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了很長時間還是朗誦不出好聽的作品?

用戶8997183547178


問安?

關於朗誦的水平,我覺得是個人素質加外在環境兩方面的因素吧。

首先個人素質方面:這個不單單指先天的素質,還有後天通過學習提升的素質。先天的最重要的是對文字的敏感程度,有的人對文字很敏感,比如,一些憂傷的內容,他看到可能自然而然的就回沉浸到那個語境裡去,表現出來就是共情的狀態,這個是與個體的先天的情感有關。另外,還有先天的嗓音,有些人嗓子生來就有感染力,有讓人一聽就喜歡的魅力,這個是後天改變不了的。

其次,就是後天的提升和環境的影響。如果真的喜歡這一專業工作,那就找準目標,跟對老師,用心琢磨。雖然先天的一些條件不能改變,但是可以通過練習去提升自己,比如:吐字的方法,發音的方法。朗讀,就是首先應該吐字,發音準確吧,這兩個當面可以練習。然後就是感情的融入問題,朗讀之所以有的能讓人動容,就是朗讀者的感情再起引導作用。感情的投入也與周圍環境和文字有關,如果環境是對的,可能先天情感不是很敏銳的也能通過環境影響很快進入狀態。再者就是文字的影響了,朗讀的內容對朗讀者也是一個影響。內容愉悅的,可能讀出來不是很送容易達,內容感人的讀出來就能引起共鳴,催人淚下。

所以,如果真喜歡就不要灰心,做什麼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找到問題所在,然後想辦法去解決,這才是應該做的,加油。

謝謝


暮光淺淺


朗誦是朗誦者再創作的過程,不是僅僅照字讀音完成作品,而是要通過你對作品的理解,傳達作品本身的精神與美感,讓你的受眾受到感染,產生共鳴。

首先,你在選擇朗誦的文章時,起初要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並且容易上口的,優選適合自己風格的文章,待掌握一定的朗誦技巧後再擴大選文的範圍。

其次,要準確把握作品的內容,想要感情飽滿的詮釋作品,透徹的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是前提,不要拿一篇文章不思、不想上來就讀,適當花費些時間去揣摩原作想要表達的思想,這樣你朗誦作品時才會傳情,你的受眾才會動情。

再次,在深刻透徹把握作品內容的同時,合理運用停頓、語速、重音、句調等各種藝術手段。掌握以上三點,相信你的朗誦水平會大大的提升。





葵言


具備以下條件才會朗誦出好聽的作品:

(1)選擇適合自己朗誦的作品(並不是每個作品都適合朗誦的,也不是每個作品都適合自己朗誦的)。

(2)從標題開始要逐字逐句地分析清楚、揣摩透,每一句話表情達意的需要都要把握準。

(3)能用心詮釋作品的內涵,朗誦作品時腦海中能浮現符合作品、符合生活的畫面。

(4)能合適地運用朗誦的方法朗誦出大家喜歡聽的感覺(朗誦方法有很多,常用的都有16種。怎樣合適地運用16種常用的朗誦方法是想朗誦出好聽作品的朗誦者必須掌握的。

(5)在能朗誦出作者原意的前提下,運用語言藝術的方法呈現高於文字內容的有聲語言的魅力,使聽眾聽了感覺是一種享受。

能不能學到朗誦常用的16種實用方法、能不能學好朗誦,除了自己要真心喜歡、用心堅持之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要能有緣找到真正合適的導師。

和不同的老師學習,學習效果不一樣,甚至會有天壤之別。

古語說得好,“妙言就在三五句,不受真傳枉徒勞。”

不論學什麼,找合適的導師非常關鍵。

就像練武,和一般的師父學了十多年可能也很難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有機緣,遇到真正的武術大師,能得到一代宗師傳授的練功心法、能得到武功秘笈,也許只要幾個小時,功夫就會大有長進;即使武術大師只是點撥一下,也會進步很快。

如果找的導師能在講每一種語言藝術方法時,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這18個字講透(本質、如何做到、怎樣做更好、注意事項、如何練)、能合適地啟發引導學生、能有針對性地指導、能傳授語言藝術方面的“秘笈”,就說明你很幸運遇到了好的導師。

目前,教“朗誦”的老師主要有三類:一是播音主持畢業的主要教播音主持、普通話相關的東西,二是表演專業畢業的主要教聲、臺、形、表等方面的內容,三是自己“玩”朗誦很多年或者是在某些比賽中獲得什麼獎的“朗誦”者在教所謂的感性的經驗。

我們都知道:藝術是有系統的知識體系的,不同的藝術也有不一樣的方法,甚至同一類藝術中不同的子類也會有特有的技巧。俗話說得好,“術業有專攻”。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可能很有經驗,但是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擅長了;就像有的人唱京劇唱得非常好,如果唱黃梅戲不見得就一定也很受歡迎;有的人唱秦腔很多人喜歡聽,若是唱花鼓戲不一定也很棒……同屬於戲曲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播音、主持、評書、朗誦、講故事、播小說、有聲讀物播講……這是不同的語言藝術類型。並不是說學過播音主持、普通話標準,就一定能朗誦出大家喜歡聽的作品,更不一定能在朗誦藝術方面教好學生。

朗誦並不是僅靠標準的普通話、好聽的嗓音就可以的,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朗誦的作品、能真正“分析清楚、改編好、設計到位、揣摩透”作品、可以合適地運用朗誦方法、用心詮釋作品的內涵才可能朗誦出好聽的作品。

表演相關的專業(話劇表演、影視表演、影視配音、動漫配音……)學的更多的是表演藝術方面的知識,而朗誦屬於語言藝術,表演和朗誦屬於不同的藝術類別,雖然有一些可以借鑑之處,但還是有很多特有的方法。

毫不誇張地說,目前的所謂的“教朗誦的老師”(不論是線上的還是線下的)並沒有多少真正懂朗誦的,更多的“老師”教的是播音主持、普通話、表演……方面的東西。

大家仔細想一下這些“老師”教的內容就清楚了:教的是聲母、韻母、調值、前鼻音、後鼻音、平翹舌、提打挺松、五腔共鳴、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合呼吸、打開口腔、咬字、發音器官、繞口令、口部操……這些普通話方面的東西,還是發聲、臺詞、形體、即興表演、自我介紹、控制情感、塑造人物角色、步態、舞臺語言技巧……這些表演方面的內容。

“玩”朗誦很多年的“老師”教的所謂的感性的“經驗”、憑感覺的東西,我就不便評價了。

經常聽學朗誦的人說,他們“教朗誦的老師”都是拿一些所謂的“名篇”、“美文”或者普通話60篇讓學生讀,然後說:你的發音不準、你的重音不對、你的歸音不到位、你不能那樣讀、你的毛病又犯了、你應該像我這樣、你要一遍一遍地聽……更多的是說學生普通話方面的問題、或者讓學生模仿他(她)讀,但並不告訴學生“為什麼這麼做?怎麼做更好”;學生也只能是模仿著讀,並不清楚“該用哪些朗誦方法?這些朗誦方法的本質是什麼?怎麼做到?如何做更好?運用這些朗誦方法時需要注意什麼?”

我曾經聽過一位有20多年教朗誦的經驗的“專家”給學生上課,講的是一首古詩,可是講了幾個小時,學生還是不會朗誦,就連用了哪種朗誦方法也不清楚,更不用說換了別的作品明白該怎麼朗誦了,只是按照這位“專家”的模式在讀而已。因為這位“專家”就是像上面說的那樣教學生。

先不說這些“老師”是不是真正懂朗誦藝術,教學也是有方法的,並不是誰都可以教好學生的。

老師主要分為三類:

(1)98%左右的“老師”並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快速打好基礎,也沒有獨創的實用方法,連“根據不同的學生不一樣的情況因材施教”也做不到,更不用說給予學生合適的啟發和引導了。這些“老師”只是拿著所謂的課件、教案讀或者背,只能稱之為教師(以教書為謀生方式的人,類似於畫匠)。

(2)1.99%左右的“老師”可能在一個方面給學生指導、在幾個點上給學生建議,不過也不能快速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也不能告訴學生獨創的方法,使學生一聽就明白、一用就會;還不能啟發學生通過思考、感悟將老師講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更不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這些“老師”可以稱之為老師。

(3)不到0.01%的“老師”不僅自己有系統的理論體系、有獨創的實用方法、講得通俗易懂,並且可以快速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建立良好的思維方式,也可以真正做到有針對性指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告訴有差別的建議而且行之有效、學生可以快速改善,還可以啟發引導學生做得更好、發現更多的規律、總結出更好的經驗;這樣的老師才可以稱為導師(真正的導師萬里挑一都挑不出來。這裡的導師並不是指大學裡的“導師”,也不是現在那些所謂的“人生導師”、“職業導師”……)。

正如《師說》中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目前,絕大多數所謂的教“朗誦”的老師是在誤導學生。

(1)教的不是真正的朗誦藝術知識。因為這些“老師”在那個位置上,雖然不是真正懂朗誦藝術,但是也得教給學生點兒東西,怎麼辦呢?只好用自己會的一些東西當“朗誦藝術知識”了。或者是播音主持、普通話方面的知識(很容易使學生進入“播音式”的朗誦、“成人範兒”的朗誦誤區),或者是表演方面的內容(很容易使學生進入“表演式”的朗誦、“動作誇張式”的朗誦、“隨意加東西式”的朗誦誤區),也可能是自己多年“玩”朗誦的過程中想到的一點兒感性的東西(很容易使學生進入“拉調調式”的朗誦、“吼喊式”的朗誦誤區)。

(2)把不同聲音特點的、風格有別的、對作品有不一樣理解的學生教成了一個模式。

2013年,在一次全國朗誦大賽當評委時,聽到其中有幾十個選手一張口就是差不多的模式,聽了一句話就感覺像是同一位“老師”的學生。評選完之後,工作人員調出這些選手的報名資料一看,還真都是五**老師教的。

2016年,應某電視臺之邀去講座時,有翁**和盧**兩位學生的家長想請我給她們的孩子進行指導。我先請這兩位學生朗誦一下。他倆一張口就感覺到有非常重的模式,而且兩個人的模式差不多。我就問他們是不是和同一位老師學的“朗誦”,他們說是同一個老師教的。我告訴他們的家長:“他倆換別的作品進行朗誦,還會有差不多的模式”。請兩位學生換了作品再朗誦,他倆還是有同樣的模式。

每個人有自己對作品的感受,每個人有自己的聲音特點,每個人有自己對朗誦方法運用的理解……所以,不同的人朗誦同一篇作品應該有自己的風格、有不同的呈現方式,而不應該“模式化”。

(3)把學生的“朗誦”變成了一場“秀”

因為“老師”不是真正懂朗誦,所以在指導學生“朗誦”時,不是把重點放在:使學生知道怎樣選擇適合自己朗誦的作品、如何“分析、改編、設計、揣摩”作品、怎樣合適地運用朗誦方法、如何用心詮釋作品的內涵等方面,而是放在了一些形式的東西(服裝、化妝、動作、配樂……)上,以致於把學生的“朗誦”變成了表演秀、服裝秀、動作秀、配樂秀、嗓門秀……

學生做的動作很多並不符合作品,也不符合生活;至於為什麼做這些動作,學生也不明白,只是機械地做著“老師”讓做的動作而已,怎麼可能朗誦出大家喜歡聽的好作品?

至於為什麼用這個配樂?怎樣把握好與配樂的配合節奏?學生也不清楚,只是說“老師讓用的、老師說這樣做”。其實,“老師”也沒有想清楚:朗誦一定要用配樂嗎?想朗誦出好聽的作品是對作品的用心揣摩和朗誦方法的合適運用重要、還是配樂重要?這個配樂適合這個作品嗎?如何把握朗誦時人聲和配樂的配合節奏(細到秒級以下)……“老師”只是看很多朗誦大賽中選手都用配樂、他(她)自己覺得加上配樂好聽、聽很多人朗誦這個作品都用這個配樂、看到別人朗誦這個作品時用這個配樂還獲獎了……這些“老師”容易使學生進入“過於追求配樂式”的朗誦的誤區。

以致於我們聽到很多人都用同一個配樂、甚至很多作品都用同一個配樂的“為加配樂而加配樂”的情況。

(4)“老師”希望學生不斷地交學費

教育應該是以“育人”為目標,把培養人才放在第一位。真正做教育的導師教給學生的是好的思想、正確的思路、實用的方法、語言藝術規律,能使學生將導師講的方法變為自己的能力,能使學生學得既快、又好、還輕鬆,能讓學生喜歡學、主動學、積極學、學得好。

可是現在很多“老師”成了逐利的商人,他(她)們希望學生今年在這兒學、明年還報名、後年還交費……學生一直交學費,這些“老師”才高興呢。

我考察過上千家培訓機構,有一次,一位教朗誦10多年的“老師”非常自豪地說:“老師:這個學生跟我學了6、7年了,趕都趕不走!”。

其實,這位“老師”並不是幫學生,而是在害學生;學生損失的並不是表面上的多年學費,更多的是時間和精力(這是無價的)。

真正好的導師是可以1次課就能使學生有很大改變、1節課就能讓學生至少學會1種方法的,完全可以在1、2個月內教會學生系統的朗誦知識,根本就不用學習幾個月、幾年……

可能有的“老師”會說“朗誦是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提高的。”這話只能說對了一部分但不完全對。為什麼這麼說呢?

就像我們學數學,一位好的老師可以在幾分鐘內教會學生這一類題的解題思路、實用的方法,甚至可以告訴學生其中的規律是什麼,還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即使有的學生再做同類的其他題時可能還不熟練,但是至少會做、也能做對,只是時間有點兒長而已。學生在課下自己“用心思、用心練、用心悟”就好了,並不用再和老師學習這類題的解題方法了。

再比如學武術,如果能遇到真正的武術大師、一代宗師,可能用幾個小時的時間,武術大師傳授給弟子練功心法、武功秘笈,弟子很快就可以學會了,只要自己用心堅持練習就可以了。即使之後再也沒有見過給他秘笈的武術大師,他的武功也會進步非常快。

朗誦藝術的學習也是如此,好的朗誦導師完全可以在幾分鐘內教會學生一種朗誦方法,學生只要“用心思、用心練、用心悟”很快就可以提高朗誦水平,拿到任何作品都知道該怎麼用這種朗誦方法、為什麼這麼用、如何用更好……儘管可能用的時候不太熟練,但也知道該怎麼做。之後,多練習就好了,並不用再和老師學習這種方法。

所以,系統的朗誦方法也只需要1、2個月就可以學會了,並不需要長時間學習,更不用不斷地給“老師”交學費。

培訓是功利趨向的,做培訓的“老師”想長期賺錢,這種想法能理解但不是好方法。

庸師比庸醫更可怕,不僅會耽誤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難以用金錢來衡量),而且一旦學生“被誤導、養成不好的習慣、形成不好的模式”想改很難。特別是在藝術學習方面,庸師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語言藝術交流


朗誦常見的誤區有以下幾種:

1、“表演式”的朗誦;如:有的人在朗誦《將進酒》時,不是李白,卻穿著古代的服裝,在臺上表演。朗誦不是演話劇、也不是演電影,不需要表演;而是看是否能朗誦出“大家一聽就喜歡聽、越聽越想聽、期待聽後面的內容”的有吸引力的感覺。

2、“播音式”的朗誦;很多人在朗誦時太想秀自己的聲音,過於追求字正腔圓、聲音大氣宏亮;朗誦不是播新聞,並不一定說必須普通話標準才能朗誦;朗誦最主要的還是看“是否能選擇適合自己朗誦的作品、能不能真正逐字逐句地揣摩透作品、是不是可以用心詮釋作品的內涵”。

3、“拉調調式”的朗誦;有不少人“朗誦”作品時一張嘴就開始拉調調,就好像不拉調就不是朗誦似的;其實,朗誦並不需要拉調調,而是要在分析清楚作品的前提下、合適地運用朗誦的方法“講”出大家喜歡聽的語言藝術作品。

4、“動作誇張式”的朗誦;很多人朗誦作品時為了做動作而做動作,讓觀眾看到的動作太假(大多是老師讓這麼做的或模仿別人做的,至於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動作,可能連自己都不明白),並不符合朗誦內容表情達意的需要,也不符合生活;這樣的動作不僅不會給“朗誦作品”加分,反而會減分。

5、“吼喊式”的朗誦;很多人以為朗誦要大聲喊、大聲吼,他們覺得這樣做讓觀眾覺得他們多有激情,認為評委就喜歡這樣的吼、喊;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真正的朗誦並不是靠“吼、喊”,而是根據每一句話表情達意的需要,合適地運用朗誦的方法“講”出有魅力的朗誦作品;“喊、吼”並不一定能“朗誦”出大家喜歡聽的作品,而且對嗓子是非常不利的。

6、“隨意加東西式”的朗誦;不少人在“朗誦”時,加了文字內容中本來沒有的東西,如:加語氣詞“”啊、呢、吧……”;還有人在朗誦作品時加了哭、笑……

真正的朗誦是要忠於作品的,不能隨意加東西。儘管朗誦作品前需要“改編”,但是這裡所說的“改編”不是指改動文字內容(原來的文字確實有錯誤的除外),而是指“不修改文字,運用合適的朗誦方法將文字內容改編成了適合朗誦、適合聽的語言藝術作品”。

7、“過於追求配樂式”的朗誦;朗誦作品並不一定用配樂;先不說配樂的版權問題,也不說配樂是否好找到,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朗誦主要聽的是對作品的理解、聲音的魅力、朗誦方法的運用是否合適……而不是配樂;合適的配樂可以烘托氣氛、輔助表達感情,也可以帶動朗誦者的情感;不過,如果不能找到合適的配樂、不能把握好聲音進入淡出的合適的時間點、或者人聲和配樂聲音大小不和諧,會適得其反,還不如不加配樂。

除了以上所說的7個誤區,朗誦作品時更為常見的問題是選擇的作品並不適合自己朗誦。很多人在選擇朗誦作品時不是先考慮是不是適合自己朗誦,而是看“是不是名篇、有沒有名人朗誦過、在大賽中是否獲過獎、評委喜歡聽什麼……”

這個問題最為突出的是少兒朗誦,很多孩子選擇的作品並不符合自己的認知,也不理解,只是在拼記憶力、做老師或家長讓做的動作。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將進酒》、《滿江紅》、《致橡樹》、《再別康橋》、《雨巷》……

這是朗誦的一大忌,如果選擇的作品並不適合自己朗誦,只是一味地比服裝、拼聲音、秀動作、炫配樂……不可能打動聽眾,也不可能朗誦出大家喜歡聽的語言藝術作品。


新知者


朗誦就是讀文章、詩詞,好象挺簡單的,其實不然,要想朗誦的聲情並茂,還真的是很難。在這方面自己沒有什麼經驗,只談點看法僅供參考,如有不對請斧正。

1,先從短句上練習。找些短詩進行朗誦練習,找出朗誦的自我感覺。

2,背誦幾篇短的抒情散文,進行情感抒發的練習。

3,用長的語句或一段抒情文章,進行語速、語調、停頓、慢讀等方面的練習。


長江源遠流長


朗誦這個東西是要靠時間積累的,不可能一上來就朗誦的很好,我有個朋友學播音主持的每天早上6點起來練聲,開始只是對著稿子大聲朗讀,然後學習模仿大佬的語音語調,才慢慢好的。

所以,繼續加油吧


00後小源


這是個人行為,讀朗誦詩句,首先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說話標準,乾淨利索,每當你朗誦詩句,你要讀懂詩句的含義,不僅僅是這些,你還要全身投入詩句中,感覺是親臨其境,能是整個人和詩句融在一起,這樣就朗誦出好得作品,當然還得是好得作品,這是我的推斷的結果,謝謝


石雕齊哥


學得時間長,並不能作為學習的一個指標。就比如說,某打字軟件宣稱說,四十八小時成為打字高手。四十八小時怎麼算?是從現在開始,到後天這個時候,就四十八小時麼?肯定不是。四十八小時是指的有效學習。

學了很長時間,但是有效學習的時間又是多少呢?如果有效學習時間很長的話,還沒進步。就要考慮方法是否得當?


等風等月


想要朗誦好一個作品,有兩點要注意的:

一是朗誦基本功,發音吐字、氣息、停連等,基本功是想要朗誦優秀作品的第一步,想清楚的表達作品內容,這些也是基礎。

二是情感連接。朗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情感的帶入也是表達的重點,否則作品會沒有靈魂。我們看《朗讀者》中,很多人也並非專業播音員,但他們的作品也非常能打動人,就是因為他們能夠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從而賦予了作品靈魂。我們並不提倡年齡小的孩子去朗誦非常宏大的作品,這正是這個原因。


亞亞老師小課堂


您要好好體會您要誦讀內容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閉上眼睛想象此情此景,把握好重音,搞好陰陽頓挫,多加練習,要有自信,加油!我相信你一定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