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四十,這二個圈子儘量少去,去了,容易致禍

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難擋歲月催,杯裡還要加當歸。”這句話看起來是一句玩笑,但是卻講出了人到中年的無奈,如果你正好人到四十,讀起來會特別的感慨。

人到四十,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為了生活早出晚歸,肩上還要扛起家庭的責任。在家對老人要孝順,對孩子要呵護,對妻子要關愛。在外對上司要服從,對同事要忍讓,對客戶要逢迎。只有對自己,除了狠一點,還要再狠一點,委屈自己換來所有人的滿意。

對於中年人來說,就算再苦再累,也要拼命往上爬。這樣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好日子,也是為了避免別人超越自己,被別人踩在腳下。網上有句名言:“圈子就是人脈,人脈就是錢脈。” 所以很多中年人為了成功,想方設法也要擠進更好的圈子。

但是圈子不同,不能強融。有些圈子能給我們帶來好處,有些圈子,如果我們去了,反而會招惹是非和麻煩。特別是人到中年,留給我們奮鬥的時間越來越少,必須行穩才能致遠,走錯一步都可能後悔不已。所以說,人到四十,這二個圈子儘量少去,去了,容易致禍。


人到四十,這二個圈子儘量少去,去了,容易致禍

一、比我們身份高很多的圈子

網上有一種說法:“你圈子裡六個朋友的平均收入,就是你的收入。”這其實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結交的朋友都是大富豪,那麼他一定也要有對等的身份和身價。如果一個人,身邊的朋友都過得很不如意,這個人他的生活也好不到哪裡去。

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歡做攀龍附鳳的事情,希望自己能夠結識貴人。所謂的貴人,他們身份地位比我們高很多,擁有很多我們所不具備的資源。有的人原本過著平凡普通的生活,一旦得到了貴人的提攜,不僅自己馬上就可以翻身,甚至也變得發達顯貴起來。這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貴人相助”的道理。

但是,這種期望得到貴人相助的想法,在現實的生活中,往往只是人們的一廂情願而已。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人都很平凡,他們過著平庸的生活,不是他們不懂去找貴人,也不是他們不知道誰是貴人。而是就算貴人站在我們面前,如果自己沒有被人利用的價值,貴人也不會對我們伸手相助。這句話有時候讓人難以接受,但是現實就是這樣。

有很多人,自己的上司就位高身尊,或者自己的老闆有數之不盡的財富。可是就算你每天都跟在他身邊,他的朋友你都見過,也都認識,這並不代表你就進入了他的圈子。不僅你從中得不到任何利益,就算有利可圖的事情,你也沒有資源和資格去做。跟在身份很高的人身邊,自己甚至會被呼來喝去,一旦犯下錯誤,就會被一腳踢開。很多人寧為雞首不做牛尾,就是不願意仰人鼻息,靠逢迎拍馬是得不到貴人尊重的,所以這種圈子儘量少去。


人到四十,這二個圈子儘量少去,去了,容易致禍

二、大家聚在一起謀利的圈子

很多人對成功的理解,就是自己可以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價值,能夠賺到很多錢,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既然這樣就是成功,為什麼我們卻說,大家聚在一起謀利的圈子不能去呢?跟朋友們聚在一起,為了利益而謀劃,集合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不是更容易取得成功嗎?其實,這並不像表面這麼簡單,其中有深刻的人生道理。

曾國藩說過:“以利相交,利盡則散。”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的人脈,都是通過利益而結合在一起的。當有利可圖的時候,大家可能會攜手,一旦失去利益的時候,大家就會分崩離析。因為大家聚在一起謀利的圈子,看起來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多利益和好處,但是喜歡謀取利益的人,是靠不住的。

在這個圈子裡的人,往往自私自利,他們把利益看得比什麼都重。其中,越是很精明,很會算計利弊得失的人,就說明他越自私。跟他們在一起,你或許一時能夠得到一些利益,但是這種利益不會讓你白白得到,最終一定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必須用你的利益去交換,他們才會滿足。

特別是當分配利益的時候,他們就會暴露貪婪的本性。誰都覺得自己付出的多,誰都覺得自己得到的少。他們這時候就會變得非常斤斤計較,連一點蠅頭小利都不願意放過。甚至為了利益,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跟他們的打交道,最後的結果一定是紛爭不斷,這會給自己招惹莫測的禍患。所以這個圈子,有再大的利益也不能去,一定要經得起金錢的誘惑,才能讓自己趨利避害。


人到四十,這二個圈子儘量少去,去了,容易致禍

孔子說過:“四十而不惑。”這並不意味著世上的所有事,我們都真的懂得。但是我們已經走過青年的稚嫩,擁有豐富的閱歷,至少要明辨是非,看透得失。人到四十,就算自己再想成功,也不能投機取巧,去鑽營不適合自己的圈子。

網上有句流行語,這樣說:“與鳳凰同飛,必是俊鳥;與蛇鼠同行,必是宵小。”牌友會勸你出牌,讓自己輸個乾淨;酒友會勸你乾杯,讓你喝壞身體。我們雖然無法選擇自己的貧富,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和優秀的人同行。如果你能做到這樣,早晚時來運轉,恭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