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這個日本兵落單了,河南老農捐棄前嫌收養了他,47年無怨無悔

魯迅曾在《題三義塔》裡寫下著名詩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不過,如果沒有寬廣的胸襟和大度精神,是很難做到的。就拿抗戰而言,8年裡,中國人民為將日本侵略者趕出國境,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樣的代價要說輕易"泯恩仇"誰能辦得到?

但是,河南老農的義舉改變了人們的看法和仇視心理,而這樣的舉動應該是無數感人事蹟的縮影。老農孫邦俊儘管文化不高,是一介鄉野之民,但他將"人之初,性本善"的樸素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值得很多人欽佩。

話說1945年8月,隨著日本天皇無條件投降的聲音傳遍整個世界,所有在華的日本軍人開始陸續返回,而留在東北的十萬女性以及眾多老弱病殘者就被無情地遺棄在了中國,其中石田東四郎就是因受傷而未能撤走的一個。

一天黃昏時分,孫邦俊與媳婦從田地收工回來,途徑一顆大樹底下,忽然有人發出痛苦的呻吟聲,只見該男子坐在地上,倚靠大樹,穿著日本軍服,年紀並不大,卻抱著頭咿呀不已。

戰後這個日本兵落單了,河南老農捐棄前嫌收養了他,47年無怨無悔

孫邦俊夫婦倆感到好奇,就近前查看究竟,原來這位年輕的日本軍人頭部中傷,紗布明顯被血液染紅多時。看著他一臉痛苦的模樣,老孫動了惻隱之心,和媳婦一合計,決定將這個日本兵帶回家醫治,等傷口癒合後再聯繫政府將其送回日本去。

很快,孫邦俊將"日本鬼子"帶回家的消息便傳開了,村上不少人都憤憤不平,對老孫的善舉感到費解,認為多年來日本在中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罪該萬死,不值一救。他們情緒激動,怒氣衝衝,恨不能痛打日本兵以解氣。

關鍵時刻,孫邦俊說道,得饒人處且饒人,何況這個叫石田東四郎的日本兵是被強行派來中國的,他原來在大學讀書,到中國後親眼所見日本軍人犯下的罪行,便態度消極,在一次交火中頭部受傷,不久日軍投降,石田被丟下,無人問津。

大家見孫邦俊態度堅決,又見石田的確情有可原,也就餘怒未消地走了。而孫邦俊也是個講義氣的漢子,他一旦收養了石田,便義無反顧,一直堅持47年之久。

戰後這個日本兵落單了,河南老農捐棄前嫌收養了他,47年無怨無悔

在孫邦俊一家悉心照料下,石田漸漸好轉,不過卻留下後遺症。但即便如此,石田對孫邦俊一家的恩情始終沒齒難忘,感激之情往往溢於言表。

轉眼19年過去了,這年孫邦俊得了不治之症,眼看就要不行了,他便向兒子孫保傑交代後事,要求務必將收養石田東四郎的善舉傳承下去,直至找到他日本親人。而孫保傑也滿口答應,卻一點不因收養石田而誤了自己上大學事責備父親和石田。

光陰荏苒,一晃又是28年,距離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整整20年。一天,孫保傑聽說日本友好訪華團來到河南南陽,便興致勃勃地帶石田前去碰碰運氣,雖然希望渺茫,但機會可遇不可求。

然而就是這千載難逢的機緣成就了孫家及石田夢寐以求的心願,就在石田東四郎出現在日本訪華團面前時,為首的津田康道團長一眼便認出石田,而石田也一見如故,他們曾一起從日本派遣過來,也算是戰友。

戰後這個日本兵落單了,河南老農捐棄前嫌收養了他,47年無怨無悔

津田對孫家和中國人的友好情誼再三表示誠摯的感謝,並答應石田回國後盡力幫其尋找親人。經多方打聽,終於得知石田還有個哥哥,在地方小有名氣。

次年,孫保傑陪同石田東四郎一起返回故里,受到當地日本人的熱情接待,他們一致要求報答孫保傑一家,卻被婉言謝絕,在孫保傑看來,中日是近鄰,理應互幫互助,這讓日本人備受感動。

此後不久,孫保傑便收到以石田東四郎名義匯來的一筆鉅款,落款處盡是感激之言。但孫保傑並沒有將這幾百萬贈款佔為己有,而是悉數捐給家鄉的扶貧建設,中日友好小學就是在這背景下建起來的。後來,石田還邀請孫保傑兒子孫祿峰到日本留學,以了卻當年孫保傑因自己而未能上大學的缺憾。

這應該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典型案例,忘記痛苦,忘掉不快,珍惜和平,珍視友誼,希望中日友好世代相傳,歷久彌堅,再沒有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