看的出關羽之“英勇”。

再來看關羽的裝備,他使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關羽能把82斤的青雲偃月揮動自如。而他的是坐騎是有千里神駒——赤兔馬。

有了青龍偃月刀和赤兔馬這兩樣神一般的裝備,關羽還有一殺手鐧——拖刀計。具體來說就是,關羽把他的青龍偃月刀地上拖著,人騎在赤免馬上,然後假裝打不過敵人敗退。當敵人追上來的時候,他突然把青龍偃月刀揮動起來,向身後旋轉,旋轉一個非常大的慣性,加上自己本身的力量,還有青龍偃月刀的重量,因為這個是橫著斬過來的,對面追來的武將在防不勝防之下,被打倒在地上,即便對方騎在馬上,對方連人帶馬都可以打倒。

使用拖刀技畢竟是“陰招”,關羽不到萬不得已也不使用,在歷史上,關羽真正的出手有兩次,一次是在三國前期,他面對猛對蔡陽的時候,二人大戰20多個回合不分勝負,經歷過多次戰役的關羽當時已經特別疲累,無奈之下,他只好假裝敗走,然後引得蔡陽拍馬追來,關羽瞅準時機,轉身拖刀技把蔡陽拍於馬下。

還有一次就是關羽和黃忠大戰的時候,黃忠雖然年紀特別大,但是依舊勇猛無敵,黃忠因為和關羽的連番戰鬥,黃忠坐下的戰馬已經體力不支,在一次對抗之中,因為自己的失誤而馬失前蹄,倒了地上,被關羽抓住機會生擒活捉了黃忠。

第三,剛毅。

據史書記載,關羽曾經被流矢射中,左臂被射穿,後來傷口雖已癒合,但每逢陰天下雨,骨頭經常疼。後來,請來神醫華佗為其治傷。華佗說“箭有毒,毒人於骨”,於是建議關羽刮骨療毒。關羽便伸臂讓其開刀。當時他正宴請諸將一道飲酒。雖然臂血淋漓,流滿盤器,卻毫無懼色,依然割肉飲酒,談笑自如。性情之剛毅令人肅然起敬。

設計生擒了關羽的呂蒙曾這樣評價這位“生死對手”:“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

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擒殺後,人們敬仰他的忠義信勇,在各地修建祠廟以示紀念。

我國民間民俗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這句話真實地再現了古代社會祭拜孔子、關公的歷史事件。按悉,關公廟最多的時候,在全竟然達30多萬座。其數量和規模都遠遠超過了孔廟。

關羽因為一再被神話,成為了與聖人孔子齊名的“武聖”。關羽還在佛教和道教兩派裡分別得到了加封,佛教稱其為“伽藍菩薩”,道教奉其為“關聖帝君”。同時,關公還被民間的人們尊稱為“武財神”,成為我國傳統信仰里人們頂禮膜拜最廣泛的偶像之一。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昔日被人們奉為神明的武聖人也逐漸跌落神壇,漸受冷遇,關帝廟的泥泥塑神像坍落塵埃,有專家甚至建議:拆除這些廟宇及泥塑神像,還天下人的一片淨土。但仍有一些對關聖人忠誠的百姓表示堅決反對:誰敢拆,試試看。看來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已紮根於他們的心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