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的汶川地震,如同一記大自然的重擊,無情地暴露了生命的脆弱。但是這十一年間,我們卻又見證了生命和意志的頑強:一片廢墟之上,重新有了煙火氣,揹負著傷痛的人仍然堅強地延續生命,四川金臺村,就是這樣的村莊之一。
距離地震震源僅有300公里的四川省廣元市金臺村,原本不過是一個隱藏在深山裡的小村落,遠離塵囂。這裡的房子都是用以前的方法搭建,根本無法承受地震之重。在那短短的兩分鐘之內,村民原本的祥和生活不復存在,金臺村成為了一片廢墟。
逝者已矣,生者當如斯。原本這裡和其他地方一樣,在地震過後開始了重建,一切看似順利,大家都期盼著早日重回家園,但是2011年的一次嚴重山體滑坡,再次讓村民的希望破滅,重建好的房子還沒捂熱,許多房子甚至還沒建好,就被泥石流破壞殆盡……
更可怕的是,當地居民不會再收到任何針對震後發放的資助了。重建的資金對於村民們有多重要?反觀比汶川地震只早了兩三個星期的4.25尼泊爾地震,由於缺乏重建家園的資金,直到2017年,尼泊爾震區大多數房子都依然未能重建,村民直接在廢墟上繼續生活,要不就只能選擇貸款建房,日後負債累累。
金臺村這樣的小村莊,哪來這第二筆鉅款?在這樣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當地政府和無政府機構開始四處想辦法,終於吸引香港大學城村架構。年輕的設計師們在這裡開啟了一個新的項目,風風火火地搞起了研究設計和建房工程,他們是村民最後的一線希望。
而他們在這裡建成的房子,可以說是“超額完成任務”。不僅解決了村民居住生活的問題,在更少的地面上建起足夠的房屋,甚至讓村民過上了與過去相仿,卻又處處比原來更美好的農耕生活。
2017年,世界著名雜誌dezeen評選十大年度建築的時候,金臺村的重建房屋是全中國唯一上榜的屋子。
縱觀榜單,大多數作品上榜都是因為他們的外觀設計精妙,或者在建材上別出心裁,但是隻有金臺村重建房屋的上榜,並不是因為表面有多麼華麗,而是因為它背後的社會責任心。
普通建築和災後重建最大的區別,在於居住的人和他們的選擇權。這話聽起來玄乎,解釋也簡單:若我是挑選房屋的人,這裡的建築不適合我,我另尋一處便是。買別的房,住別的樓,對於普通的房屋而言,居住者才是把握選擇權的人,但是村民卻不是如此。
對於受災的村民而言,這裡就是他們土生土長的地方,在這裡重新建立起來的房子將永遠地影響他們以後的生活方式,甚至會決定他們如何在此存續,決定未來村民的去留。
所以在這裡開始重建項目的時候,設計團隊最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就是村民的生活習慣與房屋的功能性。
深山裡的居民,最基本的食材都是自給自足。我家種點蘿蔔,你家種點大蒜,各家種好的菜再這麼一交易,吃的就有了保障。種菜,是金臺村村民生活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經過地震和泥石流之後,村裡算是平坦的地方本來就很少,建房子都勉強夠用,哪還有地方開墾菜地?不過解決“地少”的問題,一向都是香港建築師的強項,於是他們想到了用屋頂來種菜。
屋頂種菜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問題是由於面積過少,房屋只能緊密排布,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家家戶戶都是等高的平頂,那不就成了大城市裡最不受人待見的“握手樓”?除了最頂樓,下面幾層樓幾乎不會有光照。
受到附近梯田的啟發,設計師們決定把房頂的兩個對角提高,在屋頂抬出兩塊小“梯田”,這樣一來相當於在側面為樓下開了天窗。
至於天窗開在哪個方位,設計師們還考慮了當地的氣候,日照的方向和風向等等因素……
房頂的形狀有了,種地的水哪裡來?當然,用自來水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在經常煙雨迷濛的四川省,這雨水能不能利用起來?於是設計師給房屋設計了雨水收集系統,雨季累積的水直通水龍頭,打開就能澆水,環保又方便。
菜種好了,拿到哪裡賣是好?賣菜對於這裡的村民來說也很重要,設計師們便特意在房屋一樓入口處留下一個空間,供村民們在自家門口兜售農產品。
每棟房屋之間都有3米寬的通道,兩旁的植物讓小道看起來綠意盎然,村裡主街道則有6米寬,可以說是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到淋漓盡致。
除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團隊對於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也融入到了每一座小樓當中:屋子下建有汙水處理設備,每棟房子裡產生的汙水廢水都會直接排進地下汙水池,經過處理之後流入蘆葦溼地進行淨化。
村裡飼養家畜家禽的設施,可以把動物的排洩物收集起來,利用沼氣產生清潔能源……
回到金臺村的村民們,似乎過上了不一樣的生活,但是一切又好像沒有發生改變。沒變的是農耕畜牧,自給自足的生活,村民還是和以前一樣,把自家種好的瓜果蔬菜拿出來賣,偶爾在傳統節日聚個餐。
改變的,都是變好的。新式設計的房屋不想過去那樣讓人覺得潮溼難受,樓頂賣菜樓下就能賣,相當便利。村裡的垃圾能夠定點投放,乾淨的道路讓家長們也開始教育孩子,不能隨地大小便。
一整套雨水回收和汙水處理、沼氣發電等等環保措施,更是把對自然的尊重和愛護植入到了村民的生活之中。
新穎的建築設計和技術,會帶給人的生活一定的革新和改變,但是歸根究底這些技術依然是服務於人,服務於生活的。當代農村生活的“升級”不等於換一種生活,而是在原本的生活基礎上,在細節處進行提升。
換一個地方丟垃圾,換一個方式處理廢棄物,換一種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生活的提升便遠不止當下的朝花夕拾,更在於日後綿長的歲月。
閱讀更多 美麗鄉村研究中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