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混凝土原材料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已故老專家蔡正詠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說過:我國混凝土質量不如西方國家的,原因就是石子質量太差。石子骨料高空隙率(高達45%以上)這就使我國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和用水量比西方國家混凝土水泥用量和用水量約多用20%,嚴重影響混凝土的體積穩定性,影響混凝土的耐久性。


(一)水泥

現今混凝土原材料存在哪些問題?

現在的水泥有以下四點特徵:

(1)早期強度高;

(2)為保證水泥的高強與早強,水泥熟料被磨得更細,且其中的C3A、C3S含量偏高,水化熱大;

(3)混凝土抗裂性能差,水泥的長期性能潛力變小、自癒合能力遭到削弱;

(4)鹼含量偏高,與外加劑的相容性問題突出。

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工程實踐表明,水泥具有良好的顆粒級配並且保留一定比例的粗顆粒水泥熟料是保證一般結構混凝土(某些特種混凝土除外)質量的重要條件,因此《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技術指南》指出:“硅酸鹽水泥和普通硅酸鹽水泥的比表面積不宜大於350m2/kg。”

除了水泥熟料粉磨過細以外,水泥生產中混合材超摻、混合材成分不明的問題十分突出,這些因素都增加了混凝土質量控制難度和技術風險。

(二)細骨料

現今混凝土原材料存在哪些問題?

近年來,優質河砂資源逐漸枯竭,海砂、山砂、特細砂、再生骨料等地方資源被逐漸開發利用,機制砂將逐漸成為未來的主流。其中,海砂與機制砂的應用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誤用或偷用海砂建成的“海砂屋”,短短几年就會出現混凝土開裂、鋼筋鏽蝕,甚至導致房屋倒塌,觸目驚心。《海砂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範》JGJ206-2010中明確規定:用於配製混凝土的海砂應作淨化處理,且海砂不得用於預應力混凝土。其中淨化處理技術即為淡水沖洗。另外,還規定了配合比設計和生產過程中應檢測海砂混凝土拌合物的水溶性氯離子含量。

機制砂應用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石粉”問題。機制砂的“石粉”含量並非越多越好,也並非越少越好。“石粉”含量的控制要求與MB值相關——MB值小,石粉含量可適當放寬。《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技術指南》規定:石粉含量不大於10%,MB值不大於1.2;石粉含量較高時,可將部分石粉計入膠凝材料用量設計配合比。

(三)粗骨料

現今混凝土原材料存在哪些問題?

《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技術指南》規定,對配製高性能混凝土的粗骨料各項指標要求如下:

(1)針片狀顆粒含量不大於10%,有利於改善粗骨料粒型和級配,增進高性能混凝土性能;

(2)堅固性指標不大於8%,有利於骨料的耐久性能,進而保證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3)吸水率不大於2%,有利於控制混凝土拌合物性能,也有利於硬化混凝土性能;

(4)鬆散堆積空隙率不大於45%,有利於粗骨料緊密堆積,對混凝土性能和節約膠凝材料和外加劑具有重要意義。

(四)礦物摻合料

傳統摻合料如粉煤灰、礦渣粉日益緊俏,供需矛盾逐漸突出。因此,摻合料種類範圍逐漸擴大,磷渣、鋼渣、爐渣、鋼鐵渣粉逐漸走上歷史舞臺。天然火山灰、沸石、浮石、凝灰岩、石灰石粉、其他岩石粉等天然礦物材料以及超細礦渣粉、超細粉煤灰、微珠等礦物摻合料逐漸向深加工方向發展。礦物摻合料的複合化也逐漸成為摻合料技術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五)外加劑

隨著聚羧酸減水劑技術快速發展、價格走低以及環保要求提高,聚羧酸減水劑已經取代第二代萘系減水劑產品,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外加劑產品。但隨著常溫技術的出現以及原料上游企業“單體加配方”的打包銷售模式,作坊類的小合成企業如牛毛般遍地開花,價格戰、高墊資、低價劣質成為行業常態,外加劑導致的混凝土問題也層出不窮,嚴重危害了混凝土質量。筆者建議,混凝土企業在採購外加劑時,關注價格、墊款的之前,需要更加註意對外加劑廠家多考察、對資質加大審核,綜合評估企業實力,選擇技術可靠、注重品質的外加劑生產企業。

本文部分觀點摘自中國建材研究員周永祥研究員《以新觀點和新措施對待高性能混凝土》。


更多資訊可關注微信號:微信公眾號“基業長青”;具體操作方法:打開微信-發現-搜一搜-輸入“基業長青”-關注

  • 修正你的養生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