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分不清ta是否真的愛你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看清自己”

當分不清ta是否真的愛你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看清自己”

一方表白,我們稍微思考然後同意,兩個人就這樣在一起了,可這時候究竟怎麼分辨對方喜歡的真的是自己呢?

當分不清ta是否真的愛你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看清自己”

"老師,你能不能教教我怎麼挽回呢,我跟我男朋友分手了,但我想他回來。"

"朋友你好。看得出來朋友你還是挺看重男朋友的,但我想問一下,是什麼原因導致你們分開的呢?"

"他說跟我相處太辛苦了,自己現在又在創業,弄得每天都很累,然後就說分手了,現在已經8天沒理我了。"

"相處困難,這確實會讓兩個人的感情變得很辛苦,那麼,能描述一下在朋友你們兩個人的相處中有哪些讓他累的地方麼?"

"分手那天,他跟我說了很多話,說自己現在在創業,很希望得到我的支持和鼓勵,但我總是太任性,總想他能多陪我,總想所有一切都按照我所想的發展,而且只要稍微不如意就會甩臉色、不說話、拉黑,弄得他特別累,所以他承受不了了,就只能分開。聽他說話我真的很難受,但想起來過去我半夜逼他開車給我送零食、逼他丟下客戶陪我,我也無話可說。我知道我過去有很多做的不對的地方,一直也沒怎麼珍惜他,所以我特別想他能回來,然後好好對他。"

"嗯,朋友能意識到一些東西,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那麼我想問一下朋友你,是基於什麼原因,朋友你選擇挽回的呢?"

"原因……我現在特別捨不得他,感覺很愧疚,也很害怕未來找不到像他這樣對我好的了。"

"當然,是否挽回自然由朋友你來決定,只是在這裡我覺得基於這樣動機的挽回,最終的結果是不會好的。"

當分不清ta是否真的愛你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看清自己”

故事的前半部分可能並不會引發你的內心波動,因為那只是很普遍的故事,但看到最後我說的那句話,可能會讓你有很多疑問。

因為可能在你的眼中,基於"捨不得"、"擔心未來"、"放不下"、"愧疚想彌補"這樣的理由而想要挽回是再正常不過的。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

我同樣也承認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但這份正常只是因為"出現的多"、因為太普遍而被視之為正常。

出現的多,就能代表正常麼?

不好意思,這種觀念並不對。因為這些動機雖然看起來像"我想要挽回他",或者"我真的喜歡他",但實際上並不是。

當分不清ta是否真的愛你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看清自己”

動機對我們的影響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認為支撐我們自己去做些什麼、去為一些目標努力的動力是建立在"我想要"、"我期待"、"我希望"這些前提上。就好像想、期待、希望是促使我們不斷往前走的動力。

但從心理學的角度呢,世界不是這樣的。

在經典精神分析流派中,佛洛依德將推動人的核心動力定義為"力比多",也就是性。從一些角度來說,它確實能解釋清楚一些事情,就比如有時候我們看到一位異性,感覺ta的外貌太能勾起自己的"食慾"了,於是對ta心心念唸的。但性驅力並不是每次都是以"我想睡ta"表現出來,有時候它會誘發一些疑似"喜歡"的表現,讓我們誤以為"我是喜歡對方的",從而驅使我們。

可無論我們以為"驅使我們的是什麼",最終我們都只是被"真實動機"驅動。於是我們花費精力去陪伴、花費金錢去送禮物、花費心思去共鳴,而當追到手之後,我們卻不自覺的只想跟ta徘徊在床上。

所以,驅使我們的總是"真實動機",並不是我們以為的"動機"。而真實動機既然是驅力,那就必然會是主要目標。即如果真實動機是"饞ta的身子",那我們所做的努力、所送的禮物、所承諾的諾言都只是為了和對方產生"鼓掌關係"。而當主要目標實現之後,繼續之前這些努力的動力就會大幅度削減,我們就會感受到這個人怎麼不像以前對我好了、怎麼說的話開始不算數了、怎麼也不在特殊日子送禮物了。

"男人的嘴,騙人的鬼"這句話,大概就是這樣產生的。

當分不清ta是否真的愛你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看清自己”

現在我們有了新的認知思路,接著就一起來看看上面那幾點因素背後,可能對應了哪些真實動機。

當分不清ta是否真的愛你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看清自己”

捨不得

之前一位很喜歡狗狗的朋友,因為自己養的寵物不幸患病離世,而持續一整天守在狗狗的遺體旁邊,哭累了睡、睡醒了繼續哭。第二天才萬般不捨的將它葬在了自家房子後面的小山坡上。

雖然我沒有怎麼養過寵物,但我很理解他的心情,也很理解為什麼他會如此表現。因為從我們認識開始,狗狗就已經陪伴在他左右,到它離世的時候差不多有5年的時間。5年的朝夕相處,現在卻突然離去,又如何不讓人難過和痛心呢。

是啊,在這麼多年的陪伴裡,狗狗已經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感情的一部分,而他也活在了"有寵物陪伴的世界裡"。

其實一輩子兜兜轉轉的,人都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也就像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我們會非常疼痛、非常難受一樣,已經形成的、比較完整的我們的世界如果失去一部分,我們也會特別難受,接著不自覺的陷入由分離帶來的"分離焦慮"裡。

而就像孩子第一次去幼兒園因為分離開始哭鬧、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兒園的父母因為分離悄悄抹眼淚,所謂的"捨不得"一方面是重視,一方面便是"個人世界變得不完整"所帶來的分離焦慮。

這份焦慮會促使我們做些努力和嘗試讓"不完整的世界"重新變得"完整",而在這裡具體的表現就是"因為捨不得而想要挽回"。但在這裡我們的目的僅僅只是"想要讓自己的世界重歸完整"。

當分不清ta是否真的愛你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看清自己”

擔心未來

可能你也看到了在上面的故事中有一個很隱晦的矛盾,就是"她明明很重視對方,也擔心遇不到更好的",卻在相處的時候"變得很作"。

不去善待對方,對方怎麼會善待我們呢?這樣的相處又哪裡是重視呢?

我聽到過一些朋友這樣抱怨,說自己的另一半婚前對自己多好多好,婚後卻好像變了個人一樣,把最好的脾氣留給外人,把埋怨、嘮叨、換脾氣留給自己,讓自己真的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人。

在每次有人問我關於感情的問題時,我都會反問他們,你是否做好了進入婚姻的準備,因為你可能需要承擔來自另一半的缺點、壞情緒、不公與誤解。得到的回答,要麼是沉默,要麼是"哪兒那麼誇張",鮮少有人會說"我已經做好準備了"。

每個人都是有缺點和不好的一面的,每個人也都會經歷狀態不好的時候,當這些展現出來,作為最親近的人自然會遭受波及。如果另一半接不住這些,那矛盾、爭吵、裂痕、傷害也就產生了。

在這個邏輯下,我們還要考慮現實狀況,也就是:大多數人尚未成熟到對自己有比較好的掌控力。

所以雖然一個人的時候他們在外人看來很好、自己也過的挺好,可當有一個人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的時候,他們就會卸下所有的防備、自我約束,而展現出"非常作"的一面。並通過不斷的"作",來獲得他人不斷的包容、忍讓、關注、呵護,從而獲得被關注、被重視的感覺,從而彌補自己內心安全感的缺失、從而變得像一個“不認識的人”。

故事裡的女孩就是這樣的。

安全感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當面對分離的時候,她所出現的"擔心未來不能遇到更好的",不僅是在表露出她確實感受到了男孩對她的包容,更在表達她失去安全感之後不自覺產生的擔憂,以及不知道未來是否能遇到一個繼續給她包容,讓她獲得安全感的另一半。

那麼這句話本質的意思是,我不是真的很喜歡你這個人,而只是喜歡你"總能包容我"、"總能任由我作"所帶給我的安全感。那麼沒錯,她真正想要的只是安全感。

當分不清ta是否真的愛你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看清自己”

由"饞ta的身子"所帶來的努力,最終都會定格在"鼓掌關係"上,那以"我想要安全感"為真實動機的努力,表現出很多的"作"也不意外了。

所以女孩的挽回是建立在“分離焦慮”和“想要繼續獲得來自男孩的安全感”這兩個基礎上,而這並不代表女孩喜歡的是男孩本身。

是的,她想要生活繼續回到過去,想要"自己的世界繼續完整"、想要"繼續體會安全感",而這一切都是針對自己的。那麼從動機上來說,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也就是其實她喜歡的不是男孩,而是和男孩在一起時的自己。

當分不清ta是否真的愛你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看清自己”

在這裡當然也還需要"在什麼樣的動機下,她喜歡的才是男孩"的對比。

我個人覺得有這樣幾個方面可能比較重要:

1、 當她從感情的束縛中走出來,不再被分離焦慮影響的那麼厲害,冷靜的思考之後,做了想要挽回的決定;

2、 她在意的並不是男孩的某部分,而是男孩的整體,也就是在期待獲得男孩某部分的同時,也願意承擔、接受男孩的其他部分;

3、 我並不想通過你解決我的什麼問題;我會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你只要存在就好,如不嫌棄,我也願意你成為我解決問題的助力。

當分不清ta是否真的愛你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看清自己”

沒有人想在終於下定決心和對方在一起之後,發現對方只是想和自己發生關係、沒有人想在投資過後,發現對方只是在欺騙自己、沒有人想在選擇付出努力後,發現對方只是玩玩而已,所以搞清楚真實動機是很重要的。因為無論對方表現出了什麼,他的努力最終都只是為了實現真實動機,即便他自己有時候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實動機是什麼。

而我並不希望你把太多的時間放在“研究對方動機究竟是什麼“”上,因為當你真正的瞭解自己、瞭解世界之後,你自然會明白對方背後的真實目的。

所以,如果你想在未來的日子裡少一些損失,那可能需要從"瞭解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這個世界遵循哪些原則"開始努力。畢竟我們以為"瞭解他人動機究竟是什麼”是核心動機,但其實本質上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自己能少受損失”。那麼如果按照這個“表面動機”繼續努力,就還會陷入之前"沒能看清楚真實動機"的狀況裡,做出很多無用功。不是麼?

當分不清ta是否真的愛你時,你要做的,是靜下心“看清自己”

感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