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管大年三十叫“除夕”?

很久很久以前,中國西方的山林中有一隻名叫“年”的怪獸,頭有尖角,口生利齒,腳張長爪,力大無比。也有人說它住在東方的大海,反正是個很偏僻的地方。這怪獸平日足不出戶,可每逢臘月三十那天晚上,它就會跑到人的村落作惡,吃人食畜,塌屋倒稼,為害一時。那時的人們很弱小,無力抵抗這隻兇獸,只得四處躲藏。

為什麼中國人管大年三十叫“除夕”?

傳說中的怪獸夕

有一回,臘月三十的那天下午,一個村子來了個要飯的。這村子裡別的人家都外出找地方躲了起來,只有一個住在村口的老婆婆無親無故,腿腳也不利索,出不了村。老婆婆見這位要飯的可憐,就給他煮了碗粥吃。這乞丐吃完粥後,說要她在屋門外貼上紅紙,並在“年”來的時候點燃竹子往窗外扔。等那要飯的走了,老婆婆心想反正橫豎都是一死,只管試試。便在門外貼了紅紙,並把屋裡的柴火堆燒得旺旺的。

太陽一落山,那怪獸果然來了,可是看見村口老婆婆家門上貼的紅紙,便猶猶豫豫不敢前進;老婆婆又把點燃的竹子往窗外扔,竹子爆裂發出“啪啪啪”的巨大聲響,火光四濺。“年”看見火,聽見爆炸聲,害怕得掉頭就跑。

第二天天亮之後,村裡人回來看到老婆婆家安然無恙,便向她詢情。老婆婆把事情的經過絮叨一番,大家就明白了這要飯的原來是個神仙變的。第二年的臘月三十,人們按照這個辦法去做,家家戶戶貼紅紙,放爆竹,“年”果然不敢再來了。後來,春聯代替了紅紙,鞭炮代替了爆竹,人們把這一天叫做除……年?!

啥?!不是除夕嗎?

是這樣的。一定是編這個故事的人水平不高,於是後來有聰明人編了另一個版本。在新的版本中,那隻怪獸叫“夕”,而出計除掉“夕”的是一個叫“年”的小孩,這小孩也是神仙變的。所以臘月三十這天叫做“除夕”,而正月初一大家都會“拜年”,其實是祭拜這個叫“年”的神仙。

為什麼中國人管大年三十叫“除夕”?

夕和年

有人說上邊那都是故事傳說,淨騙小孩。那麼歷史上的“除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夕”有“末暮”之義,除夕就是除掉一年的末尾。據《呂氏春秋》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病之鬼”,這是先秦傳下來的習俗,應該源於祭祀。而歷史上首次出現“除夕”一詞是在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西漢武帝時定太初曆,始以正月為歲首(漢以前是十月為歲首),於是臘月的三十日便成為舊年的最後一天,也是新年的前一天。我們現在過的除夕,說它成型於漢代大概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傳說,最早也見於漢時《神異經》所載:“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掛熚,而山魈驚憚。”不過後來這段話被演繹成了多個版本。

中國人差不多過了兩千年的除夕!

為什麼中國人管大年三十叫“除夕”?

放爆竹的傳統延續至今

如今,除夕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曆法的節點,祛除疫病或者滅除兇獸的意義了。每到臘月三十這天晚上,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這是親情流露的時刻。

至於年嘛,既然故事裡說他為我們世世代代的平安日子做出了貢獻,那麼拜一下也是應該的。

(文 / 俎燚楠,審 / 任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