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應當為大清在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

無聊閒人293


當然是慈禧,她是清朝最高統治者, 對軍及政有最高決定權!

在軍隊方面的建設她應該防患未然,須整軍,備戰!

在政府方面,應該引領經濟發展,為軍隊做後盾,而不是有錢為自私建圓明圓或其它享受,何況國庫本已空虛!


狐羊樹


主要責任人是李鴻章。

李鴻章的一生,最讓人嗤之以鼻的就是對外極其妥協,作為能左右清廷決策的關鍵性人物,私心太重,一味避讓。新疆問題擔心得罪英俄,主張放棄新疆;第一次日本侵臺問題擔心惹是生非,主張“撫賞”日本息事寧人;中法戰爭,擔心熱鬧法國,追著法國求和談判;日本侵略琉球,李鴻章主張坐視不問,琉球覆滅;長崎事件,再次一忍再忍,縱容日本做大;數次的朝鮮政治問題上,無視郡縣化呼聲,主張國際化,導致日本勢力深入干涉,無法逆轉。

最後到了甲午戰爭了,日本就是要滅了清朝軍隊的主力——李鴻章嫡系淮軍和北洋,李鴻章還過於樂觀,不想招惹日本,寄希望於列強介入。結果錯失戰爭主動權,戰爭爆發了,積極動員準備,依然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結果任人唯親,打壓強硬派將領,赴朝陸軍居然安排淮軍嫡系的草包葉志超統領,一夜狂逃800裡,北洋海軍方面,要求丁汝昌不得遠航尋敵,結果被日艦隊突然攻擊,打個措手不及,被迫退守港口,就這樣了還不拼死一搏,依然寄希望於調停,要求海軍避戰保船,結果全軍覆滅。

有人說了,李鴻章就是給慈禧背鍋的,李鴻章一人敵一國呀,我都不知道說這些話的人,是否懂得歷史,慈禧一個女人懂個P的打仗,打敗仗了,軍隊總指揮不該負責嗎?慈禧挪用海軍軍費,是挪用海軍衙門的費用,又不是軍費,海軍衙門的建立目的本來就有一部是給內務府的,不添一艦,李鴻章爭取了嗎?幾十年中飽私囊,吃回扣,還意思說呀。一人敵一國也不屬實,當時清朝三大海軍,福建船政艦隊早就覆滅了,南洋艦隊的旗艦和主力艦都在北洋,好意思說一人敵一國,就是一人敵一國,李鴻章擁有全國最大的權力,最強的軍隊,最好的保障,打敗了難道有理了?人家左宗棠收復新疆,李鴻章不僅不支援,還背後捅刀子,弄死了胡雪巖,人家左宗棠不是一個人?中法戰爭三個戰區,哪個戰區李鴻章支援的?還把駐法外交大臣曾紀澤免了,還怪甲午他自己一人敵一國?


甲午戰爭的失敗,90%是李鴻章的責任都不多,清王朝雖然是末代王朝,但是對比當時的日本,在國力軍力上就是優勢不多,差距也沒有非常懸殊,李鴻章指揮的軍隊,士氣渙散,準備不足,倉促應戰,作戰混亂,結果幾乎是全軍覆滅,難道不應該對甲午負主要責任嗎?



曹老師xixi


甲午戰爭失敗的主要責任當然是清朝當時的統治者慈禧和戰爭決策者李鴻章等人承擔。同時,實際作戰的將領也脫不了關係。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古語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就是說戰爭對於一個國家是非常大的事情,是會死人的,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必須慎之又慎。 我們都知道,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軍隊數量,還有戰略戰術、武器裝備、戰鬥意志等等。尤其是近代海洋技術的高速發展,在歐洲和亞洲誕生了很多航海強國,日本在經過明治維新之後海軍實力迅速壯大並對腐朽的清王朝虎視眈眈。而此時的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仍然實行閉關鎖國的愚民政策。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隨著時局的發展,在飽受欺凌之下,清朝統治者也認識到了創建和加強海軍實力的重要性,開始支持一批洋務派購買軍艦,整頓軍備。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在清朝後期不得已接受了一些外國思想也開展了一些洋務運動,但是腐朽的封建思想沒有任何改變,落後的封建制度依然根深蒂固,保守勢力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和洋務派人士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慈禧太后表面上支持海軍建設,其實暗地裡仍然荒淫無度、貪圖享樂、鋪張浪費、甚至挪用海軍軍費修建戲樓,守舊派對於海軍建設時刻刁難,偷工減料、剋扣糧餉,以至於大戰之中炮彈居然無法打響。艦隊軍官紀律鬆懈、貪汙成風、中飽私囊、戰鬥意志消沉,有的在作戰過程中居然貪生怕死私自逃離,再加上戰爭決策者對戰爭形勢和爆發時間的估計錯誤,準備不足,導致開戰之後戰術運用失當,倉促迎敵之後應變不及,在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之下,最終導致了全軍覆沒的悲劇。

綜合來看,甲午戰爭的失敗是整個清朝政府在沒有充分的準備之下和裝備精良有備而來的敵人進行的一場從開始就註定要失敗的戰爭。

我是文史墨客,不到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代價更是慘重。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割讓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幾年的財政收入啊,簡直是把褲衩都賠掉了。

更重要的是,經過甲午戰爭一役,讓小日本看到了清廷的軟弱與無能,小日本的狼子野心呼之欲出,加劇了日本對中國侵略的步伐。

在整個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朝代都與日本交鋒不斷,唐朝的時候,因為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欺負新羅國,新羅向唐朝求助,唐高宗出兵打趴了百濟,百濟向日本求助。中國和日本的第一交鋒開始,結果唐朝完勝,小日本被打怕了,1000多年沒敢染指朝鮮半島。

明朝萬曆十八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又開始蠢蠢欲動進犯朝鮮,朝鮮國王嚮明朝求助,萬曆皇帝毅然決定出兵,派副總兵祖成訓率五千騎兵入朝,開啟了長達時年的抗倭之戰。雖然代價慘痛,但是也打退了小日本。

鴉片戰爭後,各國列強紛紛來割大清的“肉”,小日本也是蠢蠢欲動,但是鑑於被打了兩次,他們沒有輕舉妄動,但是也沒閒著,不斷製造小摩擦,不但沒有得罪大清,反而撈了不少好處,比如1874年藉口琉球漁民被殺一事,敲詐了清政府50萬兩白銀,順便還把琉球佔為己有,改為沖繩縣。

不僅是甲午中日戰爭,自從1840年後,清政府和列強打的每一仗都是以割地賠款告終,如果要追究責任,那麼這就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整個清政府統治的問題。

首先,是清朝最高權力中樞的責任

打敗仗,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首先就難辭其咎。總是以天朝上國自居,從來就沒有對日本重視過,認為日本是彈丸小國,不足為懼。在整個戰爭中一直是被動應戰,從來就沒有主動出擊,更沒有完整的戰略部署,甚至連一個軍隊的總司令人物都沒有。仗怎麼打,打還是不打,沒有人敢說話,全憑慈禧一句話。

有史學家認為大清朝是沒有人才的,有的只有奴才,這與清朝的起源是有關係的。清朝在入關前,基本處於半農奴制半封建社會,入關後把這種努力制度也帶到了中原。從雍正開始設軍機處,國家大權集中於皇帝一人,朝中大臣只有聽命,沒人敢言。尤其是八旗官員更是以當愛新覺羅的奴才而沾沾自喜。

縱觀整個清朝是從來不重視海防的,讓沿海漁民全部內遷30裡,設立禁區。自以為自己可以把大門關住,殊不知敵人是可以輕易的打碎你的大門的。

慈禧時代,李鴻章積極籌備海軍,但是籌備了多年也沒有打過一仗,從慈禧到朝中大臣都認為李鴻章是在浪費錢,視海軍為可有可無之物,從1888年起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起停止撥付海軍彈藥軍費。兵器還大肆挪用海軍軍費給慈禧修建頤和園。造成北洋水師十餘年沒有購買、更換設備、炮彈。結果開戰後,主力艦定遠艦打出第一炮後,竟然把自己的艦橋給震塌了,北洋水師主帥丁汝昌竟然在自己的船上給震傷了腿。

在甲午戰爭之前,英國Armstrong船廠找到李鴻章,想把剛剛建造好的世界最先進的四千噸級巡洋艦賣給李鴻章,但是李鴻章一攤兩手,聳聳肩,沒有錢。結果英國人轉身就把這艘巡洋艦賣給了日本,就是後來在甲午戰爭中非常出名的“吉野艦”。

其實當時日本也沒有錢來買,但是日本人深知這艘艦的重要性,於是發動全民捐款,日本的明治太后不惜把自己的首飾都捐了出去。反觀慈禧老佛爺,為了自己的六十大壽,舉全國之力給自己修一個破園子。同樣都是太后,這做人的差距咋那麼大呢?

其次,清軍的腐敗至極是直接原因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但是清政府養的可不是兵,而是一群大爺。據馮玉祥的回憶,甲午戰爭的時候,他在保定當兵,當部隊接到命令調往大沽口防禦日軍的時候,整個軍營像晴天霹靂一樣。部隊開拔的時候一片苦地喊孃的。

有目擊者稱,這支綠營軍,戰士面黃肌瘦,戰馬瘦小,士兵還沒走出南城就汗如雨下,這小體格,怎麼上陣殺敵。更可笑的是還有不少士兵拿著大煙槍,提著鳥籠子。沒有一點打仗的樣子。

再說海軍,雖然李鴻章勉強買回來了幾艘軍艦,當著光緒的面大言不慚的說是遠東第一海軍,但是其實真是是紙老虎一個,難怪李鴻章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他真是給大清糊了一個紙海軍。

首先軍艦常年不訓練而挪作他用。南洋水師“元凱”“超武”兩艘運兵船被當成朝廷大員的私人遊輪。北洋水師的軍艦走私販運、搭載旅客,大搞第三產業,活生生的把軍艦搞成了商業運輸船。

其次欺上瞞下。即便是偶爾訓練一下,也是“預量碼數,設置浮標,尊標行駛,碼數已知,放固易中”。也就是說,看著軍艦打的挺準,其實不是指哪打哪,而是打那指那。軍事演習變成了“軍事演戲”,表面上看起來威力強大,其實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假把戲。

再次,朝中大臣,各地方督撫的不團結也是重要原因

朝廷中,首先要點名的就是翁同酥,貴為同治和光緒兩朝皇帝的老師,目光短淺,頑固守舊,掌管戶部錢袋子,沒有給李鴻章批出來一分錢,還處處對李鴻章掣肘。就這樣的一個人也好意思說自己是主站派。

地方上,各省督撫居然人人自保,隔岸觀火,沒有一個人出兵救援,參戰的只有北洋水師和直隸、滿洲部分陸軍,連南洋水師都沒有派出一艘艦。真的不能叫中日甲午戰爭,只能叫“甲午李鴻章和日本的戰爭”。

在劉公島戰役中,有一艘廣東艦船停在劉公島,竟然給日本人寫信說這艘艦是廣東的,和中日戰爭沒有關係,請求放行,此事讓全球譁然。難怪當時西方媒體說,甲午之戰,是李鴻章一人戰一國,雖敗猶豪!

連清朝的敵手伊藤博文也說:“中國名為一國,實為18省,為一國則十倍於日本,為18省則無一能及日本”。


歷史百小生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該由誰來負責呢?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當時的大清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為了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竟不顧國家和民族的基本利益,挪用本該用來建設北洋水師的軍費,使得武器彈藥都無法進行補充。

接下來就是以李鴻章為首的那些主和派,他們錯誤分析形式,一味的妥協退讓。雖然擁有號稱亞洲一流的北洋水師,但是他領導不利,組織無方,使得戰局一開始就陷入被動的局面。

第三點就是北洋水師的將領,他們貪生怕死,一遇到日軍艦艇就不斷退卻,所以還未正式開打,在氣勢上就輸了一半,如此這樣軍心渙散,怎能不敗。另外還有些將領一味聽命於李鴻章的對日妥協政策,對好的戰機沒有把握住,使得戰局全線潰敗。

以上三點只不過是造成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其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清王朝制度的腐朽;文化和思想的落後;全體國人愚昧無知,一盤散沙,沒有抗爭意識,無法清醒的認識到日本侵略的野心。





歷史不忍細讀


當然是主戰派了,可以一直追溯到左宗棠收復新疆,最可笑的是這些人還要到處甩鍋。

清朝洋務運動之後,在國防上面分為兩個派系,分別是陸防還海防。雙方都是各持一套理論,誰都有理,誰都說服不了對面。有意思的是,當時李鴻章堅持海防論的重要依據居然是隔壁的日本已經進行了明治維新,遲早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李鴻章的觀點是有出發點的,因為當時的日本已經有了對外擴張的想法, 頻繁的在臺灣以及清朝的傳統番邦搞事情。但是非常巧,這個時候阿古柏侵略新疆。

阿古柏侵略新疆背後是英國和沙俄的政治博弈,清朝方面對是否反擊爭議非常大。海防派認為應該捨棄新疆,因為新疆從乾隆時期併入清朝版圖後年年都是財政累贅,現在又是個炸藥桶,可以棄之不管(後來的百日維新也是提議放棄新疆)。同時,以左宗棠為首的陸防派以國家大義為名佔據了上風,出兵新疆。

當時清朝國庫裡就三百萬兩銀子,全給了左宗棠還不夠,又從英國人那裡借了一千多萬兩的高利貸。海防經費,更沒有著落了,從而導致琉球被日本吞併,為其打開了擴張第一步。

對阿古柏的軍事行動進行的異常順利,一幫烏合之眾,還鬧內訌,清軍很快就趕走了阿古柏。收尾卻沒那麼容易,因為當時沙俄藉口為了防止阿古柏侵略,託管了伊犁。後來是通過了曾紀澤在歐洲列國的斡旋,才以割地被賠款的方式基本收回了新疆。順便說一下, 左宗棠從來沒和沙俄打過,他前腳出京城後腳沙俄就增兵,立馬就被召回來了。

清法戰爭對清朝的海軍建設又是一個大坑,現在人們只關心馮子材在鎮南關擊敗法軍,對於戰爭的局勢卻沒有一個整體的認知。首先,戰爭爆發在邊疆,軍費支出異常龐大,清政府到戰爭後期已經扛不住了。而法國在越南的陸軍,僅僅是打了個熱身賽。不信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當時雙方各個戰爭參戰軍隊的人數,法軍多少個戰場陣亡人數全加起來才四百多個(不包括僕從軍),在北越的主力部隊還沒開動,清軍已經全線壓上了。馮子材三萬多人作為防守方,依託著重重防禦工事,在兩千多法軍面前依然只能被動挨打。即便是最樂觀的看法裡,清朝陸軍也沒有半點取得最終勝利的可能(清軍根本沒有能力攻取法軍在城市的據點,宣光之戰就是最好例子,完全打不動)。

真正要命的地方是,法國海軍將領孤拔消滅了清朝當時最精銳的福建水師,順便搗毀了當時清朝唯一能自主造船福州船政局。馬尾海戰中清軍海軍的損失,一點也不比甲午海戰中的小。搞笑的是,福州船政局好像還是法國幫忙修的。當時北洋海軍還沒有形成戰鬥力,只能縮在北方,任由法軍在東南沿海肆虐。法國新內閣通過增兵之後,李鴻章和德崔琳利用英法矛盾調停,最後倒沒賠一分錢,所以知名度遠不如甲午戰爭。

上面兩場戰爭基本燒光了清朝的國庫,遠比北洋艦隊先進的福建水師全軍覆沒也就不說什麼了,能夠自主自強的福州船政局被摧毀,真的太傷了。海防體系經過這兩輪打擊,一蹶不振是必然的。

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李鴻章是當家做主的人,知道北洋海軍和日本艦隊實力差距過大,不建議開戰。主戰派又蹦出來了,居然說日本發行債券已經要破產了,不堪一擊(清流相關的奏摺很多,現在看來就是個笑話。)。

慈禧和光緒居然信了,也不想想,當時日本財政收入和清朝持平,行政管理支出卻要健康的多,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稀裡糊塗的去打仗,自己和對手幾斤幾兩都不清楚,怎麼贏?

晚清定律,不怕主和派投降派,就怕主戰派。說的越大義凌然,鬧得亂子越大。混在裡面沽名釣譽、紙上談兵的人太多了,完全不考慮正面戰場的壓力,拿嘴打仗的麼?

PS:這裡說的是海軍失敗的原因,甲午戰爭包括陸戰和海戰兩個部分,其實陸戰輸的更難看,只是損失和海軍比起來相對較小。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爆發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最終以清朝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那麼,誰該為這場慘敗負責呢?我認為責任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即決策層面和軍事層面。

決策層面

戰爭的勝負雖然最終體現在戰場上,但戰爭的責任卻並不能全部歸咎於戰場之上,對於甲午戰爭來說,決策層面的責任同樣極為嚴重。

1、朝廷決策嚴重失誤。雖說清廷在建設北洋水師時投入不菲,然而這種支持不僅時斷時續,而且自光緒十七年(1891年)以後,戶部尚書翁同龢竟然因為私人恩怨而阻礙水師建設,並對淮系文武大員開始重點打擊,御史李念茲甚至說出了“淮將除聶士成外,無一善良”這樣的話,此舉直接導致北洋水師的經費被大幅度削減,這令北洋水師的後續發展可謂舉步維艱。要知道,在那個海軍發展日新月異的年代,北洋水師雖然一度位居世界前列,但在投入中斷之後,便已經開始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隨後,水師船隻的燃煤、鍋爐、炮彈等各方面問題開始層出不窮,不僅正常維修訓練無法保證,甚至連保養都難以為繼。而日本方面,在甲午戰爭前夕卻採取“以國賭運”的方式,購買了大量新式戰艦,中日海軍力量實際上已經開始發生逆轉。

2、慈禧統治責任重大。作為彼時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這口鍋無論如何也是甩不掉的。就在日本圖謀發動戰爭之時,恰逢慈禧六十壽辰,她竟然不顧當時的緊張局勢,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路所經,設綵棚經壇,舉行慶典”,不僅為此挪用海軍經費修繕頤和園,佈置點景、廣收貢獻,而且希望“朝鮮事求速結”,主張對日採取妥協投降政策。此外,面對主戰派停辦“點景”,移作軍費的請求,她更是怒不可歇的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慈禧太后的這種政治主張,直接導致清廷對日全面處於被動,造成戰場接連失利,一敗再敗,不可收拾,最終全盤皆輸。

3、水師質量嚴重下降。朝廷決策失誤的直接影響就是,北洋水師在質量上早已落後於日本,首先火炮射速上就吃了大虧,日軍裝備的反後坐150毫米速射炮每分鐘可發射5到6發,而北洋水師裝備的同口徑之剛性炮架的後裝炮每分鐘才1發。其次在艦船的航速上同樣吃虧,北洋水師根本沒有與日本艦隊抗衡的快速巡洋艦,隊形轉向不利便是受此影響。最後北洋水師彈藥儲備也嚴重不足,還有炮彈擊中敵艦而不爆炸、所用炮彈“不合式”的情況。此外,由於軍艦買買停停,導致北洋水師的主力艦艇新舊不一,艦艇質量參差不齊,直接導致海戰爆發之後,由於艦船航速不一,不僅無法維持有效陣型迎敵,定遠艦竟然因為年久失修的原因,導致艦橋被震塌、指揮旗落地,直接導致丁汝昌受傷,進而導致整個艦隊失去指揮。

雖說決策層面的問題是客觀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客觀原因卻直接導致了軍隊在戰場上的劣勢。

軍事層面

如果說決策層面的客觀原因導致了軍隊的劣勢,那麼軍事層面的錯誤,便是直接導致戰敗的直接因素了。

1、李鴻章責任無法推卸。雖然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有自身實力不足的客觀因素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李鴻章對戰爭形勢的錯誤判斷,同樣是造成甲午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方蓄謀已久的情況下,仍然給陸軍下令“彼斷不能無故開戰,切勿自我先開釁”,給北洋海軍下令“日雖添軍,並未與我開釁,何必請戰,應令靜守”,更是認為“兩國交涉全論理之曲直,非恃強所能了事。日雖竭力預備戰守,我不先與開仗,彼諒不動手。誰先開仗誰先理詘,此萬國公例。”而在戰爭爆發之後,他又認為英國不會允許日本強佔臺灣,俄國不會允許日本強佔朝鮮,俄國陳兵海參崴,寄希望於英、俄等國的調停,結果導致全面陷入被動。

2、官兵素質極度低下。清朝末期,軍隊從上到下已經極度腐朽不堪,官兵素質嚴重低下,縱觀整個甲午戰爭,戰事未開,避戰自保,消極防禦,被動挨打,先輸一步。甲午戰爭中海陸幾十次戰役,中國軍隊屢戰屢敗,潰不成軍,沒有打過一個勝仗,沒有擊沉過一艘敵艦,這些可以說都是軍隊綜合素質低下的直接結果。雖然偶爾有悍不畏死、勇猛作戰的將領和官兵,但在總體局勢如此的情況下,僅憑一個將領,一支軍隊,根本無法扭轉大局。

3、部分將領貪生怕死。清末時期,不僅官兵的素質低下,而且有大量官兵缺乏愛國主義、民族觀念和英雄主義觀念,沒有視死如歸、敢於勝利的精神狀態,而這直接導致戰場上個別將領出現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情況。例如甲午海戰交戰伊始,方伯謙指揮的“濟遠號”不僅遲遲未能就位,而且在致遠號與敵人殊死搏鬥之際,更是直接脫離戰場、逃之夭夭,進而導致廣甲號隨之逃走,此舉直接導致北洋艦隊左翼完全喪失戰鬥力,間接導致右翼的經遠號陷入日艦圍攻之中,最終被擊毀沉沒。從平壤到東北到大連到旅順到威海衛,一連串的戰鬥中可列長長一串不戰而逃的將領、士兵,一支如此軍紀腐敗、貪生怕死的隊伍,如何打勝仗呢?

除了以上幾點主要原因之外,才是將領的臨戰指揮失誤問題,但這卻是清末軍隊腐朽的共性問題,已經不能歸咎到具體的將領身上了。


香茗史館


感謝出題人!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那麼誰應該為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呢?

1.腐朽的封建制度:17世紀,西方列強包括日本等國紛紛走向工業化,但是清政府卻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對世界的發展盲視,自身又不發展;導致大清的國力和敵國列強相比此消彼長,最後列強才敢對中國下黑手;

2.清政府的官員:官場腐敗,沒有為國著想的人才,日本明治維新,日漸強盛,中國卻在舉全國之力,為慈禧準備60大壽,軍費拿去買壽禮巴結上司,以保自己的烏沙帽;

3.國際列強對日本的縱容:日本侵略中國,本是違反國際法的,國際勢力不阻止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西方列強置中國利益不顧,還想坐等機會分贓;西方列強對中國幾百年來一直不是公平對待的了;

4.日本國:日本侵略中國由來以久,從倭寇到干涉中國的附屬國朝鮮,再到直接對中國開戰,日本在步步緊逼,可惜清朝當局卻從朝野到地方沒有做禦敵準備;

5.全體國人:日本侵略中國、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其實他們出動的兵力並不多,中國的普通百姓認識不到這是在侵略自己的國家,只認為這是對清庭的戰爭,與已無關,戰爭過程中百姓袖手旁觀,這才是落後國家國民的悲哀。

希望中國人民永遠不要忘記歷史,以史為鑑、不忘國恥才能自強不息,願中華民族永遠不再被外敵侵略!


鵬學天下


我是品讀歷史者,我來回答。

提到中日甲午戰爭,我就心疼,這場戰爭不光是戰敗賠了那多錢,使大清朝徹底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最主要的是,賠給日本那麼多錢後,這可是相當於日本一年數十倍的經濟收入,日本以此為契機逐漸發展壯大,以至於後來有了原始積累後,全面發動了侵華戰爭。

一部晚清史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血淚史……

要說甲午戰爭的失敗是誰的責任?這個問題我覺得不能歸結到一個人的頭上。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慈禧的垂簾聽政、誤國誤民有責任,李鴻章的自私自利、指揮無方也有責任,但我想歸根結底還是當時的國家腐敗、無能,我們的士氣、軍心、民心、尤其是朝廷的戰鬥決心,都完全敗給了日本。

為什麼這麼說呢?從以下幾點來看:

一,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慈禧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十大壽進行,主張和談,根本就不想打這場戰爭,大大的影響了戰鬥士氣。

當時李鴻章的北洋水師,當然還有個南洋水師,但是相比北洋水師還是比較弱的,打甲午戰爭的還是主要以北洋水師為主力的,當時的北洋水師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清政府從歐洲花重金買的戰艦,可以說是船堅利炮,相當具有戰鬥力,“鎮遠”號居然都有七千多頓的排水量,比當時的英國艦隊都厲害,反觀日本的艦隊,當時打甲午海戰的日本艦隊和當時的北洋艦隊可不是一個量級的,日本戰艦排水量只有兩千多噸,就是在這樣擁有重武器的情況下戰敗了,為什麼呢?據英國人記載,戰爭打著打著,艦長居然讓提督丁汝昌投降(當時艦艇上有英國船員,負責培訓大清船員的),海軍投降在世界海軍歷史上可是從來都沒發生過的,都是寧可舍人也不能捨艦的,大不了最後開著戰艦撞擊敵方戰艦,大家同歸於盡。可是你看看艦長在這麼有力的條件下並沒有落下風的情況下居然讓官員提前投降,可氣不。

二,李鴻章為了愚昧無知,自私自利。為了保存北洋艦隊的實力,不準迎戰,這不相當於把敵人請進門了嗎。

兩次海戰結束後,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廣甲”逃離戰場後觸礁,幾天後被自毀)5艘軍艦,但北洋艦隊並沒有遭受重創,主力戰艦“鎮遠”號還是可以出戰的,但是當艦隊退守威海衛後,日本艦隊再次進攻的時候,李鴻章居然下令不準出擊,窩在港口裡讓人家按著打,更為可恥的是,日本人最後乾脆用我方的戰艦炮轟劉公島,致使日軍沒費什麼勁就輕易登陸了,而且還把花重金買來的“鎮遠”號給沒收了,這艘戰艦在後來日俄戰爭中,日本人就連艦號都沒改就開著和俄國人打仗去了,寫到這裡我都快吐血了。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所以說,這一次失敗,不能說具體到某個人的責任,是整個清政府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已經不具備自我防護的能力了,已經癱瘓了,這一次失敗也是中國整個國運的轉折點,從此,清政府徹底衰落,讓我們被動挨打很多年。

『END』


品讀歷史者


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就是大清權臣李鴻章,甲午戰爭慘敗,李鴻章有不可推卸責任,但是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大清水師全軍覆沒,是歷史必然,根本原因在於大清內部的腐敗,迂腐。

早年的李鴻章作為曾國藩幕僚,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對時局獨到的見解,深得曾國藩信任,甚至一直都尊稱曾國藩為老師、恩師,李鴻章後來也順利接過曾國藩的衣缽,實際也是繼承了曾國藩背後的湘軍勢力,憑藉這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加上自己的出類的才能,李鴻章迅速成為大清重臣。

大權在手,李鴻章創立了號稱當時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甲午戰爭爆發時,整個大清朝堂一片祥和,當時的日本對於大清來說,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不是大清水師的對手,更可氣的是,朝堂之上以溫師傅為首一幫大臣,想到的根本不是如何禦敵,而是希望通過甲午戰爭削弱北洋水師,以此來達到削弱李鴻章的實力,在這幫人看來,彈丸之國不足為慮。

在溫師傅看來,當前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幫助自己的學生光緒儘快當政,光緒當政的條件則是儘快完成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當時財政大量的撥款用於慈禧的戲園,這幫迂腐的清臣沒有給予北洋水師任何實質的幫助,相反的剋扣撥款,北洋水師雖然有亞洲第一的戰艦,但是設備老舊,炮彈不足,行動緩慢,後面也證實北洋水師根本不是靈活的日本海軍對手。

戰爭初期,李鴻章本人也沒有積極應戰,在李鴻章看來北洋水師是自己唯一的政治資本,保留實力才是上上之策,李鴻章希望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事實證明這是十分愚蠢可笑的,最後大清水師被圍困渤海灣,在外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全軍覆沒。

戰敗的消息傳到大清朝堂,輿論一片譁然,戰爭必須要有人負責,這個人也只有李鴻章,在我看來,甲午戰敗,李鴻章有重大責任,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則是大清的腐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