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大兵團作戰,不是每一個將軍都能做到的,歷史上哪些將軍擅長指揮大兵團?

不才講史


天地良心,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完全是冒賞貪功,現如今徐州會戰的抗戰軍史九成九是受了李宗仁回憶錄的影響。實際上,在徐州會戰第一階段取得“臺兒莊大捷”之後,從蔣介石到李宗仁都有些飄飄然,不僅大舉增兵蘇魯戰場,還很有一副分分鐘把日軍趕出華東的架式。



而日軍在臺兒莊吃了大虧以後,隨即調集重兵進行報復,從南北兩個方向進行夾擊的日軍精銳達到七個師團20萬人,戰役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聚殲中國抗日軍隊的主力于徐州地區。而此時的李宗仁還在請求增加部隊大打,陸續趕到第五戰區的國軍部隊已達50萬之眾,幾乎是1938年中國尚可作戰的野戰部隊之半數。

在許多所謂的“官方戰史”上,言之鑿鑿是蔣介石為了擴大戰果,盲目地向徐蚌地區增兵,以求李宗仁有更大戰果,而後者“睿智”地認為戰機已經喪失,這是有違真實軍史的。要知道,第五戰區的部隊可以有桂軍、川軍、西北軍、東北軍,也可以有後來開到的滇軍(盧漢第60軍),完全是個“雜牌軍集中營”,但中央軍卻只有湯恩伯的第20軍團,並且還不大聽招呼。



顯然,蔣介石對桂系老大是有戒備心理的,不會將太多的嫡系部隊交給李宗仁指揮,至於雜牌軍那倒是無所謂的。而在臺兒莊戰役後,趕來戰場的已經包括李延年第2軍、李仙洲第92軍、甚至是胡宗南第1軍的董釗第28師等部,如此之多的黃埔系中央軍加入戰團,不可能是老蔣主動撥來的,完全可以肯定,是李宗仁挾大捷之威,要求軍事委員會增調而來。

有一個人是清醒的,他就是桂系老二、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其實臺兒莊戰役期間他就一直呆在五戰區長官部“參贊軍事”,李宗仁不過是發號施令者,戰役謀劃多出自白崇禧、徐祖貽(戰區參謀長)和劉斐(軍令部次長)之手。白崇禧深知,臺兒莊戰後日軍必然反攻,因為打通津浦線使華中和華北佔領區連接起來,是日寇必須完成的戰略企圖。



從北伐時期就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白崇禧通盤研究了日軍動向,當他發現華中日軍荻洲立兵的第13師團攻佔宿縣後,並沒有沿津浦線北上直撲徐州,而是向安徽的永城、蕭縣方向迂迴,這是進行戰術合圍的慣用手段。與此同時,華北日軍土肥原第14師團則南渡黃河殺入豫東,封閉徐州戰場國軍西撤退路的徵候已經非常明顯,白崇禧知道情況不太妙了。

考慮到彼此之間的關係,白崇禧沒有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見,而是委託返回武漢的劉斐直接上陳蔣介石,再以軍事委員會的名義下達保持部隊機動態勢、隨時準備撤離的作戰命令。實事求是地說,蔣的戰略眼光是過得去的,白崇禧和劉斐這“民國一個半軍事家”的建議讓他也承認:徐州大軍處於危險之中。



1938年4月21日,軍委會軍令部命令第五戰區在運河以北只留少數兵力,主力部隊應轉移至運河以南和徐州以西。劉斐猶不放心,每日用電話聯繫參謀長徐祖貽以督促實施。

然而5月11日他發現李宗仁完全輕視了這道命令,所有到達部隊都被頂上一線跟日軍大打陣地戰,連湯恩伯軍團都被纏住難以脫身,一旦日軍完成合圍則後果不堪設想,輕易不發火的劉斐勃然大怒:“李長官糊塗!燕謀(徐祖貽字),你應該曉得當前戰局的兇險,50萬大軍都頂到一線,正面寬達300多里,一旦日軍迂迴包圍徐州戰場,我們幾十萬大軍如何轉移”?



蔣介石也急眼了,不僅囑咐林蔚和劉斐緊急飛往徐州,還特地專電白崇禧:“你們要跟德鄰說,敵人已經開始大包圍了,不趕快撤出來,幾十萬人都得丟掉,你們還要跟各級將領講,一定要貫徹軍事委員會的命令”。

1938年5月13日,在白崇禧、林蔚(侍從室主任)和劉斐三巨頭的勸說下,李宗仁終於意識到敵情的嚴重,兀自嘴裡不甘示弱:“你們不必驚慌,對於撤退我自有安排,南京的場面斷不會在徐州出現,我李某人不是唐生智”!



白崇禧眼見李宗仁已經鬆口,立即部置召開高級將領軍事會議,當面命令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第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第20軍團長湯恩伯、第27軍團長張自忠、第3軍團長龐炳勳,以及盧漢、李延年、李仙洲、劉汝明等軍長,立即向徐州以西和蘇北突圍,而就在此時長官部得到報告,日軍的便衣隊已經出現在徐州以西的黃口車站,真的是千鈞一髮。

所以說,就大兵團作戰指揮的能力而言,放下多次介紹的我軍各大野戰軍司令員不提(比如林總、粟總和劉帥等名將),國軍方面大兵團指揮能力較強者,白崇禧確實是數一數二的,這從他後來圍剿大別山和與四野對決的作戰中都可以觀察出來,是很難對付的敵手。而李宗仁後來逐漸失去對桂系軍隊的控制權,很難說與帶兵和指揮能力的中庸沒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