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定位的科大訊飛如何迎戰BAT?

手握核心技術,在B端和C端雙輪驅動下,科大訊飛的定位越來越清晰。BAT的出現將科大訊飛推向了命運的十字路口,在危險與機遇之間,科大訊飛已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找準定位的科大訊飛如何迎戰BAT?

語音作為人機交互的重要環節,已經逐步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2015年,鑑於智能語音技術的重要性,BAT強勢進入這一領域。曾經的合作伙伴變成了競爭對手,這個消息直接威脅到了科大訊飛的行業龍頭地位。

那段時間,關於“科大訊飛能否活下去”的言論不絕於耳。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曾感嘆道:“科大訊飛構建的技術壁壘依然存在,在某些能力上,BAT暫時還無法企及,但留給訊飛的窗口期只有三到五年。”

在這幾年時間內,科大訊飛做了諸多調整,如拓展業務線、尋找核心場景等。在不斷探索中,定位愈加明晰的科大訊飛正在一步步化解BAT帶來的難題。

巨頭環伺,守住技術壁壘

深度學習的快速發展,推動著智能語音向垂直行業拓展。與此同時,智能語音被視作萬物互聯的重要入口,BAT為了守住自己的壁壘,積極拓展該領域業務。

最先下手的是百度,2012年,百度成立了深度研究院,並將該技術應用在搜索業務中;阿里於2017年推出了“NASA計劃”併成立了新技術研發體系——達摩院;最晚入局的騰訊動作十分迅速,公司內部有超過四個部門進行AI研發,此外,騰訊也投資了多家相關領域公司。

原本的朋友變成了對手,科大訊飛的處境變得不好過。即便BAT的業務並不是科大訊飛的主營業務,但其業績也受到了一定影響。

找準定位的科大訊飛如何迎戰BAT?

從上表可以看出,2015年以前,科大訊飛的淨利潤和營業收入的增速較快;自2015年BAT大舉進軍智能語音領域以後,雖然科大訊飛的營業收入保持增長,但淨利潤增速放緩,其中,2017年甚至出現負增長。

在資本雄厚的BAT發起進攻的時候,科大訊飛最先想到的是建立技術壁壘。科大訊飛在智能語音領域有著十餘年的技術積累,並在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摘取了十二項國際第一。

即便BAT紛紛推出了自身的語音技術,但在噪音環境下,它們的識別率並不能令人滿意,而科大訊飛的語音技術可以做到在實際日常應用環境中,依舊保持較高的識別率。

因此,科大訊飛在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核心技術領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19年,科大訊飛非公開股票募資28.65億元,投入新一代感知及認知智能研發。尤其在認知智能領域,科大訊飛研發了全新的基於深度學習的知識圖譜自動構建技術。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讓機器具有感知、認知、決策和執行的能力,而現階段的人工智能僅僅停留在“能聽會說、能看會認”的層面上。

科大訊飛進攻認知智能領域,短期內可以有效支持教育紙筆閱卷、醫療認知診斷、公安意圖識別、法院輔助量刑等場景。長期來看,如果科大訊飛在認知智能領域有了大的突破,它在技術領域便可建立穩固的護城河。

發掘強項,深入細分市場

目前,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技術依舊處於領先地位。不過,BAT可以通過聘請專家和研發人員,甚至購買具有成熟技術的創業公司,以此來彌補自身在技術上的不足。

面對財大氣粗的BAT,技術型公司的定位無法讓科大訊飛快速成長。因此,科大訊飛迅速調整戰略,將技術優勢轉化成行業市場優勢和用戶優勢。

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科大訊飛沒有了試錯的機會,每一步選擇都需要慎重。

如何選擇合適的落地場景,數據資源最為重要。由於在智能語音領域,馬太效應十分明顯,數據越豐富,識別能力越強。

從現有資源來看,百度的大數據優勢在於搜索領域,阿里的大數據優勢在電商和金融領域,騰訊的大數據優勢在社交領域,均以C端為主。而科大訊飛的大數據優勢主要集中在語料、教育、多語種、司法等領域。

科大訊飛充分發揮自身的數據優勢,在細分行業做深做透,便可以建立起BAT難題攻克的行業堡壘。

目前,科大訊飛在教育、政法、醫療等重點賽道上投入大量精力,其中教育領域已經出現產業化落地的跡象。

2018年,科大訊飛相繼中標了蚌埠市智慧學校建設項目和青島西海岸區新區“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教育創新應用示範區項目。近期,受疫情影響,在線教育迎來了全面普及階段,科大訊飛有望進一步滲透該領域。除此以外,科大訊飛在政法領域已經覆蓋31個省份,在高院、省檢等高級別機構中覆蓋率超過90%。

值得關注,科大訊飛在教育產品和服務、政府業務這兩大業務板塊具有先發優勢,因此,科大訊飛在教育和政法業務的毛利率較高。如今,人工智能正處於窗口期,科大訊飛“平臺+賽道”戰略已經初見成效。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行業壁壘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科大訊飛在細分領域持續打磨、成為行業佼佼者,BAT便難以撼動其地位。

別出心裁,主打場景化

在科大訊飛與BAT混戰的幾年裡,外界持續關注科大訊飛的動態,諸如“業績撐不起市值、技術壁壘逐漸消散”等質疑聲從未離開過這家明星公司。為了預判科大訊飛的結局,有些業內人士將其與語音識別巨頭Nuance作比較。

的確,這兩家公司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悶聲搞研發的公司,對創始人併購擴張都有著謎之熱愛。最重要的是,這兩家公司都面臨著科技巨頭的圍追堵截。不同是,Nuance的霸主地位已經岌岌可危,而科大訊飛仍在頑強抵抗,且頗有成績。

近日,科大訊飛發佈了2019年度業績快報,快報表示,該公司2019年實現營業總收入突破100億元,是四年前(2015 年)營業收入規模的4倍,營業利潤為9.5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1.83%;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7.8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5.46%。

無論是業績還是淨利潤,科大訊飛都創造了歷史最佳水平。2019年,科大訊飛取得的優異成績給資本市場一劑強心劑,也給質疑者一記耳光。

在相似的市場環境中,面對著相似的競爭形勢,為什麼兩家相似的公司有著不一樣的結果?

道理很簡單,通用性領域需要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大的數據入口,而巨頭的優勢便是流量生態和資源整合;而在場景化市場,巨頭資源和精力有限,入局可能性不大。

更重要的是,在場景化市場,行業龍頭開展C端產品業務,優勢明顯。因此,近幾年,科大訊飛相繼推出了多款“場景化屬性高”+“語音技術”產品。

根據科大訊飛2019年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To C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5.76億,同比增長45.45%,其中,To C業務在整體營收中佔比達37.28%,毛利佔比達39.79%。目前,科大訊飛圍繞著辦公、翻譯、教育、家庭、車載系統和玩具等場景,深入瞭解客戶剛需,不斷在產品層面實現突破。

手握核心技術,在B端和C端雙輪驅動下,科大訊飛的定位越來越清晰。BAT的出現將科大訊飛推向了命運的十字路口,在危險與機遇之間,科大訊飛已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