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因為今年各大高校延遲開學,女生節變得無比冷清。


往年的這時候,校園內想必早已是橫幅四處飄飄的景象。


作為曾經也在女生節給全班女生掛過帶點擦邊球色彩的橫幅的一份子,以及也試過凌晨五點在學校附近的麥當勞排隊給女生們買早餐的男生,想和大家探討女生節這件事。


不得不說,如今的女生節其實越來越變質了。首先一點,體現在校園內掛的橫幅上。


早在2016年的時候,就有高校因為掛的橫幅太“汙”,被斥為“性騷擾”,最終被全部撤下。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不排除有很多寫得好的,能良好表達男生對於女生關懷與愛慕的橫幅。但這些畫風齷齪的橫幅,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當前許多男性對於女性的所謂“關愛”,是建立在物化、佔有的基礎上。


更別說還有盛傳的那句“一日之後,女生變婦女”。充斥著一股自以為是的幽默風趣,實則是赤裸裸的性騷擾。


這種畫風,在最近因《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引發的“中國女孩只屬於中國男孩”的熱議中,也能略見一斑。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作為中國男孩的一員,在感到滿屏的尷尬之餘,也會反思一下自己,似乎在以往的某些時刻,也會為了彰顯自己的大男子主義,說一些不那麼恰當的話。


比如有一次搞活動,需要搬運一些重物,有女生想要合力幫忙,我說“女生在旁邊看著就好。這些事讓我們男生來。”


比如和女性朋友出去吃飯,如果在自己財力允許情況下,很多時候會自己一人買單。如果對方提出AA能接受,但極少自己會提出AA。


無形之中,也會習慣性地認為女生應該是被保護、得到更多優待的一方。這與我們一直以來的成長環境灌輸的觀念有很大關係。但這恰恰是一種以不平等的姿態看待男性與女性關係的表現。


說回女生節,第二點我覺得很變味的地方,在於糖衣炮彈的泛濫。關於女生節上,在百度百科上有這麼一條介紹: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女生節有一說起源於山東大學,上世紀的80時代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年代,隨著女性群體的自我覺醒,才設了

這麼一個節日,是為了讚頌女性的獨立、自由、進步,是讓更多女性對於自身價值有更多積極向上的認知。


但如今的女生節,更多是流於形式。並且有些形式,甚至到了很詭異的地步。


比如之前網傳有理工院校的全班男生,集體出資為班裡唯一的女生買一臺筆記本電腦。儘管是集體出資,但平攤到每個人身上也是一筆費用。問題在於,為什麼筆記本電腦不是讓家裡人來買,而是同班同學?或許大部分男生覺得不失為一種過節示好的方式,但你又怎麼能確定,每個出錢的男生都是樂意的,不會有不情願直至被道德綁架的極少數?


再比如,有的學校會組織陌生男生給女生完成小心願的活動。固然是能促進男生女生之間的交流,但無論是佔座、送早餐之類的小事情,還是一些難度更大實現的心願,都無法解釋清楚,為什麼解決這些事情的,不是你的男友、身邊朋友甚至是你自己,而是一個素不相識的男生。況且,陌生男女之間往往很難通過一個任務就能彼此相識。更多是迫於活動的形式壓力,結束之後就再無聯繫。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某高校男生為女生準備愛心早餐


新京報對於女生節曾有評價:“女生節則在誕生之初就是一個詭異的“關愛節”,傳統戲碼就是“男生要對女生好一點”,各種來自男性無聊的、性別化的讚美和集體的異性戀式示好表演,掩耳盜鈴地欺騙——彷彿這種廉價、流於形式的小恩小惠是女生所需全部。

它限縮了女生的世界,用“缺愛”阻止了女生更真切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有一些非異性戀的女生表示,她們對這種集體的、幾乎是強制性的異性“模擬情侶”表白覺得“很不舒服”。”


不排除這個節日裡,女生們真的會因為收到一束花、一份禮物而感到心情非常愉快,但我還是想提醒如今某些糖衣炮彈的形式,是與女生節設立的初衷背道而馳的。獨立自主的女生,存在感不會輕易地來自於一份禮物,一份問候。愉悅感與幸福感的獲取,不源於別人,而是自己。


女生節是一種發聲,不應侷限於發糖。


第三點,是和雙十一、婦女節一樣,在消費主義的狂潮下,成為另一個電商購物的營銷節。


買買買,真的能讓自己更好嗎?如果你覺得是的話,我只是希望這個聲音是你發自內心地覺得,而不是出於品牌、廣告宣傳的裹挾。


這讓我想起前一段時間被罵得很慘的國產綜藝《你怎麼這麼好看》,裡面第一集就是企圖改造一個女博士。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但全程就像是一場隔空對話。女博士平常不喜歡塗口紅,吳昕和她說“女生都執迷於口紅,你怎麼不用。“


女博士不喜歡穿高跟鞋,室內設計師黃吉跟她說“女士必備“。


女博士專注於學術,有自己清晰的人生方向,昆凌送她一套婚紗“好多女孩都幻想自己穿婚紗的樣子。“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關於別人應該活成什麼樣子,我實在很想說,不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也要勿施於人。


一件好看的衣服,一個名貴的包包,擁有了它們,我們或許能平添一份面對生活的自信。但真正的自信,更在於,如果沒有,我們也能面對生活逆流而上。


一個時尚的品牌,一身精緻的打扮,穿戴著它們,我們似乎能披上獨立與個性的光環。但真正的獨立與個性,更在於,如果你不是一個那麼需要外物來依託自己的人,哪怕與外人格格不入,也能完整地保持自我。


女生節原本是一個讓女生們作為獨立的個體,發現自己獨立之美的節日,但電商化、消費化的侵襲,瓦解了這個節日的美好內核,變得和一年當中其他節日一樣,成為人們消費狂歡的節點。


越來越變味的女生節


或者以上說法,有些地方上綱上線,對於很多人來說,伴隨著一句祝福與一份禮物,這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節日。


但關於女生節的探討,也可以說是一個縮影,反映了當前我國關於兩性認知上的一些問題。


關於性別的話題,什麼男權女權,我一向覺得沒啥好談的,不是不重要,相反太重要了,但國內當前關於這方面的輿論環境太偏激了,無論哪一方都充滿傲慢與偏見,真正理性並且客觀的聲音不僅能說的人少,一般人也聽不進去。總的來說,就像是一灘渾水,每個人都像是為了自己的主張與利益訴求各執已見,發洩大於溝通,沒啥好談的。


關於女性權利,其實還蠻認同一個觀點,真正的女權,應該叫性別平等主義。女權主義不是女性的解放,而是人性的解放。社會的進步,體現為方方面面,當中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對於個體差異化的包容。


我是女生,但我不夠好看,我也希望我能活出自信與自我。


我是女生,但我想拼事業,家庭與生育不是我人生的全部,我也希望能有理解我的聲音。


我是女生,我喜歡機車喜歡籃球,喜歡男生會喜歡的東西,但沒有人包括家裡人覺得我很奇怪。


我是男生,我可能不陽剛不堅強,我可能會在別人面前掉眼淚,但不會有人說我是“娘炮“。


我是男生,我可能聲音很尖,長相陰柔,但不會有人問我“你是不是gay”、“你怎麼還不是gay”。


我是男生,我可能有一天真的穿著粉色的裙子出門,也不會有人向我投向異樣的眼光。


這是我期待的,對於每個個體更加尊重與包容的社會。


只是希望在社會進步的浪潮中,每個人都不會輕易迷失自我,都能在生活與際遇的浮沉中將自己堅持下去,如果不能堅持到人生最後一刻,也儘量是堅持到不能堅持的那一刻。


最後還是要說一句:廣大女性朋友們,女生節快樂!


▅ ▅ ▅ ▅

-END-


撰稿I不雨

排版I晴天

圖片I圖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