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繼位四年,對秦國有過哪些貢獻?

正史搬運工


秦武王在位4年間,作了3件大事,為秦國最終能夠一統天下出了一份力。

首先,定西戎,平巴蜀。

《史記· 卷五·秦本紀第五》: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誅蜀相壯。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伐義渠、丹、犁。

秦武王嬴蕩剛坐上秦君寶座,西方的戎狄部落、四川的巴蜀兩國就開始蠢蠢欲動,準備搞點小動作,試探一下秦國新君。雖然秦武王非常想馬上進軍三川,直抵洛陽,但硬是壓下了心中不切實際的慾望,派甘茂、司馬錯率領大軍安定鞏固後方。

秦武王的這個決策非常合理,如果任由西戎、巴蜀作亂,後果不堪設想。

秦國能夠位列諸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替周王室攻打西戎,為此秦國還搭上了好幾位國君的性命,可見戎狄部落的強悍。這些遊牧民族向來就是給點陽光就燦爛,稍一示弱就會大肆入侵,秦國曆來的策略就是冒頭就打,要是秦國在同諸侯爭霸中,西戎在後方作亂,可就糟糕了。

巴蜀兩國是前幾年秦國剛剛取得新領土,是秦國的重要糧倉。倘若任由他們作亂,很難想象後來秦國拿什麼和找過死磕,要知道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大敗,核心原因就是糧草供應不上,被迫倉促出戰,秦國要是丟了巴蜀之地,說不定就會率先撐不下去,戰爭結局很可能就會顛倒過來……

其次,設立丞相。

秦武王在位時設立了左右丞相官職,與中原諸侯的通行的相國不一樣。

《史記· 卷五·秦本紀第五》:二年,初置丞相,醿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為什麼要標新立異呢?一是不願和中原諸侯一樣,展現了他的鴻鵠之志;二是不想讓老叔樗裡疾大權獨攬。

如果說第一條還只是想想,那麼第二條就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樗裡疾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庶子,在秦惠文王時期,立有大功,在王室內部極有威望。既有威望、又有軍功,對年輕的新王來說,就是潛在的威脅。秦武王上位後一直重用甘茂,其實就是為了對抗樗裡疾,牢牢將國家大權掌握在手中。

最後,攻佔韓國軍事重鎮宜陽。

前兩件大事,換了其他秦王,也能做的不錯,但攻克宜陽就非常了不起了。

宜陽是韓國的軍事重鎮,曾經做過韓國的國都,關鍵的是,宜陽處於崤函通道的核心位置,如果秦軍能佔領宜陽,以後就可以放心的出入函谷關了,這可是秦國多少代先君的遺願啊。

以秦國當時的實力,攻佔宜陽有很大的難度。秦國貿然出兵,就會面臨三晉的同仇敵愾,大概率會打成一個糊塗賬。秦武王採納了甘茂的建議,用大批金銀珠寶賄賂魏國,如果魏國不出手,趙國就沒理由出兵了,韓國就會孤立。孤立的韓國自然不是秦國的對手,甘茂的外交大獲成功,秦國取得了獲勝的先決條件。

然後就是怎麼打,派誰打。照理說,樗裡疾是最佳人選,可惜他不願出征,秦武王也不願意讓他做大,就只能是甘茂了。甘茂很害怕,因為自己是新晉,在秦國根基不深,要是自己在前方鏖戰,後面有大臣跟武王說自己的壞話,可就糟糕了。秦武王是個明慧的人,就和他達成了息壤之盟,表示對他絕對信任,絕不懷疑。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君子協議非常重要,不但救了甘茂,也挽救了整個戰局。

宜陽之戰是場持久戰,時間長了,就有人說閒話,攻擊甘茂。甘茂只說了“息壤”兩個字,秦武王恍然大悟,派大軍援助,最後殲敵6萬,拔取了宜陽這顆硬釘子。

攻佔宜陽還有另一個好處:宜陽附近盛產鐵礦,鐵礦有了,武器就有了保障。

遺憾的是,秦武王在攻佔宜陽後,順道去了趟洛陽,在舉鼎時出現意外,不幸身亡。

綜上所述,秦武王在短短4年裡,內安叛亂,外通中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為秦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小楊品史


秦武王名叫贏蕩,是秦惠文王(車裂商鞅的秦王)和惠王后的兒子,秦武王在位時間,總共只有三年,不僅做了不少對秦國有貢獻的事,同樣也做了不少對秦國有損害的事。

三年時間確實太短,極難判斷一個君主是否合格,但就秦武王來說,有功有過。

秦武王對秦國的貢獻主要有四件:



1、東出函谷關,攻克韓國重鎮宜陽。東出函谷關爭霸關東可是秦武王之前數代秦王畢生的心願,但由於主觀及客觀的原因,始終未能如願,秦武王是第一個成功做到的秦王,政治意義和實際意義非常重大。

兵出函谷關,攻克宜陽,不僅僅是一個軍事行動,而且是一個政治行動,需要合縱連橫在政治上孤立韓國,才能在軍事上擊敗韓國,達到目的,而秦武王做到了,不得不說秦武王有一定的政治才能。

2、平定蜀地的叛亂。蜀地自秦惠之王時期司馬錯平定後,納入秦國國土,逐漸成為泰國的後方糧倉,到秦武王當政時期,蜀地發生叛亂,蜀地相國陳莊殺死蜀侯通國,秦武王派甘茂平定蜀國叛亂,誅殺陳莊。



3、連橫衛秦,聯越擊楚。秦武王一個崇尚武力的君王,居然在合縱連橫的政治手段上做的也不錯,即位之初,拉攏齊國,打擊韓、魏,又分別與韓、魏連橫,之後又聯合強大起來的越國,打擊南方的楚國,一系列的連橫手法,保證了秦武王即位之初,秦國的平穩過渡。

4、設置左、右丞相。千萬別小看這一政治改革,之前秦國是設相國之位,相國位高權重,國君之下,眾臣之上,手握實權,相權過大與君權相沖突,設左、右丞相,讓左、右丞相互相制衡,分割了之前相國的權力,等於客觀上加強了君權,這一改革直到秦始皇還在用,之後漢承秦制,沿用到漢朝。



秦武王對秦國的損害有以下幾點:

1、用人有問題。

秦武王自已天生神力,就格外喜歡大力士,僅僅因為這些人力氣大,就提拔了一批大力士為秦國將軍,大力士力氣大不錯,可打仗是比氣力嗎?這樣的將領,在戰場上能打贏嗎?這個用人絕對有大問題。

2、身為一國之君,卻做著武士的格鬥。

秦武王力能扛鼎,身為一國之君,卻喜歡與人格鬥,爭強好勝,這不是國君應該做的事,項羽力能扛鼎,最後下場悽慘,商紂王力大能舉鼎,最後亡國身死,而秦武王卻因為舉鼎而死,成為中國歷史上死法最奇特的一國之君,活成了笑話。



3、驅逐張儀。

秦惠之王時期受重用的張儀,不受秦武王重用,將張儀驅逐出秦國,張儀怎麼說也是一大人才,而且對於合縱連橫之術相當得手,驅逐張儀是一大損失。

4、窮兵黷武。



秦武王好戰,喜歡爭強好勝,這一點也體現在治國上,當時的秦國雖然實力較強,但不足於吞併六國,仍要採取穩健手段,步步為營,輔以政治手段,攻克宜陽雖是大勝,但亦是冒險,後期如果秦武王繼續四處用兵,極有可能透支國力,這一點在之後的秦昭襄王時代,深有體會。

總體來說,秦武王有功有過,功大於過。也由於執政時間短,對秦國影響不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設置丞相。秦武王在位僅四年,很有抱負。上位後,於秦武王二年,因恥於與六國相國通稱,故設置丞相職務,任甘茂為左相兼上將軍,樗裡疾為右相。命甘茂更改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外交衛秦。秦武王初登大位,列國意欲圖秦,孟嘗君為齊國國相,武力外交壓迫魏國,魏欲與秦示好,忌齊國壓力,搖擺不定,公元前310年(武王元年),秦武王與魏襄王在臨晉相會聯盟,從而鞏固秦國。

聯越制楚。秦武王元年,韓魏齊楚越遣使各懷目的恭賀武王即位,秦武王親自接見越使,達成制楚密約,使楚國不敢輕舉妄動。

平定蜀亂。秦武王元年,蜀相陳莊作亂,殺死蜀侯通國,武王遣甘茂平定叛亂,誅殺陳莊,派兵攻打義渠,丹梨。

假道伐韓。秦武王三年(前308年),派甘茂出使魏國,以政治軍事壓迫,伐韓共利為誘餌,與魏聯盟共同伐韓。秦武王四年,秦軍攻克宜陽,斬首六萬,乘勝追擊渡過黃河,攻取武逐築城。韓襄王遣使議和。

秦武王喜武好戰,頗具抱負,有意圖中原之志,初登大寶建樹昭璋。司馬遷評,神力好戲。喜歡炫耀力氣,與孟說比試舉鼎,用力過猛,雙目流血,脫手脛骨砸折,遂氣絕身亡。


厚土高天識君


秦惠文王車裂商鞅又行商君法,秦國在富強的路上越奔越快,前311年,惠文王去世,他與魏國人惠文後所生的嫡子嬴蕩即位,史稱秦武王,武王在位四年,雖是短暫,卻有隱性顯性二重貢獻。在位時打通秦國東出的通道,為以後的耀武天下統一六國邁出堅實的一步,另一貢獻是他的提早去世,無意中使秦國出現了一位前所未有的女政治家羋八子宣太后,促使既有雄才又長壽的秦昭襄王嬴稷上位,把秦國的霸業推到新的高度。


秦武王天生神力,好勇鬥狠,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秦力士烏獲、任鄙等因此青雲直上,齊國的孟賁聞名千里投奔,也被任命為大官。而又討厭有嘴皮功夫兩面三刀的張儀,逼走張儀後,有問鼎天下的雄心。(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但自春秋以來,秦國要東出一直被晉國堵死,偷襲鄭國也行不通,三家分晉後,魏趙先後雄起,又堵住秦國出口。戰國時天下形勢雖然大變,秦國要東出和通往洛陽必須經過韓國之地,而其時韓魏又是同盟,一動俱動,秦國以一敵二並無勝算。


秦武王便與辯士甘茂、宗室樗裡疾商議如何打通東出通道,甘茂認為先應分化魏韓聯盟,再進攻堅城宜陽,如此方能進出自如,武王同意甘茂的意見,甘茂出使魏國,以“共享伐韓之利”為誘餌,說服魏王使秦魏聯盟共謀韓國,又親自帶兵攻打韓國宜陽,出兵前與武王約定用之勿疑。甘茂此一去帶兵攻城,打了半年還未攻下,武王有所動搖,甘茂以前約提醒秦王增兵益攻,前307年秦軍打敗援軍後,攻克宜陽,並乘勝渡過黃河,奪取武遂築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秦國攻下宜陽,以勇武自負的秦武王便到到洛邑觀看聞名已久的周室九鼎,一見上古的禹王九鼎,嬴蕩見獵心喜,決定與氣力不下於他的勇士孟說比賽舉九鼎之一的雍州鼎“龍文赤鼎”,看時容易做時難,武王舉鼎時氣力扛不住,被壓得兩眼出血,大鼎不穩而脫手,砸斷脛骨,當晚氣絕而亡。武王死時才二十二歲,未有子嗣,由此引發惠文後與羋八子二派的擁立之爭,爆發長達三年的季君之亂,前305年,在趙武靈王和燕國的支持下,秦惠文王庶子嬴稷回秦國繼位,史稱昭襄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大權操在母親和舅父魏冉手裡,宣太后執政期間,色誘佈局,攻滅義渠國,設立隴西、北地、上郡三郡,根除了秦國西邊的隱患。范雎相秦後,向秦昭襄王建議收回四貴和宣太后五人的權力,國君自己執掌權柄,此後文攻武備,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秦國實力大漲,一發不可收拾,兵威耀於天下,六國莫敢側目。


南方鵬


秦武王嬴蕩是秦惠文王嬴駟的嫡長子,生於公元前329年。秦惠文王死後,成為秦國國君,在位只有四年。他從小就身體強壯,有著一股神力,他對武力的推崇也是到了極限,在他即位期間,真的是靠武力“打天下”。

雖說他繼位時間不長,但在這四年裡對秦國做出的貢獻那也是不小的。公元前310年,也就是他繼位的第一年,派兵攻打義渠,丹犁。公元前308年,率十萬大兵攻打楚國,奪取了商於之地,建立黔中郡。公元前307年,秦軍攻克宜陽,斬首6萬,乘勝渡過黃河,奪取了武遂並築城。秦武王三年,在宜陽郊區舉行巡遊,看了傳聞的太廟“九鼎”。他年輕氣盛,覺得自己能舉起大鼎,不料被大鼎砸死。


秦武王在位四年,他的一些戰績是有目共睹的,天下諸侯不敢妄動,而秦武王做的一系列的貢獻,為弟弟秦昭王在六國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宅宅史記


秦武王這人雖然崇尚武力力量,但是也為秦朝做了一些事情,比如:攻克韓國宜陽、平定蜀地之亂、設立丞相、連橫衛秦。

攻克宜陽 宜陽乃是韓國軍事物資重地,取得宜陽就算是打通了道路以後再打韓國比較容易,又能從宜陽獲得大量物資。

平定蜀地之亂 陳莊原來是秦國中央派去治理蜀地的大臣,卻趁著中央領導人換屆的時段發動叛亂,秦武王得知消息,即刻派得力大臣甘茂出馬,一舉平定。

設立丞相 設置丞相官位,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為丞相兼領上將軍,樗裡疾為右丞相

連橫衛秦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武王與魏襄王在臨晉(今大荔東)相會,鞏固秦、魏聯盟 。通過一系列緊張的外交活動,秦武王穩住周邊鄰國,使其他國家不能趁秦新君初立圖秦。


一盤牛肉一壺老酒


秦武王嬴蕩是歷史上少數死法比較狗血的君主之一:

他天生神力,崇尚個人勇武,是個狂熱的好戰分子!繼位後,他大力提拔勇力超群的任鄙、烏獲、孟賁三人,對真正有能力的縱橫家張儀、魏章等人,卻棄之不用。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參觀東周洛陽王宮時,與麾下大力士烏獲、孟賁打賭,要將雍州鼎舉起帶回秦國,卻氣力不支,被大鼎砸斷腿,當夜傷重不治身亡,典型的作死!



不過,作為後代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而一統華夏的其中一世,秦武王在位時間短則短矣,但其建樹還是可圈可點的:

一、平定蜀地叛亂:

公元前310年,蜀相陳莊叛亂,秦武王以甘茂為將,率軍平叛,陳莊被誅殺,秦國在巴蜀根基日益穩定,為後期攻楚以及戰爭資源的調集,提供了便利。

二、攻佔韓國宜陽: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去列國活動,準備兵出三川,進攻韓國連接新鄭、南陽、上黨三地之樞紐——宜陽。同年冬,甘茂率五萬殺向宜陽。韓國在宜陽佈下重兵,秦軍歷時5個月,久攻不下,甘茂只好向秦武王求援。這一等,等來了烏獲率領的五萬援軍。秦軍合兵一處,攻克宜陽,斬首韓軍六萬後,轉而渡過黃河,奪取武遂,秦國東出大門自此打開,勢力擴張到中原!



三、派司馬錯攻楚:

秦國以巴蜀為重要根據地,以司馬錯為將,揮師南下攻楚,奪楚商於之地,設立黔中郡,為後來秦昭襄王時代白起進攻楚國提供了範本!

秦武王迷醉於個人武力,與後世“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的楚霸王項羽如出一轍!


不書公子


證明了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交警是條咬人的狗


秦武王在位時間僅有四年,相比於秦昭王在位的56年時間太短。這也是人們對於秦武王產生偏見的重要原因。繼位時間短,死亡方式特別,使得我們對於秦武王的判斷為有勇無謀的代名詞。但從秦王執政四年的業績來看並非如此。秦國是由他創立了丞相制度。並派遣甘茂奪取益陽,獲得秦東重鎮,東出道口,可知其並非有勇無謀。在公元前309年,秦王改變秦孝公時的大梁造,秦惠文王時期的設立左右丞相。秦武王創立或完善的丞相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600多年。足見其遠見,同時進兵洛陽,實現了張儀與司馬錯爭辯時。張儀所一貫堅持的聚九鼎按圖集,挾天子以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再平衡朝堂的努力上,以甘茂為左丞相,贏疾為右丞相,外來勢力與本土勢力之間的平衡。公元前308年,秦王派甘茂攻取韓國益陽,而率兵進入洛陽的卻是贏疾。在對於人才的信用方面從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以來信任大臣,就成為了秦惠文王時期所接收的傳統,惠文王對於張儀的信任,不下於秦孝公對於商鞅的信任。在丞相張儀離開秦國,為秦國攻取洛陽做工作的情況下。秦武王依然堅守和甘茂的承諾。讓甘茂圍攻五個月之久終於攻取韓國宜陽,而這一點昭王卻做不到。在長平之戰坑殺趙軍時不聽從白起建議直接攻打邯鄲。後又不聽白起勸諫攻打邯鄲,用人失誤,在長平之戰後對範睢偏信,造成秦國邯鄲之圍失敗,白起自殺。而在末期出現了無大將可用的尷尬局面。 另外秦王所重用的甘茂也並非平庸之輩,在秦武王繼位的四年裡,甘茂先後參與了奪取漢中,平定巴蜀叛亂並佔據洛陽,挾天子。

僅僅一年,就有甘茂完成。如果甘茂的執政時期能夠長一些,恐怕名聲不下於魏冉,之所以我們認為秦昭王能力比秦王要強,主要原因在於秦昭王執政時間長。第二點,秦昭王執政前半期。一直是由宣太后以及魏冉輔政而且魏冉在內白起在外。第三點是由白起這一戰國戰神的存在使得秦昭王之名威震六國。但當白起死後,秦昭王所對外發動的戰爭當中。與山東六國互有勝負,完全失去了秦軍出戰必勝的能力。

在政治方面,秦昭王的晚年也平淡無奇,即便有理財之能的蔡澤但已經沒有大的戰略可供實施。還有一點,那就是秦王的對外政策比秦惠文王強硬。而秦昭王繼位之後則延續了父親的靈活外交政策。這也是秦王飽受詬病的原因,但這並非秦昭王想要繼承父親的外交策略,而是由於秦昭王繼位時期政局不穩內部叛亂,外部齊國正在崛起,而趙國經歷胡服騎射,國力強盛。秦昭王又是趙武靈王送回秦國的,在對內對外都無法與秦武王時期有力地控制朝局和天下的局勢相比,因此想硬也硬不起來。

但秦武王不存在這樣的限制,對內無論是秦國公族還是外來的士人。都被秦王平衡的十分融洽。最起碼不會發生內亂,對外秦王時期一直實行秦國所一直延續的擴張政策也並無對錯之分。而且自己的繼位也是有正當的合法性。而並不是由外國護送,因此也沒有與外國建立友好關係的需求。宜陽的奪取使得秦國在函谷關以東獲得的另一重要地點,是函谷關於宜陽成為犄角之勢,鞏固秦東出道路的開拓對後世影響深遠。


世霸1


秦武王嬴蕩對秦國有: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提修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