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引發的COVID-19疫情的平均潛伏期是怎樣的?要注意什麼?

Raymon725cnBeta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新研究,

證實了有關新冠病毒 SARS-CoV-2 的早期預估,即感染導致的 COVID-19 的平均潛伏期為 5.1 天。

瞭解疾病的潛伏期,是控制傳播的關鍵。其特指從最初接觸病原生物,到宿主出現症狀的間隔時期,且不同疾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

【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來自:NIAID-RML】


作為對比,流感的潛伏期在 1 ~ 3 天,麻疹則是 9 ~ 12 天。新研究檢查了 181 個 COVID-19 確診病例,並且得出了 97.5%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會在 11.5 天內出現症狀的結論。

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患者都可在五天後立即恢復正常,反而堅定了當前制定的針對疑似病例的兩週最佳隔離觀察期。

【181 例確診患者的暴露(藍)/ 發作(紅)/ 檢測(綠)時間】


研究資深作者 Justin Lessler 解釋稱:“根據我們對公開數據的分析,當前建議的 14 天主動監測或隔離是合情合理的,儘管長期來看還是會漏掉一些病例”。

正如 Lessler 所指,新研究證實只有極少數病例的潛伏期可能超過 14 天。預估數據指出,在 10000 名受試者中,或許有 101 名會在 14 天后出現症狀。

【COVID-19 確診患者的特徵分析(n=181)】


不過研究人員對檢疫所需的社會和經濟成本也進行了一番考量,建議各地參考疑似病例可能造成的後果來權衡利弊。

比如在某些高風險區域,還是建議主動隔離監測 14 天以上,比如有醫護在未穿戴防護裝備的情況下接觸過明確的病例。

【根據對數正態模型估算的 COVID-19 潛伏期的累積分佈函數】


諾丁漢大學分子病毒學教授 Jonathan Ball 指出,想要準確地追溯某例傳染病的源頭,顯然是一項相當棘手的挑戰。迫不得已之下,我們只能採取更保守的應對措施。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原標題為《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From Publicly Reported Confirmed Cases: Estimation and Applica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