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張仲景為什麼對病症的原因沒有過多的分析,而著重說了症和方?

傷寒之我見


中醫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黃帝內經裡也有大量的運氣學論述,有六經體系的痕跡。

陰陽五行、五運六氣,根子上都涉及到五行相生相剋。張仲景在傷寒論的序言裡寫道: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腑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而在《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里,還有這樣一段話,

“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帝曰:願聞病機何如?

    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諸熱瞀瘈,皆屬於火。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諸厥固洩,皆屬於下。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諸痙項強,皆屬於溼。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諸燥狂越,皆屬於火。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也就是說,中醫看病,主要在掌握病機,實際上病機都是在陰陽五行裡。

這也就是張仲景的傷寒論,為什麼只談六經,然後就是症與方了。

病機不離六氣,外加疾病表現,已經可以下藥了!

實際上就是說,病機已經告訴了你發病的位置,病症表現進一步說明疾病的細節。對於大醫,這些信息已經足夠了。

張仲景是很好的掌握了中醫之根本的,所以他成為了中醫的醫聖。

現在只是,他明白的陰陽五行、中醫根基,後世很多人不明白,到了現代許多人甚至無法理解,才出現了中醫傳承上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