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羅田篇

村中能人——陳勝初: 夢裡飄香米酒情

本報記者 賀正文 通訊員 劉世明

“羅田老米酒,出自勝利鎮。勝利老米酒,要數陳家山。”

早聽說羅田縣勝利鎮陳家山村能人陳勝初,回鄉帶領村民辦老米酒廠,助力貧困戶脫貧的故事,很想去探個究竟。

1月16日,天氣陰冷,寒氣逼人。記者驅車來到勝利鎮,見到了年近50歲的陳家山老米酒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勝初。他憨厚敦實,話語不多,句句樸實。

“我跑遍長三角,雖然賺了點錢,日子也算平實,但心裡不踏實,總想回家做點事,回報父老鄉親。”陳勝初坦言。

陳勝初老家陳家山,位於高寒山區,溫潤潮溼的氣候所產的優質糯稻,加上甘冽清澄的礦泉水配以秘製的酒麴釀造的老米酒,堪稱鄂東一絕,被黃岡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邊做建材生意,邊琢磨突破口,陳勝初很想成為一個脫貧致富帶頭人。“山區貧苦,交通不便,種糧銷售困難,多半虧本,不如就地取材做老米酒,既可以傳承上輩釀酒技藝,又可以幫助貧困鄉親致富。”陳勝初介紹。

2015年,新一輪精準扶貧啟動後,他積極響應號召,著眼陳家山村釀製老米酒的傳統優勢,投身到幫扶貧困戶脫貧工作中。

說幹就幹。陳勝初帶領43個貧困戶貸款86萬元,總投資250多萬元,合夥建起頗具規模的老米酒釀造廠,並註冊“守古原漿”商標,將老米酒由“作坊式”釀造成功轉型為“工廠式”生產。

陳勝初的父親陳月文,是陳家山村一名釀酒師,遠近聞名。陳勝初說服72歲的老父親和釀酒技術出色的老人出山釀酒。釀造過程中,使用專門製作的傳統竹木釀酒工具,竹羌、竹簍和木瓢、木桶等。

喝過老米酒的人都知道,老米酒和白酒不一樣,白酒可以擰蓋即喝,而老米酒燒開既費時間,又燙嘴。為解決這個難題,陳勝初多方請教,添置鍋爐、過濾器、消毒機、灌裝等現代生產設備,終於讓老米酒實現開蓋即喝。

過去釀好的酒都是盛放在大木桶或大缸裡,出售的酒用簡易塑料壺灌裝,容易變質不說,也沒有檔次。陳勝初數次到江西景德鎮、山東運城等地考察包裝市場,不斷改進工藝,生產出原汁、頭酒、二酒3個系列以及青花瓷、紅花瓷等6個品種老米酒。

如何助力貧困戶脫貧?陳勝初說,一是吸納貧困戶在酒廠務工。二是酒廠回收貧困戶種植的糯米。三是貧困戶流轉土地給酒廠。四是酒廠給貧困戶送仔豬,將酒糟送給貧困戶做豬飼料。

2019年,在勝利鎮黨委、政府和寶武集團武鋼公司大力支持下,陳勝初再次註冊“紅漫天”酒業公司,在武鋼新村安置點建辦老米酒分廠,吸納安置點18名居民到酒廠上班,進一步扛起易地扶貧安置點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可致富”的責任。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罗田篇

如今,守古原漿酒廠在繼承傳統釀造工藝的同時引進現代科技,使老米酒品質更加優良。四年來產量節節攀升,由第一年的年產2.5萬公斤到去年產量達到5萬公斤,產量翻一番,年產值200萬元,實現利潤90萬元。產品除遠銷本地外,還遠銷江、浙、滬,突破了長三角黃酒一家獨大的局面。

陳家山村3組村民張金秀家,全家4口人,本人和兒子長年患病,家庭無經濟來源,日子過得相當艱難。陳勝初主動上門慰問聯繫,讓張金秀在酒廠務工,增加家庭收入。如今張金秀家生活發生變化,兩個孩子上學,本人和兒子看病用藥有保障。

前不久,陳勝初給43名貧困戶發了分紅金,大家都高興不已。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70個,其中貧困戶55人,年戶增收1.3萬元;年付土地租金4.8萬元,年付務工工資28萬元;合作社承包水田給52戶農民種糯谷,其中43戶是貧困戶,合作社回收的糯谷每百斤高出市場價15至20元,最大限度惠及陳家山村民。

幸福生活——奢望變成了現實

本報記者 丁勇 通訊員 胡喜平

踏進羅田縣駱駝坳鎮郭家河村郭添一的家門,一大盆暗紅的炭火把圍坐的人暖得臉頰泛紅。雖是三九寒天,滿屋子卻暖意融融。

1964年出生的郭添一,個頭不高,身體壯實,右腳先天性小兒麻痺。55年的柺杖人生沒能在他臉上刻下一絲印記,沉穩堅毅的他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郭添一早年喪父,與母親和哥哥相依為命,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為了生計,小學尚未畢業的他便回家務農學起了篾匠手藝。因行走不便,加上市場需求不大,他編的竹器賣不了幾個錢。

至1994年前後,眼見村裡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掙錢,郭添一卻拖著殘疾之軀困在家裡無所作為,不禁心急如焚。

“我不能自甘沉淪!”在一個初秋的黃昏,他杵著柺杖來到村頭,見對面將軍寨下那一丘丘金黃的稻浪,心中泛起宏圖:建純谷酒作坊,釀正宗年份酒,走深加工緻富路!自此,郭添一便踏上了古法釀製純谷酒的征途。

無資金,無技術,無幫手,只有那根柺杖伴著郭添一東奔西走拜名師、殫精竭慮學技術。失敗的嘆息與成功的喜悅交織,小成即安的滿足與永不停歇的追求碰撞……一路走來,二十幾個春秋已成往昔,郭添一漸漸成為當地百姓公認的釀酒名師。

然而,郭添一小打小鬧的釀酒作坊沒能“釀”出他預期的幸福。投入缺少資金、生產規模不大、包裝不上檔次、營銷手段單一……一道道屏障赫然擋在他前進的路上,而更讓郭添一慚愧的是,他仍然被確定為幫扶對象!

2016年,縣駐村精準扶貧工作隊來了,黨和國家對農村、農民的各項惠民政策如春風般拂綠了村寨的每一個角落。在工作隊和村委會幫助下,郭添一的酒作坊申領到5萬元貼息貸款,這筆不菲的資金給他的致富理想再次插上飛翔的翅膀。

產品提檔升級為重中之重。他對傳統釀製進行大膽革新,還通過工藝創新使產量和品質大幅提升。他說,想做出好酒得把好每一個工藝關口,絲毫不容馬虎,谷原材料要選好品種,谷料發酵必須選上好的酒麴,蒸料尤其要掌握好火候和時間,用水同樣十分講究,得用自然山泉……

郭添一滔滔不絕的講述讓人備受感動。在他釀酒的每道工序裡,無不傾注著這位殘疾人的傾情付出。他說,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窖藏量,是他一直以來的奢望,是黨和政府的資金支持才讓這奢望變成了現實。

他從外出打工村民手中流轉土地並請人種上稻穀,既降低原料收購成本,又可保證質量和提高年產量。同時,建起屬於自己的地窖,這才真的幹起了年份酒的買賣,效益也隨之實現翻番。去年生產的酒產量達5000餘公斤,年產值20餘萬元。

不僅如此,他還在產品結構上邁開第一步,在得知臨近村正在大興葡萄種植的消息後,他緊盯這一難得的原料市場,又開始著手葡萄酒的研製和試生產。2019年8月,他的葡萄酒開發初試成功,單一的產品結構有望在未來的一兩年內實現根本改變。

記者在他家看到,只見客廳中央琳琅滿目地擺放著各種包裝的年份原漿純谷酒,還有試產的葡萄酒類。推開他的酒窖,濃香迎面撲鼻,十幾口圓形的大酒缸排列整齊。他介紹,這裡共窖藏了2500公斤年份酒,分別為1年、3年和5年的原漿,這些酒越放越甘醇,身價也會與日俱增。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罗田篇

邊說邊走出地窖,郭添一指著對面將軍寨腳下那片新開闢的地基說,那裡正在籌建他的新廠房,其中將配套建設原料庫、成品庫,還有產品陳列室和展示酒文化的品酒坊。形成批量生產後,他打算再建幾個標準化大地窖,讓他的年份酒真正走出大山、香飄萬里。

新風新事——鏨字石上紅旗展

本報記者 孫志鵬 通訊員 康 滿

“真是打心眼兒為我們村民所感動,就算平時工作再苦再累也覺得值了!”1月16日下午,朔風凜冽,說起這番話時,羅田縣三里畈鎮鏨字石村黨支部書記熊進民,這個身材魁梧的漢子竟然語帶哽咽,眼角泛紅。

讓熊進民如此動情,源於2016年夏天那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當時,暴雨肆虐,裹挾著泥石流,將村中主次幹道、塘堰及田地衝毀殆盡,部分房屋被沖垮。面對突如其來的特大災情,鏨字石全體村民沒有被嚇倒,他們不等不靠不要,黨員幹部帶頭,踴躍出人出力出資重建家園。

為解決資金困難,六組熊家壪群眾一個晚上自發籌資1.6萬餘元,全壪群眾人人出義務工恢復重建。受災最為嚴重的12組楊名衝,全壪群眾全年出義務工多達4700餘個,相關事蹟還登上了人民日報。兼任12組組長的熊國潮,是個在鎮上做防水生意的小老闆,災情發生後,他回壪連做義務工3個月,一分錢工錢也沒要……

如今,不等不靠、迎難而上、團結一心的“抗洪精神”,已成為全體鏨字石村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引領著全村人把一個“兩山夾一溝”、枉有好產品卻賣不出好價錢的窮鄉僻壤,逐漸發展成為舉世聞名的“中國古柿樹村”、中國甜柿之鄉和全國生態文化村。

採訪中,今年73歲、有著53年黨齡的雷梅存老人有感而發:“現在全村的發展變化真的是翻天覆地!就拿我們最偏遠的14組來說,以前是‘走到王家榜,扯著樹枝上’,如今摩托車、小汽車嘟的一聲就到了家門口。”

近年來,為搞活經濟,大力發展旅遊文化產業,村“兩委”帶領黨員幹部多次外出考察學習,結合本村實際情況和地域特色,制定了將鏨字石村打造成“甜柿公園”的戰略規劃。

說幹就幹。關鍵時刻,鏨字石人雷厲風行的幹事作風再次發揮得淋漓盡致——

邀請華中科技大學對“甜柿公園”進行全域總設計,目前公園建設已申報立項。

成立羅田縣三里畈鎮鏨字石村甜柿專業合作社,村裡出資20%,其他由全體村民入股。另對176戶貧困戶每戶贈送1000元乾股,僅2019年就分紅了26萬餘元。目前,整個合作社固定資產已達800餘萬元。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罗田篇

投資420萬元,新建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兼具遊客接待中心功能)。與之相配套,還新建了一個2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和一個近百米長的文化牆。

村社聯建,投資500餘萬元,興建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的甜柿廣場和甜柿文化舞臺,作為每年舉行“中國·羅田鏨字石甜柿文化藝術節”的主場;投資200餘萬元,新建佔地面積900餘平方米的“柿園餐廳”。去年6月25日開業以來,已接待遊客2萬餘人。

……

村民們也沒閒著。他們自發成立打拳、舞龍燈、拉四絃琴(八音頭)等7支文藝宣傳隊,精心打磨特色節目,在歷屆甜柿文化藝術節上都有出色表現。

臨別鏨字石村之際,兩家村民樓頂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儼然成為山村寒冬中最靚麗的風景。今年42歲、剛從深圳返鄉過年的熊勝軍說:“新中國成立70週年舉國歡慶,振奮人心,我們想到用懸掛國旗的形式來表達全家人的喜悅之情。”

鄉村新貌——新鋪村:鄉村蝶變展新顏

本報記者 蔡傑 通訊員 楊俊峰

廣場上,幾位老人正悠閒地在健身器材上鍛鍊身體,幾位大媽圍坐在一起聊家常,還有幾個小朋友跑來跑去玩耍嬉戲……這是記者1月16日,在羅田縣三里畈鎮新鋪村文化廣場上看到的一幕。

近年來,新鋪村搶抓全縣美麗鄉村建設機遇,以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為重點,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以點帶面、分類實施,不斷加大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綠色生態宜居鄉村,為美麗鄉村建設探索了一條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的實現路徑。

新鋪村黨支部書記肖旺兵介紹,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裡青壯年勞力紛紛外出務工,村子漸漸變成環境髒亂的“空心村”。2016年以來,經過不遺餘力地整治村容村貌,開發民俗文化,發展特色產業,新鋪村破繭化蝶,以全新的面貌迎來鄉村振興的春天,先後被省住建廳、國家住建部評為“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

美麗鄉村建設依靠群眾,美麗鄉村發展為了群眾。如何激發群眾主動參與建設?支部引領是關鍵。

新鋪村“兩委”準確把握鄉村振興的內涵,按照美麗鄉村建設的總要求,通過支部引領,發動群眾、鄉賢、在外能人等共同參與,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先後投入900多萬元改善村、組基礎設施,建設環保汙水處理、安全飲水和沼氣等項目,實現了通組通壪路全面覆蓋和硬化,新建文化廣場1000平方米,配置了各類健身器材。

找準特色優勢,確定“一戶一業、一戶一味、一戶一品”的奮鬥目標。先後發展進士油麵小院、武舉人酒坊、古井茶院、鄉吧客棧、錦秀羊小院等十幾個產業,成立蒼葭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現在有12個產業已經開始運營。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罗田篇

確立“荊楚家學第一村”功能定位,堅持文化為魂,修復傳統,復興文化,招商引資1800萬元,充分挖掘以“蒼葭衝”為代表的特色文化,建設自然課堂、遊客接待中心、民俗屋、田園餐廳等,大力發展鄉村文創旅遊,讓鄉愁落地,讓群眾致富。

“現在,破敗不堪的土坯房、牛棚、豬圈拆掉了,復墾複綠成了新的菜園子和綠化帶,周邊陳年垃圾清運了,臭水溝也清理了,還圍起了竹籬笆。走在鄉里村間,不但環境乾淨了,空氣清朗了,連人都精神了!”村婦女委員丁語嫣聊起美麗鄉村建設時連連點贊。

放眼望去,整潔的村級公路在山川中蜿蜒伸展,兩旁蒼翠的山巒清新怡人,一張張村民的笑臉幸福綻放,一座座宜居村莊蓄勢待發,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