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名賢集

陽新名賢集

先看看外地人在陽新做官有賢名的。我舉幾個例子,一個就是甘寧,這是我們所知治理陽新最早的知名長官,他是三國時吳國大將,據州志記載,其墓就在富池口,他的事蹟在《三國演義》中多有描寫,這裡就不多講了。

另一個就是在咱們興國軍做過不到一年州學教授的宋代大學者陸九齡,是著名的理學大家陸九淵的哥哥,陸九淵還有一個哥哥叫陸九韶,陸門三兄弟都是南宋著名學者。陸九齡在《宋史》有傳,說他通陰陽、五行、星曆、卜筮等,尤其精通禮學。陸家是大家族,他主持治家時,男女各供其職,儼若朝廷,一鄉從化。他於宋孝宗乾道五年中進士,被任命為桂陽軍(今湖南東南部)教授,他因為父母年老而不上任,後改任興國軍教授,但不到一年,又因繼母去世而辭官歸家治喪守孝。他在興國軍任教授時,“嚴規矩,肅衣冠,勸綏引翼,士類興起”。

第三個就是明世宗時的大臣海瑞,廣東瓊山人。先做淳安知縣,後升任嘉興通判,後因忠直而觸犯都御史鄢懋聊,被降職為興國州判官。州判是知州的副手,相當於現在黃石市副市長職位,職責是協助知州管理全州政務。海瑞是歷史上有名的耿直忠臣,明世宗和一些同樣正直的朝廷大臣屢次要重用他,但都因為他得罪人太多而被暗中阻撓。這樣耿直官員曾在我們興國州做過官,也是我們興國州的一種榮耀。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江西興國縣也認為海瑞在他們那裡做過官,這實在是一種誤解,或者說是一種無知。因為江西興國縣自改名以來都是“縣”,而《明史·海瑞傳》明確記載海瑞降職為“興國州判官”,若是沒有這個“州”字,江西興國縣也許還可以混水摸一下魚。

高夢龍,字雨亭,江南山陽(今淮安市)監生,康熙五十三年知州事。在任八年,修聖廟,設義學,代輸茶稅,清迭山祠田畝,重修滄浪亭,美政甚多,至今人猶樂道之。後升任陝西鞏昌(故治在今甘肅隴西縣)知府,在任同樣清正有為,最後官至西寧按察使,這是一省的最高司法官。

椿齡,字繩山,鑲黃旗漢軍人,清嘉慶四年進士。以知縣分發河南,遷知興國州。在州清正廉明,專注民生,修堤修路,為民報災免稅。後來母親病逝,居然無錢送母親回家鄉安葬,興國士民捐款相助方能成行。不久病卒,子亦亡。州人聞而悲之,立祀祭奠。

再看我們本州人做官做得大而且有賢名的,州志記載很多,這裡我只舉幾個例子。

孟嘉(公元296年——349年),字萬年。陽新縣陽辛(隸屬江夏)人。幼喪父,奉母偕二弟居。為陶侃第十女婿,陶潛外祖父。345年,孟為荊州刺史桓溫參軍。346年奉命進京,兵部委以尚書刪定郎,孟以足疾不便拜辭。歸鄉,任陽新縣令。349年病逝家中,葬陽辛孟家堰(現孟演畈)。明代大學士、文學史稱後七子之一的吳國倫拜偈孟嘉墓後,寫詩稱讚:“為問陽新令,誰知孟氏賢;孤墳不可吊,虛識永和年。”如今,在陽辛有很多與孟嘉有關的傳說和故事。

王質(1135~1189),字景文,號雪山,其先鄆州(今山東東平)人,後徙興國軍(今富水鎮人)。博通經史,擅長詩文,年二十三遊太學,與九江王阮齊名。

徐鏞,字用和,永章里人。明代憲宗成化五年進士,開始任行人官,後升為監察御史。與同官共同彈劾明代有名的奸臣太監汪直八大罪狀,又極論名器之濫,請汰冗官。被貶謫為鎮原令,值歲飢,修預備倉,掘地得窖錢十萬,悉周貧乏及代流亡輸累歲逋課。弘治初,擢知淮安府,轉廣西參政、河南布政使,持法糾邪,軍民沾惠。布政使是當時一省最高長官,正二品或正三品官。

吳必大,字伯豐。他早年師事張栻、呂祖謙,晚事朱子,其造詣稍亞於朱子的得意門生黃幹、李燔等。張栻、呂祖謙、朱熹都是宋代著名理學大家。朱子《答林德久書》有云:“有江西吳必大者,相從累年,明敏過人,從事州縣,隨事有以及人,而自守勁正,不為時勢所屈,甚不易得。”其卒也,朱子《答劉季章書》雲:“伯豐講論,剖析貫通,非諸人所及,心固期以遠到,不謂乃止於此。今承來諭,又得其守之堅,此尤不易。吾道不幸,遽失此人。”可見,朱子是把他當作朱門弟子對待的。(見元趙復《朱門弟子五十三人列傳》。)所著有《師誨集》。吳必大起家為饒州司戶,遷吉水縣丞。後來因為臺諫指朱子為偽學,憤而棄官歸家。他父親吳彥虁也是進士出身,官至知州。

在“教育與科舉”那一講中曾提到吳氏一門幾代進士。吳門幾代進士吳舉及其子吳幾復、吳中復、吳嗣復三兄弟,吳中復的兒子吳立禮、吳嗣復的兒子吳審禮、吳立禮的兒子吳擇仁等,他們不僅在教育與科舉方面是奇蹟,在官場上也是清正廉明,政績卓著。吳舉先官彭澤主簿,終至零陵縣令,在任臨大節、守大義,精通《春秋三傳》和三禮,卒後大文學家歐陽修為他撰墓誌銘。吳中復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知府、監察御史等職,剛正不阿,儉樸簡易,濟民周急,被宋仁宗賜匾“鐵御史”。其子吳立禮也歷官御史,繼承了其父風烈。吳幾復,任山東蓬州知府,惠政多多。任滿離開時,當時民眾歌曰:‘使君來兮父母鞠我,禮化行兮無寒餓;使君去兮復留不可,意悵悵兮淚雙墮。’吳擇仁先為雍邱主簿,正直有才幹,歷任龍圖閣直學士、集賢殿修撰、戶部侍郎兼知開封府、熙州與青州知府等,政績頗豐,是吳門中歷官最高者。吳審禮,先為瑞昌令,後知辰州。在辰州十年,境安民樂。

徐綱,字立之,慈口裡人。嘉靖二十三年登進士,除陜西西安司理。每多平反,擢兵科給事中,剛直不阿。歷任鴻臚寺、太僕寺、光祿寺及北京光祿寺卿,順天府尹、工部左右侍郎,最後官至工部尚書,正二品官。綱為人正直端方,寬和樂易,所居不務赫赫名而所在見德、所去見思。

潘師道,字太乙,辛亭里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歷任大理寺評事、戶部福建清吏司員外郎,出知福建邵武府,調福州府。大學士福清葉向高稱其飲冰茹蘗,愛民如子,為二百年來守郡所僅見。後升任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四川按察使,或雲遷浙江布政使,署巡撫事,這也是省部級官員。

吳國倫(1524~1593) ,明代文學家。字明卿,號川樓子、南嶽山人。興國(今屬湖北陽新)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初授中書舍人,後擢兵科給事中。觸忤嚴嵩,被謫為江西按察司知事,又移南康推官等。嚴嵩敗,起為建寧同知,歷邵武、高州知府、貴州提學副使、河南左參政。後罷歸。歸裡之後,詩名很高。當時求名之士,或東走太倉(王世貞),或西走興國(吳國倫)。為後七子之一。 當然在咱們興國州大冶縣,清代康熙年間還出了個宰相,叫餘國柱。但清代幾種《興國州志》上均沒有餘國柱的任何信息。這是因為餘國柱做官晚期,與康熙時代的奸臣明珠朋比為奸,最後被革職回鄉,老死在大冶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