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不只適用在藝術上,在教育上其實也非常適用

留白,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技法,深刻體現了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很多藝術大師,與其說是知道如何在紙上著墨,不如說是知道如何在紙上留白,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比如,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就是留白的典範。

“留白”不只適用在藝術上,在教育上其實也非常適用

大面積留白,不僅體現了浩瀚無垠的大海,而且讓人充滿無限遐想。“空”正是為了體現“獨”,很自然地把觀者的目光吸引到主體物上,這正是“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在建築界,有一位設計大師密斯,秉持著“少就是多”的思想理念,創造出了風格獨特的建築之美。

“留白”不只適用在藝術上,在教育上其實也非常適用

再拿充斥著我們生活的各種廣告頁面、公號文章來說,“留白”思想隨處可見。為了讓讀者有一個舒適的閱讀體驗,文章排版必須考慮段間距、行間距以及字間距,而且如果文章較長,還需要插入圖片(圖片對於文章來說就是留白)來給讀者暫停的空間。

你會發現,凡是留白的空間,如同住宅小區專門設置的公共活動廣場,總是充滿生命力。


事實上,對於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

父母不僅要知道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不做什麼,這就是對孩子的留白。

在家庭教育中,給孩子留白,就是給孩子呼吸的空間,就是給生命規律發揮作用的空間,就是給孩子自我創造的空間。

你看那些被父母的要求填滿整個生活的孩子,如同沒有留白空間的畫作,總是給人一種壓抑感,或者就像醜書大師的書法作品,每個字緊緊的堆積在一起,空間被塞得滿滿的,而沒有了呼吸的空間,也就喪失了生命力。

“留白”不只適用在藝術上,在教育上其實也非常適用

如果說,這些字是活的有機體,我想它一定會像孩子一樣為了爭取自由呼吸的空間而大力反抗。


由此可知,那些問題孩子的問題行為,大多都是為了爭取自由呼吸的空間而做的反抗,更是向父母發出的求助呼聲

正如盧梭在《愛彌兒》中開篇所言:“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人總是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他擾亂一切,毀壞一切東西的本來面目;他喜歡醜陋和奇形怪狀的東西;他不願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

“留白”不只適用在藝術上,在教育上其實也非常適用

把人像馬場的馬那樣訓練;把人像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任意裁剪。”一生研究6萬對兒母嬰關係的心理學家溫尼克特,提出了非常著名的一個口號——“做60分的媽媽”。做到合格的父母,就是足夠好的父母。最糟糕的父母,是那些做到100分的父母,這樣的父母無時無刻不在侵佔孩子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父母最容易養育出具有人格障礙的孩子。

所以,溫尼克特專門研究母親對孩子的恨,他列出了17中母親對嬰兒的恨。從這個角度來說,好的父母,就是能覺察出對孩子恨的父母,這並不是在挑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而是隻有父母覺察到對孩子的恨,才會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而這個距離就是在對孩子留白。

“留白”不只適用在藝術上,在教育上其實也非常適用


父母覺察到對孩子的恨,就是對孩子溫柔地一推,這一推便讓孩子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間。

孩子成長、成人、成熟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與父母拉大距離的過程,有人說“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指向分離”。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必須要能承受住失落感、被拋棄感,否則就會受潛意識驅使而過分侵佔孩子的空間,這正是很多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根源。

“留白”不只適用在藝術上,在教育上其實也非常適用

只有父母練成“意到筆不到”的教育藝術,才能獲得“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成果。在某種程度上說,你對孩子在哪裡留白,哪裡就有遐想的空間。你對孩子的生活起居留白,孩子就有可能形成獨立的品質;你對孩子的學習留白,孩子就有可能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你對孩子的選擇留白,孩子就有可能成長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