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2019短視頻大會——短視頻風口下的影視教育沙龍

在媒體融合的道路上,“短視頻”是繞不過去的一個關鍵詞。12月13日上午,由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主辦,中廣聯合會微視頻短片委員會、河南省廣播電視局、河南廣播電視臺承辦的

2019中國短視頻大會在河南鄭州隆重開幕。全國的傳媒領軍人物及業界同仁齊聚一堂,圍繞“價值 引導 生態 用好”的主題,攜手共商短視頻發展趨勢。

來了!2019短視頻大會——短視頻風口下的影視教育沙龍

中廣聯合會副會長、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王求,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方啟雄,河南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王仁海,中廣國際總公司原總經理兼黨委書記李金榮,中廣聯合會副秘書長武桂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副司長劉仲書,全國婦聯網信中心副主任席淑君,重慶市榮昌區委宣傳部部長趙天智,河南省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翟國選,河南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總編輯李波,河南省廣播電視協會駐會副會長楊誠勇等領導出席了這次2019短視頻大會

在大會開幕式結束後,八個主題沙龍火熱開啟!業界專家跨界交互,思想論劍,共謀媒體融合發展大計。其中,由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網絡視聽專委會承辦的“短視頻風口下的影視教育沙龍”乾貨滿滿,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了!2019短視頻大會——短視頻風口下的影視教育沙龍

來了!2019短視頻大會——短視頻風口下的影視教育沙龍

劉海波:《家庭離散、產業消長與影視教育的分流》

劉海波老師從社會學的意義上來解釋,短視頻與傳統媒體“此消彼漲”的原因。

他提出,當今社會,我們的“家沒了”,即:家庭結構變了,家庭生活方式變了。家庭生活方式的轉換,使得適合客廳觀看的電視沒人看了,一家人共同坐在客廳看電視的情境消失了。大眾喜愛的媒介由電視換成了手機,這兩個終端是不一樣的,電視作為家庭收看的媒介,審查嚴格,而新媒體的觀看行為更私密,二者的在播放上的要求尺度上也是不一樣的。在這樣的語境下,培養學生也應該把新媒體產品的生產作為教學目標。

來了!2019短視頻大會——短視頻風口下的影視教育沙龍

王方:《融媒體時代人才培養需求及路徑》

王方老師談到自己從業界到高校的經歷,提出高校應該培養業界能用的人才。但現狀是,高校的培養情況顯然不能使業界滿足,業界甚至試圖從體制教育之外開闢一條路徑。

他指出,融媒體時代人才的培養和原來的培養體系發生了變化。在今天的教學中,知識的傳遞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因為知識獲取的途徑不僅是在大學課堂,知識獲取的路徑已變的非常多。除了獲取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能力的培養。能力是一個體系,不是簡單的技能教育。

以南藝傳媒學院的課程體系為例,就包含了媒介,藝術和實踐幾個層次,並且建立實驗課程群,強調培養學生最終的藝術表現能力,在實踐中鍛鍊“動手能力”。希望最終能夠培養出全方位的,有創作能力的學生,真正的新媒體需要的人才。

來了!2019短視頻大會——短視頻風口下的影視教育沙龍

劉 潔:《全民短視頻時代,專業教育該教些啥?》

劉潔女士指出,業界對人才的需求上有比較重要的三點,一是對於社會的深刻的洞察能力,二是獨立思考能力,三是創新力。

她以荔枝視頻為例,指出了廣電媒體正在做視頻化的轉型,強調互動的概念。在渠道傳播上強調推廣的概念,與多家平臺合作。她指出行業大勢的關鍵詞是邊界消融與領域細分。

最後,她希望新媒體人才們能夠開闊視野,瞭解前沿,並做到懂用戶、有效率、熱情高三點。

來了!2019短視頻大會——短視頻風口下的影視教育沙龍

侍雄洲:《用產品打通短視頻與教育的邊界》

侍雄洲先生提出,業界和高校教育之間有一個語言的隔閡,這個隔閡是基於經驗和學術體系的,他以二更教育為例子,對怎樣用視頻來打通這個隔閡提出思考。

首先,一個好的產品應該具備兩個要素:一是有用,二是有想象力。在視頻裡,運用視聽語言可以跨越語言障礙。

二更教育在學生的教育上通過複合型的實操訓練,在體系上拆解再結合,力圖打破業界和學界在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理念上的障礙。

來了!2019短視頻大會——短視頻風口下的影視教育沙龍

對話主題: 隔閡與融合——新媒體時代影視人才培養與需求

在對話論壇的單元中,十位嘉賓就新媒體時代下的影視人才的培養和需求這一主題進行了一次更深入的探討。

對學生培養的目標是什麼?

在人才培養上怎樣做好院校和行業之間的社會化銜接教育?

從企業角度來說,希望高校學生們能夠鍛鍊什麼樣的能力,關注什麼方面?

第一個方面就是可以看出,短視頻時代已經到了。第二個是,短視頻和過去的紀錄片是不一樣的,它是互聯網原生態的品類。它的邏輯,背後的價值觀,都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也是我們在學生培養中需要不斷去強化的。第三個就是短視頻文化,我們應該尊重和歡迎更為年輕態的表達,像李子柒那樣去生產內容和形勢兼備,藝術性和商業兼具的短視頻。

短視頻是新時代的文本,短視頻時代已經到了,我們學界準備好了嗎?我認為還沒有,因此我們要加油。

(楊萌芽)

作為新媒體來講,我只有一個想法,我究竟為誰提供什麼樣的核心價值。這才是我,也是我們要去考慮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我們今天說超級用戶也好,我們提用戶至上也好,我真正要了解的是,我為他提供什麼樣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不是他要什麼我給什麼。而是我提供給他的到底值不值得讓他花時間在我這個平臺上停留。

我不是很在意我一定要找什麼樣的人才,我的標準是,我認為我所選擇的每一個人才,能不能跟我有一樣的價值觀,能不能為我們的平臺,為用戶生產核心內容和價值,這是最重要的。

(周曉晗)

我覺得這兩年的招聘看來,學生都在急著學習各種各樣的軟件。我最大的體驗其實不用趕。我覺得在學校學到的最好東西,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其實我們在做服務型企業的工作的時候,面對每個項目也都是一樣的,只有不斷去自學,掌握自主學習和思考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陳宇騰)

面對這麼多人來應聘,我看重的能力有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具備好奇心。好奇心決定他在這個行業的專業化道路上走多遠,這是一個先決性的條件。影視行業是一個雜學,需要勾連很多行業的信息,通過內容生產,傳播給大眾。

第二個是能不能把自身接受到的信息迅速做好轉化處理,轉化為自己的東西的這麼一個敏感度和綜合反應的能力。

第三個就是邏輯結構的思考的能力,能不能快速認知到要服務的內容的核心本質是什麼。

第四個就是我希望在現在的影視教學當中,增加社會學和大眾心理學的學科。

(劉原)

其實,社會的力量永遠是對學校有很強的刺激作用的。短視頻也好,互聯網也好,它們的發展跟底層的驅動力是技術驅動。技術的更新迭代導致了它的發展不斷往前推。但是教育有一個沉澱的過程。技術達到一個前沿的位置,這些新的東西需要總結,沉澱,需要變成經驗規律和邏輯,才能用在教學上。

我覺得我們的教育這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對最前沿的東西要進行歸納總結,學界要向業界做更大的開放,去了解業界最前沿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做好自己教育體系的變化和順應時代的要求。

(王方)

其實企業要的無非就是三化。第一叫複合化,第二叫專業化,第三叫實踐化,我再加一個叫國際化。在大學裡辦這樣一些真正符合業界需求的教育,往往需要一個開明的政府在背後推動我。在上海這樣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這樣一個城市,誕生了溫哥華電影學院這樣一所學院。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兄弟高校,能夠做這樣的學院,更符合市場的需求。

(劉海波)

5G時代正在到來,短視頻也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期”。在短視頻極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2019短視頻大會,對河南影視文化產業與中國短視頻領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的起點是短視頻,終點則在人心。2019短視頻大會凝聚各方力量,致力於講好中國故事,讓正能量、主旋律深入人心。

CCAVA網絡視聽專委會整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