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先冤死陳世美,又搞臭武大郎和潘金蓮,什麼仇什麼怨?

我家貓有點鬱悶!

因為上一期它講的陳世美的故事被好多網友喜歡,網友們紛紛強烈表示再講講和武大郎潘金蓮,甚至表示說不講武大郎和潘金蓮就不聽其他故事了!

我家貓說:這都是冤案,網友喜歡聽這些?好吧~今天再講講陳芝麻爛穀子的武大郎和潘金蓮。

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的力量是強大的,影響力也是超強的!上次我講的陳世美,就是被幾個落榜學子給汙名化了。好端端的陳大人變成了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陳世美!

俗話說“男有陳世美,女有潘金蓮”,那陳世美已知被汙名化了,武大郎和潘金蓮,又是怎麼回事呢?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讓人無可奈何——隨著時間變換,我們所瞭解的很多歷史人物已經嚴重變形失真,就像武大郎和潘金蓮,就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變成了矮醜拙和蕩婦的象徵性人物,不得不說,《水滸傳》和《金瓶梅》的流傳實在是太成功了,實在是太深入人心了。

民間傳說先冤死陳世美,又搞臭武大郎和潘金蓮,什麼仇什麼怨?

央視98版《水滸傳》劇照

歷史上,潘金蓮和武大郎的確存在過,而且距離北京不遠,就在河北省清河縣。而武大郎,原名武植,河北清河縣武家那村人。至今,在清河縣,還有武植祠。

民間傳說先冤死陳世美,又搞臭武大郎和潘金蓮,什麼仇什麼怨?

河北清河縣武植(武大郎)墓與武植祠


民間傳說先冤死陳世美,又搞臭武大郎和潘金蓮,什麼仇什麼怨?

河北省清河縣武植祠內武植塑像(畫像為武植、潘金蓮像)

後來,人們在河北清河縣發現武大郎墓,墓碑記載:武大郎,本名武植,自幼家貧等信息,當考古人員打開棺木時,發現裡面卻躺著身高近1米8左右的男子骸骨,《水滸傳》中對武大郎身高描寫是不足1米5,而棺木中男子骸骨身高顯然並非如此。

經進一步考證發現,武大郎其實並不是以賣炊餅為生,妻子潘金蓮也並沒有與西門慶勾搭,她出身名門,大家閨秀,知書達理,對武大郎一心一意,並以善良賢惠勤勞仁義的賢妻良母而聞於鄉里。而且武大郎還是當時的清河縣縣令,為官清廉為後人景仰。

  • 武大郎為何被黑
民間傳說先冤死陳世美,又搞臭武大郎和潘金蓮,什麼仇什麼怨?

武植墓碑

村上有一座武大郎墓,墓誌銘文稱:“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原來啊,武植早年貧苦,接受過好友黃堂的資助。武植做官後,黃堂家的房屋失火,他便投奔武植,希望謀個一官半職。不料,他在武家住了3個月,天天好酒好菜,卻始終不見提攜,黃堂感到不滿。

為發洩心中怨恨,黃堂在回鄉路上四處編造宣揚關於武潘的謠言,並張貼傳單捏造武潘二人的“醜事”。當地惡少西門慶與他沆瀣一氣,添油加醋。但黃堂回到家裡後,卻發現家裡建起了新房子。妻子告訴他,這是武植派人建的。黃堂無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武潘倆人的醜惡形象,早已轟動四方,並被施耐庵寫進了小說《水滸傳》。

看見沒,和陳世美的遭遇差不多!都是遭遇了小人!

這一事件,見於施耐庵後人的道歉詩中,也在武大郎本人的墓誌銘中得到了證明。在附近武家祠堂裡,還有《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後人施勝辰的道歉信,信中寫到:由於施耐庵在編寫《水滸傳》時,採用不少民間故事,導致一生清廉的武植被無辜抹黑,為此表示歉意。(2009年12月18日,施耐庵的直系後人施勝辰 廣宗縣周田莊人,1945年生,曾當選縣政協委員、省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畫院特聘畫家。終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專程來到清河縣武植祠“乞武潘在天之靈寬恕”,並寫下道歉詩,裱糊在武植祠牆上。)

  • 但是,這是歷史的真相麼?

1、所謂“武植墓”

貓叔親自去過那個武植墓,才知道,現在我們看到的武植墓其實是在1996年重修,以前是座古墓。

據“河北邢臺清河縣-武植古墓”官網介紹,現在我們看見的”武植祠“和碑樓,是武氏族人在1996年籌資修建的,記錄武植生平的“碑文”,也是當時撰寫的。

“武植墓”沒有出土過任何碑誌、譜牌,也沒有任何出土文物與文獻史料來證實當地關於武植的傳說。

且這些故事對照歷史是有問題,例如傳說武植是永樂(1403-1424年)年間的進士,但施耐庵在洪武四年(1371年)已經過世。另他的水滸傳是在生前很多年就已經寫成初稿,絕對不可能拿晚他幾十年才考上進士的武植寫進書裡。其次,明朝洪武到永樂年間的進士,也沒有名叫武植的。

2、所謂“清河縣誌記載”

我們在各種文章裡,總會有“根據《清河縣誌》記載”這一史料作為證據,說武植是明朝永樂年間的進士,後任山東陽穀縣令。《清河縣誌》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首次修志以來,先後七次重修,都沒有關於武、潘的任何記載。

鑑於民間言傳的原因,新編《清河縣誌》第二十二編“文化”條目裡,以民間文學的形式收錄了《武大郎與潘金蓮》。

《陽穀縣志》從宋朝到明朝的官吏,均無“武”姓者,就連同音“吳”姓也沒。

不過 本喵是肯定不相信《水滸傳》的文學內容的,所以,呵呵吧~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是聽我家貓說的!


關注貓叔頭條號,給你講更多好玩的故事!

民間傳說先冤死陳世美,又搞臭武大郎和潘金蓮,什麼仇什麼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