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困難”真的是學習態度問題嗎?你怎麼看?

鍾勇180607335


我不認為孩子學習困難是由學習態度來決定的,影響因素有很多種。的們常常把學習困難都歸咎於學習態度。

學習困難,我認為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客觀困難。例如,知識太難,孩子難以理解。

第二種情況,孩子學習態度很端正,而且也很努力,但就是學不好。這可能是由於沒有找對學習的方式方法。

第三種情況,就是所說的孩子的學習態度問題,有孩子比較貪玩,注意力不集中,而導致學習困難。這是自制力的問題。

許多時侯不是“態度決定一切”。對於那些遇到了“學習困難”的孩子,只要幫助找到影響他的因素。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璦宸寶媽2


父母應該給到的支持,就是不當一回事。

不反應,或者只給普通的反應,不用力過度,這是最好的反應。什麼共情啊,啟發式提問啊,溫和而堅定的溝通,化解孩子對學習的阻抗,這些都太深了。更不用說給孩子做思想工作,「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一方面很難起效。更重要的是,這都只是戰術細節,我們先從戰略的層面看:這事已經到了需要嚴陣以待的程度嗎?它很要命嗎?

如果不反應,接下來她會怎麼樣,厭學嗎?

好像也沒有。人家就是抱怨一下,然後該做什麼還做什麼。星期一上學又是高高興興的。或者早上起床不高興,下午放學又好了。回到家外套都來不及脫,就爭分奪秒開始寫作業——因為寫完作業就可以玩。所以你看,父母什麼都不用做,結果也是蠻好的。她有抱怨,同時也在自我管理。或者說,抱怨是她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她算不上是狂熱地喜歡學習,但她也在持續學習,持續進步。

這就夠了啊。不然,你以為興趣是什麼樣?

廢寢忘食,像上癮一樣學習個不停嗎?

我知道現在很多父母一提到學習興趣,專注,內驅什麼的,會當成是一個特別沉重的話題。好像決定了一生的命運,很重大。所以一旦孩子對學習流露出負面情緒,不在狀態,父母被激活的恐懼就是,孩子整個人生都即將陷入危機,必須立刻拯救:「天吶,你不能那麼想!這可是學習啊!」

你想想,平時不想上班的時候隨口抱怨一句,然後你身邊的人溫和而堅定地凝視你:「你不能那麼想!這可是工作啊!」你是什麼感覺?

本來還有點心氣兒,被這樣說幾遍就徹底沒了。真的,我們對一個事物產生興趣的前提是,它不要那麼沉重,那麼緊繃。我們願意緊就緊,願意松就松,可以喜歡也可以保留看法,一顆平常心,這才是興趣滋生的土壤。有的孩子每天都對學習失去十七八次興趣,別慌!那又怎麼樣?接下來她又會十七八次地燃起興趣。就像她在學校交朋友,她告訴你:「我跟某某絕交了!她是個小氣鬼!」你很緊張,還沒等你想到該怎麼教她處理人際矛盾呢,第二天她又告訴你:「我們又和好了!」

戰略上看,你要做的根本不用那麼多。

父母總把自己在孩子學習中的作用看得過於重要。真正的重要之處不在具體做多少事,解決多少問題(有時候多了反而不好),而是能給出多大的心理空間,能否給孩子設置一個透氣的框架。

框架的原則是抓大放小。每天寫作業,這是大框架。至於是回家立刻寫還是玩一會再寫,寫得快一點還是慢一點,邊寫邊檢查還是寫完再檢查,這都可以商量。或者說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大框架確定了,要有透氣的空間:允許孩子走神,允許抱怨,允許他們按自己(慢慢的)節奏成長。

給孩子創造儘量好的學習環境,比如用可接受的成本給他上一個質量過硬的課程,這就是大的框架。讓孩子浸泡在這個課程裡,不催促,等他們的興趣自然生長,這就是給孩子透氣的空間。


北大醫療兒童發展中心


您好!很高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一個困惑了我很久的問題,我先說說我自己的一個情況,我家大寶除了數學以為的各科成績都挺好的,但每次的數學就是她的硬傷,這讓我很苦惱。我時常給她灌輸理念是其它科能學好,數學也一定能學好,學不好就是你的態度問題,你對數學產生了畏懼心裡,越畏懼你就越學不好,而且因為你怕數學,所以你也不願意去多做練習,數學就是要多練,但有時也收效甚微,後來我帶孩子去做了一個感統測試,發覺他感統失調,視覺空間感要差一些,這是孩子的一個先天不足,不是孩子不努力,慢慢我開始調整心態,比之前能更正確對待她的數學成績,心態平和了很多,孩子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先天不足,也更能聽進我話,勤能補拙,相信在我們這種保持良好溝通,孩子自身努力下,她一定會在這科越來越優秀!


詩語果


學習態度,可能是一個原因,但不能把所有學習困難的原因都歸結為“態度”。“學習困難”是病,病症有很多表現,致病因素也有很多種。學習有階梯性,前置學習基礎不具備,再聰明,再努力,後續學習都會遇到困難。遇到孩子學習困難的問題,要遵循“先診斷”“後治療”“再進補”的原則。找準病因,對症治療,再補所缺。必須承認,在整個過程中,“態度”的確是關鍵。包括孩子接受診斷和治療的態度,以及對老師的信任。




志文盧布


有的孩子智力沒有問題,身體也沒有毛病,但就是學習上常常讓老師、家長操碎了心。不少這樣的孩子,做作業時總是拖拖拉拉,任由家長催、罵、每天用不了半個小時的作業總要做到深夜,似乎作業根本就寫不下去或者心不在焉。也有孩子總是出錯,如寫字時丟字落字,或把偏旁搞混,做算術時看錯題,有的不完成作業是因為把留的作業題號弄錯……老師找家長,但家長又何嘗不管呢?久而久之,孩子被老師劃為“劣等”學生,家長被折騰得精疲力竭。這樣的孩子真的是僅僅是學習態度不端正嗎?

事實上,不少家長也覺得孩子並沒有壞到有意這樣去做的地步,但又經常被冤枉成“壞孩子”。有關專家對此種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從精神心理發育的角度指出這是一種“兒童感覺統合失調”,預計有5%-10%的兒童存在這種障礙。由於感覺統合失調,則會造成學習上的各種問題。這些兒童應該得到的是幫助而不是誤解。

這類兒童在行為上表現為:或好動、話多、口吃、注意力不集中、孤僻、害羞、或固執、挑食,或咬手指、笨拙、缺乏自信,或者受挑釁打架、好發脾氣、愛捉弄人。而且他們常常有學習成績差、還完成作業或拒絕看書等學習方面的困難。

家長髮現孩子有上述表現以後,不要在繼續打罵或放任孩子,應該到專門的精神心理診所請專家檢查,看是不是屬於“統合失調“。目前,國內已有一些醫療單位開展了“兒童感覺統合訓練”,以對該類兒童進行矯治,並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即使是需要“感統訓練”治療的孩子,家長也應該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家庭之愛中健康成長。


鍾勇180607335


要培養孩子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我個人的體會是:

1、在學期初加強學生課堂常規的訓練,在學期初的幾個星期寧可少學點知識,也要肯花時間培養學生認真聽課的習慣。

2、學生的學習和做作業是否專心認真,其實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關係。現在有些父母這邊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業,而邊一邊又跟別人聊天或看電視,甚至在家裡打牌或打麻將,這樣,除了極個別自制力非常強的孩子,其他孩子是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專心學習的,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加強協調,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寬鬆的家庭學習環境。平時在家裡,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儘量不要過度的關心孩子的情況,不要陪著孩子做作業或叫孩子幫忙做什麼事情,讓孩子安安靜靜地做作業,使孩子有一個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這樣孩子的專心學習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當然,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更不能不聞不問,放任自流,要從整體去把控孩子,外鬆內緊。

3.給孩子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其實就是給學生制定生活、學習規矩,即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休息。因為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孩子不玩痛快,學習時就不能很好集中注意力,也不會精力充沛。我們只需要讓孩子從小養成了什麼時候學習,什麼時候玩,那麼孩子到了學習時間,他自己都會比較自覺地坐在自己的書桌上開始看書做作業了;要求學生給自己制定的作息時間表。



拉登洲


態度問題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的原因,還有方法問題、習慣問題、生理機制的成熟問題等諸多剛面的因素。

一、態度問題

我覺得這點無需贅述,你的態度決定著你的努力程度,很大一部分情況下直接作用於結果。孩子如果學習上的態度不端正,那就意味著他並沒有盡力去學習,所以出現“學習困難”的症狀是很可能的。

二、方法問題

有些孩子,即便用來百分之一百二的努力去學習,但依舊並不能取得理想的結果,那是因為他努力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他。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神童,相反,大多數人的智力水平可能只能算是中等,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是在“盲人摸象”,難以窺其全貌。

三、習慣問題

習慣上就要講求“複習”的重要性。你花了99%的精力去學習,卻只花費了1%的精力去複習的話,之前學習到的成果的留存率就會很低。因此要將精力分配一部分給“複習”,讓學到的知識就能會,而不是學完就忘,還不如沒學,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只感動了自己。

四、生理成熟機制問題

每個個體之間都有差異性,個體的每階段的發展之間也會有差異。有可能這個孩子這個階段的發展和其他孩子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存在差異(比如都是十歲的孩子,這個就擅長數學,另一個就擅長畫畫),所以不應該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是要發現孩子的“長處”和“短處”,對症下藥,定向培養。


是漢堡啊


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很難通過一個點來判斷孩子學習困難的終極問題和癥結。但是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會有力的促進孩子的學習。



學習動力問題

有學習的動力和沒有學習的動力,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都是完全不同的學習狀態。學習動力是家長首先需要給孩子解決的問題,現在多數孩子的學習動力來源都來自於老師和家長的監督,這樣的被動消極學習本身就是非常糟糕的一種學習狀態。

核心素養問題

很多基礎的核心素養都是需要家長在幼兒階段就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培養的。比如孩子的專注力差,周圍稍微有一點動靜,就會把孩子的注意力給吸引過去,這樣的孩子學習起來困難重重是可想而知的。還有像學習習慣的問題,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問題等等,都是基於孩子核心素養,影響孩子學習的關鍵。



學習心智問題

這個問題可能相對比較抽象,但事實上是更高層次的一個對學習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因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比如說孩子對學習的認知,多數家長都認為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有意無意就會把這種對學習的感受傳導給孩子。事實上學習本身沒有痛苦或者快樂的明顯標籤,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有我們掌握知識自己對自己提升的帶來的喜悅,也會有碰到問題和障礙時帶來的痛苦。如果你強化孩子掌握知識帶來的快感,那麼孩子對學習的體驗相對就是快樂的,而如果你強化孩子學習遇到困難和障礙時帶來的痛苦,那麼孩子對學習的體驗自然就會是痛苦的。而孩子最終對學習的感受是快樂或者痛苦,就來源於你不斷強化的這種感覺。多數孩子多數父母對學習的感受是痛苦的,所以多數孩子對學習的感受也是痛苦的,也有少部分父母對學習的感受是快樂的,所以他們培養的孩子更多的是對學習感受是快樂的。我們不能夠因為對學習的感受是快樂的數量相對稀少,就否定這種學習的感知。

所以,孩子對學習感覺困難,家長應該從多方面深層次的去發現孩子學習的問題,幫助他們去解決這些問題,孩子在學習上就會變得越來越輕鬆,越來越高效,越來越快樂。正確的解決之道,對孩子的學習影響極其之大。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對於家長朋友和各位老師來說,孩子學習困難的確是長期以來困擾大家的一個難題。孩子學習困難不僅僅是態度問題,一般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先天智力發育。不管怎樣,每個人的智力發育和反映能力是有差異特點的,這點很難改變,所以更需要後天的努力。

2.學習興趣問題。學生學習效果不好,很多都與學習興趣有關,在學校中,存在大量偏科的同學,這就是由於興趣不同,造成學習效果不同的原因。

3.學習環境問題。學習的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對於學生的學習影響是非常大的,小孩的心理都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大人”,一個和睦、愉快的家庭環境對於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4.學習態度問題。學習態度不好一般是多方面的,比如上面提到的興趣問題和環境問題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這需要家長和老師長期和學生進行溝通,以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成長。

現實中,存在很多學習逆襲的學生,所以請家長多鼓勵、多相信自己的孩子。



悟理物理楊老師


學習態度歸根還是習慣問題。就是在孩子最易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敏感期沒有適當的引導。那麼可以改變這種現狀嗎?答案是可以。只是家長得要和孩子一起多花些時間和精力。怎麼做?我2月8日發表的一篇“讓孩子愛上學習怎麼這麼難,問題的關鍵在哪裡?”一文中有詳細解讀。請關注我,相信你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