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直擊丨記者手記:她們的力量撐起這座城

在武漢,讚美女性的理由隨處皆是。說她們在這座城市遭遇重重考驗的時候,撐起了半邊天,一點也不誇張。

  提起值得讚美的群體,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醫生和護士。本地加援漢的醫護總計超過10萬人,醫生裡一半是女性,護士裡女性更是超過九成。

  我採訪過不少女醫生和女護士,每個人都拒絕被讚美。她們把自己所做的事情盡力說得理所當然,說自己不想當英雄。但是這時候,她們就是。

  跟她們多相處一下,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有她們在,武漢的天塌不下來。

  在她們當中,73歲的李蘭娟院士可能年齡最大。人們從網絡上熱傳的照片中看到,摘下口罩後,壓痕深深嵌進她的皮肉裡,印跡和皺紋已然分不清楚。

  對李蘭娟來說,在武漢,睡眠是一種奢侈的享受。每天,她忙著見患者,見醫生,見政府部門負責人,把她對疫情防控的看法告訴大家。那些接觸過她的人能真切感受到,她的話語裡帶著一種力量,讓很多人踏實。

  華中科大同濟醫院的麻醉醫生王楠,每天的任務就是給重症患者插管。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諸多場景中,這或許是最危險的一個。

  病毒總是渴望在新的載體上覆制,重重防護下,這是它們難得的機會——患者的口腔打開,大量病毒排出,而醫生的臉就在10釐米外。沒有醫生喜歡這個場景,但是需要人上時,誰都不會猶豫。當患者來到生死之間,這根軟管的分量,只有他們知道。

  插管的大夫裡,女性不在少數。她們來自天南地北,性格迥異。戴上口罩,穿上防護服,走進重症病房,她們變成了一樣的人——插管快穩準,救人不含糊。

  這座城市裡的女英雄不止是插管的大夫,也有不少“小人物”。她們曾經無數次與你我擦肩而過,做著很少有人會注意的事情。在這個稀鬆瑣事都可能性命攸關的特殊時期,她們用自己的方式,維繫著這座城市的呼吸。

  春節過後,陳紅梅決定把自己的“小四川餐廳”開下去。她說大家總要吃飯,她的飯館說不定可以幫上忙,而且,武漢市第六醫院就在餐廳旁邊。

  在訂餐平臺上線不久,訂單就源源不斷地來了。陳紅梅開起了火,切起了菜,顛起了勺,每天從早忙到晚,把一份份盒飯送到醫院。

  有人誇她:冒著風險堅持營業,可以稱得上偉大。陳紅梅擺擺手,“遠遠算不上,但是想到自己終於使上了勁,心裡就高興。”

  鏡頭架在高處,火神山醫院工地的忙碌被直播到了網上。密密麻麻的安全帽在視頻裡來回遊動,但是很少有人能看清楚,帽子底下有不少女性。

  偌大的醫院要十天建成,協調的活就慢不得。從業30多年,幹了100多個重大工程,王曉紅對此得心應手。從圖紙到技術,從物資到現場,哪一樣她都不陌生。

  但是在這個工地,活裡透著的那份急,她還是第一次遇到。飯要快吃,覺要少睡,每天打上百個電話,在工地上不停小跑。王曉紅說,在火神山醫院的工地幹活,她一分鐘都不想耽誤,感覺自己快一分鐘,就像救了一個人。

  都說人要三十而立,算起來,90後的女孩子大多還不到時候。但是面對病毒肆虐,長大好像也就在一夜之間。

  為了照顧89歲的外婆,26歲的吳尚哲成為少有的從方艙醫院轉到火神山醫院的輕症病人。做了轉院的決定後,她也有些後怕。去火神山醫院的那天,她給自己壯了壯膽,在微博上寫了4個字:義無反顧。

  在醫院,吳尚哲用Vlog記錄著自己的生活。她頻繁地自拍,說要做一個樂觀的女孩。她把文字和視頻發到網上,收到了數不清的鼓勵和祝福。有人說,隔著口罩,都很容易看到,病毒侵蝕不了她的堅強。

  疫情鎖城,每個人都是受害者,又都是支撐者。每個給吳尚哲鼓勵的人,又何嘗不是被她所治癒。

  在青山區方艙醫院,與病房一牆之隔,過道里搭起了播音的小臺子。擺上電腦,架上話筒,90後的小學音樂老師華雨辰坐到了塑料小板凳上。她的聲音開始穿牆而過,方艙醫院新的一天也就開始了。

  從詩歌朗誦到新聞速遞,從抖音“神曲”到生日祝福,溫暖的聲音如飄散的解藥,讓病房裡的煩躁慢慢消失,歡樂開始充斥這裡。

  在因為疫情無法開學的日子裡,華雨辰帶著她的學生們完成了一個特殊的作業——“雲合唱”了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每個人在家中錄好屬於自己的部分,再合成一首歌。華雨辰覺得,危難籠罩武漢時,那麼多默默地做事的人,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這座城市。

  冬去春來,確診患者的數字在一天天變小。不用太久,熙熙攘攘的武漢就回來了。那時候,所有人都會摘下口罩,背上揹包去旅遊,畫上妝容去逛街。

  這些了不起的女英雄們,會把自己的生活融到路邊攤和火鍋店裡,也會再度與你我擦肩而過。但是,我們會一直記得,在最艱難的時期,她們的力量曾經撐起了這座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