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不過是勝利又一個別稱,遊戲中他與歷史人物有著怎樣的區別?

中國歷史上名將輩出,成千上萬,但是要評出誰是第一名將,頭一名箇中魁首,那麼肯定會有很多人把票投給一個人,誰啊?“韓信”眾所周知在楚漢相爭當中韓信“擄魏王,破趙代降燕平齊,名聞海內,威震諸侯”在垓下決戰當中他更是逼得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從而成就了漢家天下,因為他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後世把他奉為兵仙,尊為戰神。

正義不過是勝利又一個別稱,遊戲中他與歷史人物有著怎樣的區別?

那他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正義不過是勝利又一個別稱,遊戲中他與歷史人物有著怎樣的區別?

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於是,劉邦遣張良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正義不過是勝利又一個別稱,遊戲中他與歷史人物有著怎樣的區別?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千古名將人生結局卻是極其悲慘,劉邦首先把他從王爵僅有的七個異姓王之一貶為淮陰侯,在長安軟禁五年,五年之後,呂后又以謀反罪為名把他殺了,並且夷了三族。

韓信是如何成為名將的呢?

早起年間,韓信為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餬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

正義不過是勝利又一個別稱,遊戲中他與歷史人物有著怎樣的區別?

當時下鄉南昌亭長見韓信非凡夫俗子,韓信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一早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正義不過是勝利又一個別稱,遊戲中他與歷史人物有著怎樣的區別?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也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後來韓信坐法當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舉目仰視,看到了滕公夏侯嬰,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夏侯嬰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談,很欣賞他,於是進言劉邦。劉邦只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沒有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正義不過是勝利又一個別稱,遊戲中他與歷史人物有著怎樣的區別?

漢元年前206年十一月,劉邦乘項羽進攻齊地田榮之機,決計出南鄭襲佔關中,東向與項羽爭天下,楚漢戰爭爆發。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以曹參、樊噲為先鋒,利用秦嶺棧道已被漢軍燒燬,三秦王鬆懈麻痺之機,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餘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章邯從廢丘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好峙兩地再敗雍軍,俘虜章平,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爾後,連續作戰,分兵略地,迅速佔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

正義不過是勝利又一個別稱,遊戲中他與歷史人物有著怎樣的區別?

漢二年前205年,劉邦率漢軍出關,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降漢。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共同擊楚。四月至彭城,漢軍大敗而還。韓信復收潰敗之軍與劉邦在滎陽會師,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於京、索之間,使漢軍得以重振旗鼓。

在二十五史評註中,對韓信如此評價,一直認為是極其貼切的,“亡楚歸漢,定策漢中,擒魏取代,破趙挾燕,東擊齊而南滅楚於垓下,兵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戴震主之威,攜不賞之功。”

正義不過是勝利又一個別稱,遊戲中他與歷史人物有著怎樣的區別?

如此人才,韓信一生都在為西漢做著貢獻,到頭來卻被人設計害死,那麼韓信真的是謀反嗎?在後世很多學者看來韓信之死是西漢王朝的第一大疑案,司馬遷在史記記載道“韓信破趙平齊之後,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進一步勸說韓信“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而且還勸說他說“問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願足下熟慮之”也就是說 這是個好機會,你如果不把我的話到時候你會因此而遭殃的。但是韓信是深感漢王知遇之恩,不忍背叛,蒯通反覆規勸是始終無效,在這一段描述當中韓信讓人感覺是一個忠臣義士。

就像清代史學家王鳴盛對他評價的那樣漢得天下,皆韓信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