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貼是不是失去自我?

吃著玩


答: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是不是失去自我?你提的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首先說一下你的提問,這樣的一個提問的話有點太籠統,我先按我的理解來給你做一些講解,因為我也不知道你是臨摹名家,指的是哪裡的名家?是指以前的古代的,還是現代的?

首先我們來談一談臨摹要臨摹什麼?這個問題我們要臨摹什麼?臨摹是取法我們要取什麼法,就從他最好的源頭開始,這樣我們學習到的是他的方法,追宗思源最早的或者是最好的一些古人的法帖,每一個書體都有他的法度,我們怎麼樣去先把他的法度繼承下來?這個步驟很關鍵。當我們繼承了某個字帖的特性,那麼也就是說,我們掌握了這一個字貼的方法。這是屬於一個集成階段。

學習書法要先繼承,再借鑑,再創新就是要繼承學習綜合利用,相互借鑑,取法合理,有傳承在綜合性的特點,能把幾個帖融合在一起,這才是我們合法合度的創新表現自我。不能憑空想象表現自我,這是很多人都在不遵循法度,不遵循碑帖而異想天開的想法。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傳承,有出處的表現,自這就是很多人在講的,書法是帶著鐐銬的舞蹈。





書法鏡子老宋


臨摹名家字帖的目的是與字帖對話,一種心靈感應,發現自我,瞭解自我。不會失去自我。

古代的名碑名帖,是培養創作書法藝術的搖籃。也是一座寶藏,通過臨摹,會逐步學到表現自己情感所對應的線條語言,通過臨摹會了解當時古人的思想,使創作的作品內涵高雅豐厚。

唐代宗李世明學習書法,以王羲之為宗,視他的法帖為珍寶,潛心臨摹,後來又師虞世南,不僅沒有失去自我,而且還創作出《溫泉銘》這樣遒媚勁健,自然精妙的個人風格。

張懷瓘讚道:"翰墨之妙,資以神助,開草、隸之規模,變張王之今古,盡善盡美,無得而稱。″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溫泉銘》為唐太宗李世明書。)


神韻軒書法


首先,書法愛好者臨摹法帖是必須的。

其次,不臨帖的書法愛好者,不是真正的書法愛好者,他愛的是信筆為體的胡寫,而不是書法。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是有法度的漢字書寫。這裡,法度,就在你必須臨的法帖中。不臨帖,你如何習古?如何繼承?如何掌握書法的精髓?那些筆法、字法、墨法、結體、章法,單憑眼睛是看不會的,單憑自己胡寫,更是永遠別指望入得書法的門。

有些人會被身邊的人誇,說字寫得真好,書法好棒如何如何。其實如果你沒有臨過碑帖,只是“字寫得好”,那還真不是書法。這個問題,喜歡書法、虔心向學的,能說得清,更多的人你根本沒法給他說清楚。因為他們就覺得書法就是寫字,寫字就是書法。其實真不是,確實不是。嘿嘿,書法,是用毛筆有法度地書寫中國漢字;而寫字,未必夠得上是書法,因為未必合乎法度,更不用說什麼筆法字法墨法章法。

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名留書法史的書法大家,沒有一個是不臨帖的。有人會抬杆,說那第一個寫出書法的臨誰的貼?這個確實就呵呵了,無知者無畏。就好比漢字並不是倉頡造出來的,而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倉頡那裡給規整了,也好比《詩經》的“作者”其實是編者,是整理者。當然這樣的人本身就是了不起的。

無繼承無以發展,更毋論創新。任何一門藝術都是如此。所以說,愛好書法,想學書,必須臨帖。不是臨現在哪一個書協主席、某某大屍、某某一袋鬆獅(一代宗師)的字,是習古,臨鍾張羲獻顏歐柳趙蘇米蔡黃文董周……





清風輕風清揚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任何技能或藝術的學習均從模仿起步,特別是模仿優秀的作品。所以,你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書法史上任何一位名家均從臨摹學習中出來,從未出現一位沒經過臨摹訓練的書法家。也就是說書法要經過臨摹階段才有成為書法家的希望,否則就一定不可能。

著名的書畫大師吳昌碩在詩、書、畫、印各領域成就非凡,石鼓文書法更是站在了歷史的巔峰至今無人超越!他從三十歲開始臨習《石鼓文》,一直臨習到八十多歲,也就是說他僅《石鼓文》一帖就臨習了五十年。現代人一提到《石鼓文》必提吳昌碩,臨了五十年他不僅沒有失去自我,反而創造了自我!一個初學者
如果想學《石鼓文》,一開始就用《石鼓文》原拓本是根本無從下手的,原文雖然有斑駁陸離、樸拙奇趣的美,但是大部分看不清楚。



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從吳昌碩臨本入手。我們從上兩圖看得出他臨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成就非凡!

歷史上還有很多名家,如王羲之學衛夫人和鍾繇而成了“書聖”,顏真卿臨習二王但創立了與二王相反的書風,蘇東坡習顏卻引領了宋朝尚意的書風。這些臨古創新風的例子舉不勝舉!

注意的就是…臨摹初學專於一家,打好基礎之後則一家為主,百家為輔。不斷增強文學詩詞修養和學習書法理論。多欣賞古今名家法帖,多對比、分析、思考。

書法是非常神妙的傳統文化藝術,其中的過程更加奧妙!在臨習漫長的歷程中…收穫的不僅僅是把字寫美觀了,而且還會在那個過程中…收穫知識、思想上的昇華、藝術上的領悟,甚至練到一定程度還會如佛家修煉那般的頓悟!到了這個境界…不知不覺…筆墨之下流尚出來的…全是你自己的生活、經歷、才華、思想、情懷!


許悅愛書法


您好,關於您提的問題我想從自己的角度談談看法。首先我想請問:“失去自我”是什麼意思?我認為“失去”的前提是“擁有”,首先是要有自我,這個“自我”是什麼?是已有的書法成就,還是自成體系的風格?既然如此,那就“地凍三尺,非一日之功了”,怎麼還能失去?如果沒有這個“自我”,又怎麼談失去?假設您說的“自我”僅僅指自己原有的寫字習慣,抱歉,這一點在練習書法時還必須拋開。

臨帖是每個書法愛好者永久的功課。

我不能算是一個稱職的書法愛好者,因為既沒有痴迷於書法的瘋狂,也無曾多年不間斷練習的堅持,我只是個喜歡寫字,喜歡欣賞別人的字,偶爾臨帖的初學者。但是我堅定地認為:臨帖是每個書法愛好者永久的功課,是書法學習的唯一門徑。理由如下:

1.仔細臨碑帖。

歷代流傳至今的碑帖都是經過幾千年的大浪淘沙的瑰寶,都是成一家言,有獨特風格的作品。不論從點線特質、間架結構,還是轉折換鋒,接搭引帶都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如世人首肯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中,歐體的嚴謹規範、顏體的端莊雄偉、柳體的堅挺瘦削、趙體的研美中和。好的碑帖就是一位好的啟蒙老師,所謂“名師出高徒”也!

2.規矩臨形態。

著名的書法家都是臨摹碑帖的高手,歷代臨摹《蘭亭序》成就為書法家的人不計其數,如開皇蘭亭、定武蘭亭、神龍蘭亭及米芾、文徵明、王鐸、八大山人、沈尹默、沙孟海、沈鵬等著名書法家。所以臨帖必須要盯住一家碑帖練習,咬定青山不放鬆,不能朝秦暮楚,朝三暮四。臨帖時,還要儘量去掉自我理解的因素在手上出現,做熔“入”原帖。同時要仔細分析相關因素,一個細節也不放過。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真正吃透並繼承該書法體系的核心關鍵與氣勢特點。在此基礎上,再更換其它碑帖臨寫,方能得心應手,博採眾長。

3.老實摹神態。

神態就是形神兼備,就是不僅筆畫寫的像,每個字的間架結構和通篇氣勢都要寫的像,也就是說,要努力做到與碑帖對比不但要形似還要神似。經過這樣的訓練以後,對原帖瞭如指掌了,然後可以將古人的筆法、形態、神韻進行有目的的臨寫,再融入自我,把帖為我所用,達到“出”帖為“我”的目的。

總之,臨帖是對傳統文化全面而深入的繼承,臨帖也是創作的準備。所以,如果您是書法愛好者,請先拋卻自我,從臨帖開始!以上觀點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師友批評指正🙏🙏🙏


冉冉升起wxs


回答了: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帖是不是失去自我?

答案:不是!縱觀被世人所認可的近代書法名家大師,如啟功,趙樸初等有哪個不是從臨帖開始?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基石,也是學習書法的敲門磚!

臨帖最基礎的“永字八法”,又或是歐楷《九成宮》等等,都是學習書法者的必修課!

所以,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帖,不僅不會失去自我,而且還能從中領悟到真正的“自我”!吸取古人的書法智慧,站在古人書法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遠!




藝術界大觀


臨摹名家字帖,不會失去自我。

1、任何事情都是要學習的,一個人從哇哇大哭落地開始,以後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學習與臨摹,正如說話一樣,跟自己的父母學,讀書學知識跟老師學,進入社會工作跟有經驗的前輩學習;

學書也一樣,需要有人帶,你不可能自己創造文字,也不可能自己創造書體,從篆書到草書、行書、楷書,那都是經歷幾千年的智慧結晶。

2、學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體現藝術的美感,而名家字帖經過了千百年的沉澱,他肯定是形成了書法的藝術美感,我們通過臨摹去體會其中的美,少走彎路,避免閉門造車。

3、書法藝術是一種傳承:名家的字帖,也不是完全從無到有創造的自我,這種自我是一種傳承,是一種整合,融會貫通而成。像歐陽詢的歐楷,在之前的一些墓碑上就已經有近似的風格,只是歐陽詢在傳承中再加入自我,形成了歐楷風格。

任何知識的獲得,都是需要傳承,不斷的在前人的基礎上添磚加瓦,才有這麼光輝燦爛的文明。

4、臨貼根本不用擔心失去自我,你始終是你,是獨一無二的,你字帖臨得再像,一旦脫離字帖,寫下的第一筆就具有了自我,我們練習書法,肯定不是為了天天臨摹,我們最終的理想是創作,創作就形成了自我。


設計師清華


假如你只是作為業餘愛好,臨貼一定很行,但若要成為書法家,靠書法創造財富,建議找個名師唄!深圳有一個80後的書法家郭晶,可以關注一下!




美 無處不在


書法實在是我們進入中國文化史的一個簡要讀本。如果說它簡要的話,並不是說它淺,它很深,它很高。但是圖像一看就知道那個人的人格結構。如果有機會練練書法,讀書法,追一追書法,崇拜崇拜一些書法,我們的渾身所謂的書卷氣就會增加,我們的生命價值就會出現新的等級。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很多人常常都迷失其中,那麼,面對這種困惑,應該如何解決呢?

  問:這種迷失自我現象,應該是每個書法學習者都經歷過吧?

  答:應該都經歷過,有的明顯,有的不那麼明顯,持續時間也長短不一罷了。有的人,迷失了一段時間後,通過自我反省,而逐漸找回了自我。而有的人,則一輩子就這麼迷失下去。

  問:但有的人,沒怎麼過臨過帖,也說不要迷失自我,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答:這種現象,基本上就屬於空談。你沒臨過什麼帖,沒感受到古人逼人的法度和氣韻,又何來迷失自我?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剛剛學習游泳的人,還在淺水區撲騰的人,就大談特談如何在深水激浪中保持自我而不被淹死,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問:對於已經臨帖多年的人而言,如何保持古人與自己個性之間的平衡?

  答:不過分崇拜古人,再找回你剛剛學習書法時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衝勁,這就是比較合適的一種心態了。這並不是說你就不要臨帖了,帖照樣還是要臨下去的,但要學會取捨、分析、思考,做到不人云亦云。





沐子櫻心澤


書法件需要有共性也需要有個性,切不可人云亦云,千書一面,每個書者的境遇,性格,才情,修養不一,映射在筆下的作品,也當各具面貌,書法精髓在於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然書法又是一個傳承與開拓並存的藝術形態,這兩者如何協調,如何促進,拙見如下:

一:書法臨帖在臨什麼?


書法的學習,從描紅摹寫開始,以某家某碑某帖為範,心追手摹,畢生效仿,毫髮不爽,連作品的用墨枯潤,牽絲盤旋,漬墨飛白,圈點塗刪,等全盤承接,從而形成強烈的肌肉記憶,下筆必成所學碑帖之態。用功越深其形態就越接近某帖,從而無限用功無限接近。此法受古今諸多書者所推崇。在當下亦成主流,愈演愈烈。觀書展亦有穿越之感........

愚以為如此臨習書法非習書之道也,幾點心得如下:

1:選師:,對古賢人的充分了解,在你心中給其畫像,包含:身高體態,性情習慣,德行學養,書法論著,履歷典故等,在你心中豐滿其藝術形象,從而對其有一種為師的崇敬。

2:選帖:根據你個人的性情喜惡,選擇你喜歡的法帖,深入瞭解法帖背後的故事,讀懂法帖的文章內容,以及法帖寫成的背景。(古人法帖多為文章載體,其文意會主導書寫的情緒,風格,節奏等,碑不在此列),

3:讀帖:結合以上兩點讀懂法帖的精神內涵;讀懂法帖的章法,總結出其節奏,避讓,空間的分割,找到法帖的開始—高潮—結尾的變化,以及章法之眼等;研習法帖的運筆的內在軌跡,思考在這種內在軌跡下,如何產生的該帖的筆法,(每個法帖的內在運筆軌跡幾乎一致,這點很重要),總結該法帖的普遍結字特點,找到字眼等。總結出以上資料,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簡單的理解,就像數學的公式,這個公式是自己去總結歸納的)

4:臨寫:根據以上總結針對性的練習。可適當強化系統中的特點。

5:出帖:當臨寫達到一定的水準時,將自己的書法見解,和以上系統進行有機的結合,不斷的實踐錘鍊,而形成一套全新的書法系統,全新的屬於你自己的書法面貌由此誕生。

二:書法件如何創作?


當下書法的創作與古人已經有截然的區別,古人傑出的書法件的誕生都是“無意為佳乃佳”,陸游詩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書法亦然;用”創作“的方式呈現書法件,是當下“書法作品”誕生的主要途徑;我們如何創作出一件書法作品呢?

1:文辭內容:確定好文辭內容,充分明白其內涵,及出處背景等。

2:書體,墨法的選擇( 根據文辭的內容,分析出其內在的精神美學,是雄壯、溫婉、禪機、勵志等,選中相應的書體和墨法,書體和墨法本身具有其獨特的語言)

3:字法的準確性,篆、隸、草、楷、行。中都有獨特的字法形式,特別是篆、草,需要反覆考證其正確字法。

4:立意:創作者對作品的表達。(作者的藝術思想,和精神內涵,)

5:章法的確定,思考尺幅大小,文字在載體上的分佈。

宗上對臨帖和創作的草草闡釋,拋磚引玉,同修書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