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說起,近代歐洲格局的變遷

十八世紀的歐洲,各國實力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盛極一時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帝國衰落,荷蘭也因三次英荷戰爭將頭把交椅讓給英國,英國因資產階級革命成功、法國因路易十四推行的重商主義政策而成為歐洲政治軍事、經濟兩大強國。

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說起,近代歐洲格局的變遷

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沒落的西班牙擁有豐厚的資產——眾多的殖民地,包括歐洲的尼德蘭、那不勒斯、意大利南部、米蘭和北部的其他省份和地中海地區的西西里、撒丁和巴利阿里群島,以及拉丁美洲各國、亞洲大部分領地。新興的帝國對西班牙這隻肥羊虎視眈眈,但苦於找不到機會。

王位繼承引發的世紀大戰

1700年,機會終於來了!無嗣的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去世。家大業大,誰來繼承王位,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當時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人選有三位,一位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查理大公,他是查理二世的妹妹的兒子;一位是巴伐利亞的約瑟夫·斐迪南,他是查理的妹妹的孫子,最後一位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力普,他是查理的姐姐的孫子。新興的帝國接著王位繼承問題插手西班牙內戰,扶持自己所希望的繼承人,以達到吃掉西班牙這一塊肥肉的目的。於是,轟動歐洲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說起,近代歐洲格局的變遷

西班牙和其他國家複雜的姻親關係圖

戰爭結成了兩大軍事陣營,一是以以奧地利和英國為首,有荷蘭、葡萄牙、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志小國和意大利小國參加的同盟。另一方是以封建君主專制的法國為首,有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幾個德意志國、薩伏依、巴馬參加的同盟國。

參戰國家的真實目的

這些國家參戰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比如荷蘭是為了本土安全,不使法國染指比利時,控制斯海爾德河;英國希望維護本土安全的同時,能夠維護新教,趕走法國支持的斯圖亞特家族,從而維護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奧地利希望西班牙的政權留在哈布斯堡家族裡,從而打垮巴伐利亞;法國希望能保住兩個王位,征服比利時,使法商進入西屬美洲;可憐的西班牙只想恪守遺囑,保衛領土;而其他的醬油黨,希望趁機撈取好處。簡而言之,這場戰爭的本質就是殖民帝國的利益之爭。

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說起,近代歐洲格局的變遷

戰爭波及了整個西歐,以陸戰為主,海戰只是一個配角。但英國和法國對抗的直布羅陀海戰不得不提。在這一次戰爭中,英國的指揮官喬治·魯克以他正確的判斷和勇敢負責的精神,使得英國佔據地中海咽喉要地,有效地牽制了法國,為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後援。相反,由於法國海上意識薄弱,選擇退居大陸,從此英國成為海上強國,通過殖民擴張,傳播現代文明,使整個世界都為之顫抖。

戰爭的結果——赤裸裸地瓜分西班牙

戰爭結束後,交戰雙方簽訂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條約——《烏得勒支合約》,條約的內容大致有幾點:

1、交戰諸國,莫不得西班牙之領土一部分,奧地利得西班牙之尼德蘭; 2、荷蘭得形勝之地數處,國防愈固; 3、西班牙之領土如米蘭及那不勒斯均入奧地利,奧地利之人佔有其地至1866年為止; 4、英國法國佔領西班牙在北美洲諾法斯科西亞,紐芬蘭及哈德孫灣一帶土地。

5、 英國佔有直布羅陀海峽。 簡而言之,就是瓜分西班牙領土。

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說起,近代歐洲格局的變遷

戰爭的影響——世界格局的變化

這場戰爭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對各國來說,英國不僅打擊了敵對勢力,獲得大量領土,還取得海上制海權,這是英國成為海上霸主的重要一步;奧地利得到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各個邦國獨立勢力減弱,勃蘭登堡邦國的腓特烈三世從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手中取得了普魯士王國的地位;他們是這場戰爭的獲利者。而西班牙、法國、荷蘭則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首先是西班牙,它的殖民地幾乎喪失,可也因禍得福,因為對西班牙而言,這場戰爭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全國內部空前團結 ,中央集權專制得到加強。對法國而言,雖然繼承了西班牙的王位,但是戰爭失去一部分領地,海上力量損失殆盡,人口銳減,財政瀕於崩潰;荷蘭的海軍也開始衰落了,國內經濟面臨負擔嚴重。

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說起,近代歐洲格局的變遷

這場戰爭也導致了世界戰術的變化:火槍及長矛方陣戰術被持燧發滑膛槍的步兵橫隊戰術取代。交戰雙方開始使用爆炸彈和霰彈,使得火炮攻擊的殺傷力更為巨大。與此同時,後勤補給的效率因為新科技的發明亦大為改善,使得持久戰變得更為可能。

對世界的影響更為深遠,戰後兩大合約的簽訂,確立了各國的勢力範圍,促成了歐洲近代史上一次重大國際關係格局的變革,醞釀了以後一系列更大規模的爭霸戰爭。歐洲體系建立,歐洲各國暫時和平,法國勢力恢復後,與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帝國,成為歐洲文明的傳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