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完成,誰知道?

小週四哥


孝順孝順,孝:物質方面給予,精神方面:閒下來多陪陪父母,幫助父母分擔一些家務,和父母嘮嘮家常,談談工作,報喜不報憂,別讓父母擔心。順:則是儘量的順從父母,滿足父母的要求。父母陪伴我們長大,我們陪伴父母變老。



生活情感人文


想盡孝道首先要讓父母開心,從做他們期望的事情開始。

我的父母愛我們是竭盡全力,記得那時候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鎮同時有了電影院和戲院。

我和朋友們忙的上躥下跳,每天晚上放下碗,就成群結隊看電影看戲忙的歡天喜地,我父母看我開心,不但沒有管我,索性家務也不讓我做了,朋友一叫,父母高高興興就讓我走了!

有一天晚上,我在家裡燈光下靜悄悄磨磨蹭蹭,我父親就奇怪的問:今天為什麼不出去看電影了?

我說:沒有錢,總讓別人買電影票不好意思,父親聽完後默默出去了。

過一會父親和母親一起回來了,高興的對我說:你看!這是什麼?有錢給你了,去叫朋友看電影吧!

當時,也沒有問父母這錢是從那裡來的?但是,我很明白一定是借來的,接過來一溜煙就跑出去找朋友去了!

後來開始出來工作時,和一起上班的同事談起來這件事情。

同事說:你說這樣的話,不怕別人笑你不懂事啊?那時的我們,家裡有十元錢可以讓全家人吃一個月的鹽了,你一個女孩子拿去看電影不怕別人說你敗家子嗎?

沒有啊!就是我這樣狂熱的看電影,我媽媽才有想法帶著我,在初升的太陽下面策劃她的葡萄園。

後來如願以償大豐收!而我則可以在葡萄園裡,歡歌笑語享受人生!我的青春時代真是在不食人間煙火中度過的,因為我媽媽很會計算我還真是不缺錢花!

我的父母從來不會在飯桌上對我們發脾氣,吃飯時談笑風生,教我們愛新中國愛共產黨,長大後要愛兄弟姐妹,愛周圍的人,愛國家,愛社會,愛人類~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事情。

同事羨慕的說:你父母真是好!

他說:在我家鄉,卻有很多人喜歡計較父母對自己的愛有多少?對其他兄弟姐妹愛多一點,就會感覺父母偏心虧待了自己!

這個問題嗎!其實,父母愛每一個孩子,期望每一個過得好,有時候他們是會想著讓有能力的,過得好一些的哥哥姐姐幫助下面的弟弟妹妹,我的父母也是有這種想法的。

以前,我們還小:姐姐經常給我父母錢和糧食,但是,我的父母親總是會把錢再偷偷給我們,有人就勸說我父母親:你大女兒給你錢是讓你們養老的,都給了你小的孩子,你們老了用什麼?

父母親聽了這樣的話並不高興,他們說:如果讓我看著小孩子過的不好,吃的再好有什麼用呢?

父母親認為他生命的意義不是他自己過得好,而是讓他們每一個孩子都過幸福,我想天下每一個父母都是這樣的!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父母為了養育我們,付出了他們的所有。

歲月催人老,轉眼間便是 幾十年的光陰匆匆而過,歲月在我的父母親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滿頭斑白的頭髮,一 臉深深的皺紋。

我父母從來不在乎我們是否富貴,是否榮華,他們在乎的是全家的平平安安、 團團圓圓。

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讓他們感到孤獨寂寞, 要讓他們和我們在一起,看著他兒孫滿堂熱熱鬧鬧!烏鴉反哺,羊羔跪乳!

百善孝為先,可以從懂得父母心思,做他們喜歡的事情入手。

現在,我們兄妹都是故意多給父親錢,看著父母親到了春節,給每一個孫輩發紅包時精神抖擻的笑臉,我眼睛溼潤:忍不住想喊:我的父母雙親!即便是到了人生的暮年,仍然把無私的愛灑向每一位後人!

有一句歌詞唱的好:為了大地的豐收,為了母親的微笑,崢嶸歲月何懼風流!

享受著這難得的天倫之樂,我們怕什麼外面的坎坷風雨呢?跋山涉水又算得了什麼?

我們不只是能給父母養老就行了,要懂得他們的心情,讓父母感到自己生命到晚年還是這麼的有意義和價值。

讓父母感到他們的付出得到晚輩珍惜和尊敬,使他們心情愉快心滿意足,所有的努力都是這麼值得!

這是我的觀點和經驗。



夢想紛飛mg


敬孝,最重要的是陪伴。給再多的物質和金錢,不如在他們生病需要時,能及時陪伴在身邊。上次家人手術,我陪夜。同病房一個阿姨。不知道什麼病,說是已經花去五六十萬。家中兩個女兒很有錢,錢沒有了就打給他們,讓她儘管在醫院住著。但是醫院裡,卻只有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伴陪伴。晚上,阿姨一會兒要小便,一會兒要喝水。有時候叫很多遍,老伴都聽不到。醫院的護士都看不下去。每次看到他睡夢中驚醒的樣子,我都心疼。就想著,我哪怕再窮,千萬不要讓我的父母出現老人陪老人的情況。太心酸。這樣的情況,你只要在醫院呆過,看到的不是一個兩個。好多老人現在都是這種情況。兒女或許有很多無奈,但是這樣的場景,實在太讓人心酸。


豆腐小王


孝是廣義的,參軍入伍,報效國家,是一種廣義上的盡忠,是一種對於國家的大孝。這條路,從18歲開始,我一走就是22年。2010年從部隊自主擇業以後,開始盡心盡力服務家庭,服務社會,服務年邁的媽媽。這個小的孝是我們作為兒女終身的使命。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完成好這兩個使命,對於國家,對於家庭都是一種責任與擔當。目前我和我媳婦兩個老父親已經走了,就剩下兩個老母親,近80了。住在我們家,每人一套住房,每一年都會出去旅遊。每一天都是樂得合不攏嘴,我每一天都會過去和母親一起吃飯,老母親每一天都會打電話催我們回家吃飯,還親自下廚房給我們做飯。去年家屬出國給兩個老媽各買了一個金手鐲,花了3W多,兩個老媽非常高興😊我想,對於生我養我的人做到最好,也就是所謂的孝吧,在以後,我將做得很好,把孝道傳承下去,給自己領孩子樹立好榜樣。


無所謂181171501


像老人曾經對我們那樣去對待他們!

千萬不要以為這句話很容易做到,我看到過太多太多做不到子女,當年父母給我們餵飯是常態,現如今幾個子女能堅持?當年父母給我們端尿擦屎毫無怨言,現如今又有幾個子女能做到這樣?當年父母給我們花錢毫無保留,現如今的子女能做到嗎?當年父母可以為孩子放棄一切!今天的你,能做到嗎?

如果具體說從哪些方面去完成百善孝為先,我因為這幾年長期照顧九十一歲的爺爺,我就從自身出發就我能想到的幾個方面談談吧:

一,孝順孝敬,既孝且順,有孝有敬!

孝與順和敬是分不開的,因為人到老年,會有記憶力衰退,性格喜怒無常如同小孩,固執愛發脾氣等等很多問題出現,有時候甚至讓我們無法正常交流溝通,那麼我們就需要像照顧不懂事的孩子一樣充滿耐心,不厭其煩。



其實這個有時候比照顧孩子還困難,孩子我們急眼了可以說幾句嚇唬嚇唬,但是對老人堅決不行,只能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我爺爺一輩子通情達理,性格寬善,不急不躁,不過最近偶爾也會有些小脾氣,比如讓我給買什麼東西,就說門口早市就有,現在買現在拿來,我說早市我找了沒有,他就不幹了,就不樂意了......他要的東西我必須馬上給他拿到面前,有時候我工作太忙也確實無法做到隨叫隨到,不過他發脾氣我就哄著唄,這歲數了,能對我發脾氣也是我的一種福分!



二,偏疼兒女,讓你心寒怎麼辦?還是得包容!

這在很多家庭中都比較常見,拿我自己舉例子吧,我爺爺一兒兩女三個孩子,唯一的兒子也就是我父親去世了,兩個女兒不管他,我把他接到身邊照顧,兩個女兒大約兩年來那麼一次,買幾十塊錢東西甚至空手來只為了要錢,這我爺爺出去就吹上了,女兒這好那好,唉,他拿女兒兩年給你花的錢還不如我這個大孫子一天給你花的多呢。



哈哈,不計較了,人老了,有時候思想意識都模糊了,不要去計較兄弟姐妹誰付出的少了,自己付出的多了,是不是自己吃虧了,哪怕其他子女都不管,咱自己照顧老人咱們有福,更對得起天地倫常,問心無愧,這就夠了!



三,老人是用來孝順的,不是用來啃的!

我一個同事,五十多了,就像買車,想開車想了幾十年,不是買不起,十萬八萬的車現在多數人都買得起,可是他的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給孩子買房買車娶老婆,甚至他兒子跟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的錢早晚都是我的,不給我花你給誰花!



真是氣得我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這養了個什麼東西?父母把我們養大,不欠我們任何東西,只有我們欠父母的,一輩子用盡全力都還不清!千萬不要把父母的付出認為成是應該的!父母本該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還要砸骨賣血為我們的幸福人生鋪路!不要去心安理得的啃老,讓他們在所剩無幾的人生道路上,也享受享受吧!

總之吧,孝順孝敬發於心,現於行,用心去對待陪伴老人,不計較,不生氣,哪怕自己工作壓力大辛苦點,也要騰出時間給老人,因為曾經他們對我們就是這樣的,這也是給你的子女上的最好的一堂人生教育課!


一孝傾城


“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為百善之首;還有一個意思,孝開了百善都開了,因此 孝為人之本,為人不能忘本,要飲水思源,同時孝為德之本,我們常 說一個人,“厚德載物、德高望重 ”這個德都源自於孝道。

我們老祖宗非常有智慧,上頭是個“老”的上半部分,下邊是個“子”,看到這個“孝”字就想到老與子是一體,上面的老人關愛著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呵護著上面的老人,前無始,後無終。

我們看教育的“教”是“孝”+“攵”。

因此要做到父母要教孩子,同時孩子要孝老人,才能算孝。教育下一代的如何盡孝,是長輩對下一代應盡的責任。

想讓孩子孝順,必須自己要先做好榜樣,如果你對父母都不孝順,後代就會模仿你的行為。

言傳身教要從自身做起,不能光用嘴說的。

依稀記得小的時候,4歲左右吧,我的老太太(爸爸的奶奶)癱在床上,爸爸媽媽是怎麼伺候的,那還是生產隊的時候,各家條件都不是很好,但只要有一點好吃的,爸媽都是讓我把最大最好的先送給老太太,吃飯也是第一份讓我先端給老太太。我那時還小,其實不太捨得也不願意去,畢竟緊缺經濟的時代,有點好吃的也不多,另外也不愛到老太太的屋子裡,因為老太太那個時候已經大小便不能自理,那個屋子裡的味道實在不好聞,當我有次送東西實在不是很樂意的時候,媽媽便語重心長地和我談了一次話,她說你的老太太是最喜歡你的,在你還不記事的時候,有點好吃的都不捨得吃留給你,現在老人家病了,你能做的就是每天多陪老太太一會兒,再說了,好吃的東西本來就應該分享,長輩優先,還記得孔融讓梨的故事吧。只能說那會兒我朦朦朧朧的似懂非懂。但爸媽的行動我一直都記得,老太太屋子裡那麼大的氣味,媽媽每天也都會進去給老太太端屎端尿,擦拭身體,拆洗被褥,當老太太吃飯都不能自理的時候,也是爸媽一口一口地餵飯,直至伺候老太太去世。

要知道,媽媽可是老太太的孫子媳婦,現在想來,媽媽做的真是仁至義盡,當然,在老太太身體好的時候,我也是由老太太帶著的,就是這樣,這份愛互相傳遞著。

今年,我的姥爺99歲了,媽媽也是近80的老人,依舊和幾個姨輪流伺候著姥爺,快80歲的老人,說實話自己的起居已經不便了,我的爸爸身體也大不如從前,一身的疾病,但媽媽依然用行動在影響著我們這一代,最近的幾個月,姥爺輪在父母那裡,媽媽除了給老人家改善生活,每天也還是要給姥爺擦拭身體,看的出來,畢竟快80歲的老人,已經明顯力不從心了,但媽媽依然盡心盡力地做著她作為女兒應該做的。這些,作為子女,我們作為下一代,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愛,依然在傳遞。

實際上這幾年對於父母還是很愧疚的,因為工作,和父母不在一個地方,而父母也不習慣我所在的城市。不在父母身邊,我基本兩三天會和父母通一次視頻,讓他們看看孫子,也和他們聊聊天,也能感覺他們的心情和身體狀況。

上一次回老家和爸媽小住了一段時間,看的出,他們心情非常好,隔三差五變著花樣做我小時候愛吃的包子、餃子、手擀麵和炸魚,我能做的就是每天帶著他們散散步,做個體檢,教他們用智能手機,也會陪著爸媽看養生的電視節目,陪他們一起逛商場、菜市場,教他們做幾道我所在城市的幾道菜,還帶爸媽去了洗浴城,辦了電影院會員看了幾場大電影,生活雖然平凡,但其樂融融。

養兒方知父母恩,趁著父母健在,我們做兒女的能做的就是多陪陪他們,讓他們感覺老了並不孤獨。孝敬老人,爸媽是我的楷模,愛在我這一代同樣會傳遞下去!


漁人草舍


百善孝為先

經典俗語

共3個含義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出自清代著作《圍爐夜話》。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的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清代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中文名

百善孝為先

外文名

bai shan xiao wei xian

類屬

俗語

注意

不是成語

連用句

人以孝為頭

古籍記載

《百善孝為先》周國民書《百善孝為先》周國民書

《百善孝為先》周國民書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只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論語》中,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印度及其他亞洲地區也有類似的倫理概念,另外孝順還可以推廣為一般對年長的人的尊敬和順從,比如媳婦對公婆的孝順,對長輩親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順等。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篇四章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

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古人的文字“志”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態度。我們都曾經作過兒子,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父親、師長的面前,聽到教訓吩咐,口口聲聲稱“是”,但背過身來,卻對著同學、朋友,做一個鬼臉,表示不聽。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揹著父母的時候,乃至於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非常老實,說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於三年之內,無改於父之道,說得到做得到,經過三年這麼久的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作法,這就是孝子。)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儘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相關文章

戊子季秋念孝文

“百善孝為先”這一句出自清人《圍爐夜話》的文章之中。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為何以孝為百善之先?

《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使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於是,辭別孔子,回家贍養雙親的門人,就有十三人。

其實正因這句話說到了“根本”處,所以放之四海而皆準。萬官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孝為先。這又為何?因沒有孝,沒有根本,就沒有人類傳承。為人子女當孝,為人父母當慈。父母養子女叫做“養”,子女養父母也叫做“養”。前者撫養成人,後者贍養終老。這叫天經地義(天經地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如何叫天經地義?人栽果樹,此樹領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開花結果。就算是“人參果樹”那樣精貴的樹種,也要三萬年一開花,三萬年一結果。沒有受人滋養而不報答的天地道理,這就是天經地義。

我們看孝字的寫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說文》講“孝”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也可以視為子承老,兒子背老父母,這是象形,更是直觀的孝行。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間,《論語》記先師之言曰:三十而立。為何是三十才稱為“立”?“立”,是以人倫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間。以德行道理立,斷然不是以“財利”立。人生到三十歲的年紀,非但自己為人子女,並且已作人父母,應上知人子之道,下知為父母之道。關於人為何而來?如何而來?將往何處?當做何行?這些根本的知識,應有一番體認。這種體認,並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編織成錦繡出來,比如鄉間的老人,他們不識字,卻行善積德,友待鄉鄰。這種知識,不是從書本而來,不是從錦繡文章而來,而是數十年為人之行的體認。因為“道不遠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簡單易行的。這就是,《論語》中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文”在“行”之後,這是根本的次序。

並且,假如,人在未有“餘力”(餘力是行的餘力,孝行德行的餘力),德行未修,不能稱“立”的時候。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藝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現出來。所謂“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總之一概的行為,都將其內心表露無遺。因為一切的行為,都是心中作祟,才付諸於行動。

國民影響

由於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範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併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百善孝為先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中國曆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政治統治,中國的統治者選擇了“孝”來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春秋戰國儒家便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漢代的“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範疇的重要內涵一直髮展傳承著。直到21世紀的今天大陸依然稱官員“父母官”,君如父,官入母。這也是孝文化穩定社會的政治意義。


影視E


關於孝順孝敬我說下觀點也及自己是怎麼做的。

孝順孝敬不但是中國人傳承的優良傳統,相信也是世界人民的。

但是我們往往會看到有些孝只是表面,怎麼理解呢?就是不是由衷而發由心而發,就是被動性的,不帶情感的,彷彿就是完成一個任務。這裡多半體現在僅僅只要物質上面給予。並無精神上的關愛。

另外一種更不好的不要說精神上面,物質上更沒有。把孝順孝敬看成一件麻煩事,對老人惡言相向,兒女間更是相互打太極都不想讓老人一起住。

說了不好的,當然有很多還是做得很好的。對父母關懷倍至。即使不能陪伴在身邊,但心中有那份親情和思念。經常打打電話,抽時間來陪陪老人。老人心中別提有多溫暖。

我自己把孝道看得很重,越是到中年了越是重視,由於工作原因也沒生活在一走!偶接他來我這邊也就幾十公里,來了也會經常陪他散步或去景區。但老人呆不住還是喜歡農村生活,農村有很多熟識的老人,他們一走會更開心些。我還未婚沒有生活壓力,也不會顧忌到誰,經常都會給都老人一些錢。讓他喜歡吃什麼就去買什麼吃!只要高興就好!一般一週給老人打個電話,他偶也會打電話來。

百善孝為先,含辛茹苦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在我們心中永遠是偉大的。只要一個人還有一絲善念。孝敬父親就是義不容辭的天職。父母父母恩情甚至大於一切。





都市過客


其實孝沒有什麼具體怎麼做,我認為孝跟人品有關,一個人可以做到☞心善、眼善、語善自然就會孝順,不忘初心,懂得感恩,能力範圍之內用心去做好每件事就行,起碼在做某件事關於孝敬父母恩人的時候不是心存目的,想的要讓別人知道你的好你是在做給別人看,那樣就算不得孝,孝就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對待,每個人能力條件有限不可能做到長期陪伴物質豐足,所以有心就是最好的孝。再不懂了就想想自己小的時候父母怎麼對自己,自己就現在怎麼去對父母就行。他們養你小,你就養他們老。就這麼簡單!最後囉嗦一句:世間恩情,唯父母大愛,從不求回報。百事孝為先~孝敬父母不僅是報答父母恩,也是給下一代做榜樣!她(他)曾是你,你終是他(她)!


A家有兩寶山西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世上無完人!

我認為首先應該在思想境界的層面上要有一個正確的孝道觀,孝是血緣關係的本來,無論我們是獨生還是多親,我們都要盡好自己的職責,盡到自己的孝心,發自內心的愛自己的父母,如父母養育兒時的我們一樣!至於其他的兄弟姐妹怎麼做,無關緊要!

我曾問過母親,她們那個年代,各種資源匱乏,飯都吃不飽,一對夫妻可以養活幾個甚至十幾個子女,為什麼到了現在,條件好了,這麼多子女為什麼就養活不了這老頭老太太?在我們農村有一個詞叫做:攀伴!都是“攀伴”惹得禍,你不管,我也不管,你管一頓飯,我也管一頓飯!簡直可笑!

正確的孝道觀樹立以後相信後面具體的事情就簡單了,盡心盡力就好!富有富的孝心,窮有窮的孝法!做好自己,切勿攀伴!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