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最近至少有三个人问了我同样一个问题:肖战是谁,他干嘛了?


关于这个大事件,我这篇文章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这篇《肖战粉丝偷袭AO3始末》进行了解。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由明星的粉丝组成的一个叫做“饭圈”的事物,已经成为当代流行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对于明星来说,粉丝是影响他们收入的衣食父母,而粉丝行为,也几乎直接影响着明星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饭圈更是一个十分神奇的存在:


他们“人多力量大”,有时奔走在善举的前线,为需要的人募捐筹措物资;有时却又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举动,攻击甚至人肉异见者,也如“肖战事件”中,利用公权力的手段,党同伐异;更多的时候,他们彼此相争,为了一个“代号”,一个“番位”,甚至一个可以被任意注解的眼神动作话语,将爱豆们撕上热搜。


饭圈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他们行动的动机又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一部位列豆瓣250的德国电影,似乎可以给出一些注解。


2008年上映的电影《浪潮》,改编自发生在美国克柏莱中学的真实事件。


正如现实中的罗恩·琼斯,电影的主角赖纳·文格尔也是学校里的一位历史老师。


在学校的固定活动周里,文格尔被迫要讲自己原本不感兴趣的议题——独裁统治


选修这个议题的学生,多半都只是想来混个学分,他们对于这个离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的“独裁统治”,都没什么兴趣。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文格尔突发奇想,决定把这个为期一周的课堂,变成一次小型试验。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他自己担当这位“独裁者”,而这个班的学生,则扮演这个社会的成员。


一开始,学生都对文格尔的发号施令感到很变扭,但逐渐,他们感受到这种集体的力量感和秩序感,逐渐喜欢上了这个组织。


还为组织起名为“浪潮”,并接受了全体都穿统一服装的建议,甚至还衍生出了组织专用的问候手势。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浪潮”组织的成员们,在每天下课之后依然意犹未尽,甚至开始自发地举行活动,而且内部的“纪律性”也越来越强,发生的事情也开始超出文格尔老师的预想之外了......




“浪潮”组织从一次趣味性的实验,走到了完全失控的境遇,其实对我们理解“饭圈”这一事物,有着相当强的参考性。

正如“浪潮”组织的成员一样,饭圈的构成年龄,也大多以青少年为主。


仅以肖战主演的电视剧《陈情令》的观众为例,17岁以下者超过30%,18-24岁的也有18%的比例。


青少年有非常特殊的心理特征,显著区别于儿童和成人。


因处在初探人类社会属性的过程中,青少年相较成人而言,更需要其同辈人的认同和支持,甚至获得同辈小团体的庇护,也就是“抱团”。


“浪潮”这样的去差别化的集体,让团体中每个人都有了支持和维护他人的理由。


片中的提姆,本来是个不受关注的边缘人,但自从有了浪潮,他便得到了同学挺身而出的帮助。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互联网的相对匿名性,其实也提供了这样一种“去差别化”,正如饭圈里一度流行的一句公式化的句子:“只要你也喜欢 ,我们就是姐妹”。


这种抱团的状态,给团体中的人提供了归属感和力量感。


人类本性慕强,但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平庸的。团体则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优势,使得其成员得以共享荣耀,也消除了个体的无力感


正如一些明星粉丝团,会列举成员中具有高学历高成就的人,以此作为一种“我们很优秀”的例证。


这种集体力量,运用得当之时,也可以是积极正面的。正如“浪潮”成员有了更投入的课堂状态和主动性,也如“饭圈女孩”在灾情募捐上所达到的高效和尽责。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集体力量是双刃剑,在消除了无力感之时,它也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或者仅仅是畏惧,让人更容易做出不谨慎的行为,而陷入集体无意识


片中,提姆这个原本小心翼翼的人,竟然在毫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爬上几十米高的在建建筑,把“浪潮”的标志喷涂了上去。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同理,饭圈也常有类似不理性的举动,比如面对异议者,一拥而上去攻击谩骂,甚至是人肉对方,在线下也进行恐吓等。


如果将他们中的个体剥离出来,未必能够做出这等事情,但当他们获得了这种集体中的匿名性,就变得毫无顾忌了。


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也使得对另一群体的仇恨更容易被煽动起来。


片中,文格尔老师让学生们练习整齐地踏步,并告诉他们这么做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让“敌人吃灰”。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学生听到这番话,立刻变得更加亢奋。踏步声震耳欲聋。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饭圈本就是基于对各自偶像的“信仰”而组成的一个个团体,只要有一位稍微具有话语权的煽动者,他们立刻就会对有着“不同信仰”的人产生敌意。


毕竟,拥有共同的朋友,远不如拥有共同的“敌人”,更能使一群人结为联盟。


然而随着一个团体的发展,不和谐的声音总会出现,个体意识会重新萌生,不一样的理解和体悟也会产生。


这个时候,如果这个组织本身是非理性的,不免要“铲除异己”。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原本很在乎“浪潮”的马尔科,意识到自己渐渐变得不正常,于是在集会上,提出了异议。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其他人在煽动下,立刻将他看作是这个团体的敌人,强行把他抬上了讲台。


“饭圈”到底是怎么回事?看完这部电影会更懂


排除异己,压制异见,仇视“敌人”,最终将使得这种团体变成了小型的“法西斯”。


电影里的文格尔老师,尽管对种种恶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至少,他本身还有理性,后期也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这场实验正往恐怖的方向走去,最终他也尝试了阻止并唤醒他们。


最终却还是失控了。


饭圈的现状却更加不容乐观,因为不仅仅参与者是青少年,有时候这位“独裁领袖”也是青少年,又或者是别有用心的成年人。


他们或许很难像文格尔老师一样,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又或者,他们根本不认为这种操控是错误的。


而这,才是最让人感到担心的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