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詩人駱賓王的最終結局如何?

庭州行者


問題:駱賓王最後的結局如何?

駱賓王逃亡以後,再也沒有消息了嗎?

前言

在幼兒園小朋友的心目中,估計駱賓王的地位比李白杜甫還要高, 因為他的那首《詠鵝》 是小朋友們必背的古詩詞。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波。

一、有個性的駱賓王

駱賓王是一個傳奇人物,作為初唐四傑之一,詩文雙絕。絕句、五律、古風均有一流名作傳世,文章更以《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天下聞名。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用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中評價說:

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

駱賓王 (約619年—約687年),字觀光,浙江義烏人。這個名字其實很講究,來源於《易經》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年輕時恃才傲物,作《自敘狀》不肯“ 脂韋其跡、乾沒其心,“失去了被道王李元慶引薦的機會;後來還寫了一首《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替女人把負心漢盧照鄰罵了一頓。

駱賓王的時期,正是武則天開始逐漸掌握政權並廢唐自立為皇帝的時期。因為反對武則天,駱賓王不僅入獄,後來還起兵造反兵敗逃亡,從歷史中消失了。成了一個千古懸案。

二、因諷刺武則天入獄《在獄詠蟬》

在武則天開始逐漸掌握朝政的時候,他因諷刺武則天得罪入獄,憤憤不平作《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東西南北陸各自代表春夏秋冬,西陸是秋天,南冠是囚徒。之所以詠蟬,從這首詩的序言中可以看出這一意象的深刻含義:

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 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在獄詠蟬詩序)

頷聯流水對: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白頭吟有兩重意,其時詩人年近六十,當然可稱白頭,更深一層用卓文君典故暗喻被執政者拋棄。因此頸聯有”飛難進、響易沉“之說。

最後一聯自述高潔,但是誰又能替我表明呢?從詩中可以感覺到詩人的無奈,但是從詩序中卻能看到駱賓王還是鬥志滿滿,對未來抱有信心 :

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 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 (在獄詠蟬詩序)

駱賓王詠蟬的深意是: 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他認為自己候時、應節,自然有”蛻其皮仙都羽化“的時候。


三、騎兵造反:戎衣何日定 歌舞入長安

果不其然,不久駱賓王就遇到大赦出獄了。據《舊唐書》記載:

坐贓,左遷臨海丞,怏怏失志,棄官而去。

棄官而去的駱賓王並不安分,4年以後,684年(嗣聖元年)武則天廢中宗自立,九月,徐敬業在揚州起兵。駱賓王為之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曌檄》 。沒想到心胸開闊的武則天讀後不怒反笑。《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四記載:

賓王為府屬,為敬業傳檄天下,斥武后罪。後讀,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

在寫《討武曌檄》時,駱賓王還寫了一首絕句《在軍登城樓》:

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可惜的是,駱賓王不但沒有”歌舞入長安“,反而” 亡命,不知所之。“老街味道寫觀唐絕句時,還用其韻寫過一首小詩:

縱有經綸手,空歌易水寒。 天星自淪落,何處望長安。

駱賓王去”何處望長安“了呢?

四,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還有兩個人不容小覷,就是並稱為”沈宋“的沈佺期和宋之問。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記錄了一段傳奇故事:

宋之問貶還,道出錢塘,遊靈隱寺,夜月,行吟長廊下,曰:“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未得下聯。有老僧燃燈坐禪,問曰:“少年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曰:“欲題此寺,而思不屬。”僧笑曰:“何不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雲薄霜初下,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寺,看餘渡石橋。”僧一聯,篇中警策也。遲明訪之,已不見。老僧即駱賓王也。傳聞桴海而去矣。

宋之問因攀附張易之被貶,後來回長安時路過錢塘,夜晚在靈隱寺長廊下作詩,吟出第一聯後,第二聯苦思不得。旁邊一個燃燈坐禪的老僧說,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宋之問《靈隱寺》的全詩如下: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唐才子傳》說,駱賓王的第二聯是一篇之中的警策之句。天亮以後去找這位和尚時,人已經不見了。據說老僧就是駱賓王,已經坐船浮海而去了。

結束語

駱賓王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只是好夢一場,至今也說不清他兵敗以後去了哪裡。有人說兵敗被殺,有人說入寺為僧。我記得黃巢也有類似的傳說,還有一首詩據說是黃巢出家以後的自述: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黃巢《自題像》

老街曾經寫過一首小詩《讀駱賓王靈隱寺故事有感》:

易水歌聲杳,禪房鐘磬侵。燃燈老僧坐,覓句蟄龍吟。門對江潮闊,樓觀海日沉。平生縛虎手,換得泛舟心。

古人把所作詩無意中預示了未來不好的事叫做詩讖。駱賓王曾有《易水送別》詩: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帝京篇》也有:

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關於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的結局,版本挺多,有投江,有被殺,有逃走,還有做了和尚。要想找準確版本,估計得穿越時空,親自去看看了。因為所有的結局,都是道聽途說。


據《資治通鑑》記載,討伐武則天失敗後,駱賓王被殺;《朝野僉載》說他投江了;孟棨《本事詩》說,駱賓王在平叛大軍到達前就逃了。

但在駱賓王所有的結局中,有一個流傳最多、吸引眼球最多的,和大家一起嘮嘮。哪位看官要是有一天有幸穿越到駱賓王時代了,記得回來告訴我,我去採訪採訪。

話說初唐另一位大才子,五品學士宋之問,他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宋之問被貶流放時,慕名遊覽了杭州的靈隱寺,並住了一晚。


當晚,宋之問在寺院曲徑通幽的迴廊中散步,望著飛來峰上高懸的一輪明月,不禁詩興大發:“鷲嶺鬱苕嶢,龍宮鎖寂寥……”

吟到這裡,便覺靈感頓失,彷彿才思枯竭。只見他緊鎖雙眉,邊來回踱步,邊反覆低吟。

這時,只聽臨近的禪房傳出一個低沉的聲音:“深更半夜的,誰在這裡喧譁?”

宋之問循聲望去,在燭光的映照下,看到一個影影綽綽的身形。他連忙作揖回道:“晚輩剛才被貴寺的夜景所陶醉,便想賦詩一首,無奈剛起了頭,便吟不出下句了,實在慚愧。”

那人笑道:“呵呵,那你將上句吟給老衲聽聽。”

宋之問旋即吟了出來。

只見那人略一沉吟,便脫口而出:“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宋之問一時間目瞪口呆,這位僧人輕描淡寫的一吟,卻吟出了自己心中有,卻說不出的意境,簡直就是石破天驚!宋之問的思路一下子全打開了,靈感如泉水般汩汩湧來。



於是,他一口氣通了全篇: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這便是宋之問著名的一首詩歌《靈隱寺》,而其中的一句經典詩眼“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正是那位僧人信口所吟。

宋之問在這位僧人的幫助下,順利地完成了大作《靈隱寺》,激動地一夜未眠。

天還未亮,他就按捺不住求賢若渴的心,去拜訪那位僧人。但是,他尋遍了整個寺院,也未覓得其真容,焦急萬分!

有一位僧人看他心誠,便趁人不注意,悄悄告訴他:“你昨夜遇見的高人是駱賓王啊。”

宋之問被驚的差點掉了下巴,結結巴巴地問:“就就就是‘初唐四傑’的駱賓王嗎?和徐敬業一塊失蹤的駱賓王嗎?”

這位僧人撲哧一聲笑了:“就是他!當年官兵並沒有抓到他,他從此落髮為僧,雲遊四方。昨天你看到的正是他。”

其實,無論是被殺,還是出家,都已不重要了,因為人早晚都是個死。重要的是,駱賓王在有生之年,敢於對抗權勢並揭露黑暗,無論怎樣,他也是死的其所了!


小熙為人人


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小時候就非常聰明,被稱為“神童”。如現在選入課本的《鵝鵝鵝》,就是他7歲做的詩。

長大後,曾從軍西域,寫了很多的邊塞詩。但是作為詩人,一般是不得志的,如果官場得志基本就寫不出好的詩詞了。所以駱賓王並不得志。做到京官御史中丞後,又因罪下獄,出獄後回到浙江老家做了一個縣丞,比七品縣令還小,非常鬱悶。恰逢徐敬業在揚州起事,反對武則天,想中興李唐王朝。駱賓王加入了徐敬業的討伐集團,做了他的幕僚。軍中檄文多出自賓王之手。最著名的就是《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武則天看過之後,不怒反喜。認為有宰相之才。

但是徐敬業沒有繼承他爺爺徐茂功的軍事才能,起兵很快失敗,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也不知所蹤。

駱賓王不知所蹤後,其結局有多種說法:

其一:被亂兵所殺,畢竟當時非常混亂,亂兵殺了也很正常的,這樣就結束了。

其二:孟綮《本事詩》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遊名山。至靈隱,以週歲卒。”這個說法就是說駱賓王出家了,得以養天年,但是後面也是隱姓埋名,不敢露頭了,畢竟是謀反之罪。跟李自成的九宮山兵敗,一說被殺,一說出家如出一轍。

其三:根據《朝野僉載》記載是投江而死,當時被逼的急了,跳河了。但是也有人說跳河後並沒有死,而是逃跑了。

所以《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也就是說以後再也沒有駱賓王的消息了,死了就死了,沒死也改名換姓了逍遙自在去了。


蕭子北


駱賓王(640—684)婺州義烏人,唐初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三人共稱初唐四傑。他一生顛沛流離起起落落,可以說空有抱負卻懷才不遇,晚年參與了李敬業為主的揚州起義,還親自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文》。



駱賓王才華橫溢一生著作頗豐,一首《詠鵝》可以說是國人詩歌路上的入門之作,傳聞這是駱賓王7歲時的作品。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在我們還在玩遊戲搓泥巴的年紀,小駱賓王已經會寫詩了。



說起《詠鵝》還有一個典故:駱賓王7歲那年家裡來了個賀姓客人,客人問你會打王者榮耀嗎?駱搖頭。客人又問你看小豬佩奇嗎?駱又搖了搖頭。客人笑了,駱家出了個辣雞。這是駱賓王指著池塘邊的白鵝張口:鵝、鵝、鵝…,客人點頭,不僅傻還是個結巴。駱賓王:你個錘子……,就這樣駱賓王作出了詠鵝,驚豔了客人,也驚豔了整個江南,而後被喻為神童。當其他小朋友還在“月亮彎彎像個香蕉”的時候,小駱賓王已經在期中考試中寫出了“既能明似鏡,何用曲如鉤”的絕世佳句。對比起來實在是扎心呀!



成名之後駱賓王過的並不如意,首先在舉家從義烏搬遷至山東之後,父親病故,家境由此衰敗。之後19歲的駱賓王進京參加高考,因他人營私舞弊,導致落榜。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禪,駱賓王因文章獲贊,封為奉禮郎,從九品(副科級),進京赴任。公元679年,駱賓王受貪汙受賄案牽連,遭彈劾入獄。公元680年,唐高宗改國號為“永隆”,大赦天下。駱賓王好運突發,吃一年牢飯就出來了,同時保留原編制,降職到浙江天台做主簿。公元684年,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立睿宗李旦為傀儡皇帝,徐敬業在揚州起兵造反。對朝廷心懷不滿的駱賓王也棄官而去,趕赴揚州,加入到叛軍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之後叛軍敗北。《新唐書》中說:“賓王亡命,不知所之。”

關於駱賓王的最後去向,民間史料說法不一,歷史專家們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在徐敬業被殺時駱賓王一起死了;有人說駱賓王自己跳河自盡了,有人說駱賓王出家為僧遊歷名山大川; 也有人說駱賓王兵敗之後,入海逃往高麗。還有說,駱賓王兵敗後逃到了山西五臺山當和尚。後來為逃避追捕,又到了靈隱寺為僧。



筆者認為在孟綮《本事詩》記載是比較真實的:“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遊名山。至靈隱,以週歲卒。”

時至今日真相如何或許無從考證、也無需考證,他留下的詩文,是我們永遠的財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將它流傳下去!


彈指千年


清人陳熙晉雲:‘’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如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駱臨海集箋註》。這四句話大致概括了駱賓王悲劇一生。

駱賓王(約619年~約687年),唐朝文學家。字觀光,別稱駱臨海。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 高宗時歷官武功、長安主簿,臨海縣丞,儀風三年(678年),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仵武后,遭誣,以貪贓罪下獄。 後遇赦而出。調露二年(680年),除臨海丞,坐事辭官。光宅元年(684年),參加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活動,為徐敬業記事並撰寫《討武曌檄》。徐敬業敗亡後,下落不明,或說被亂軍所殺,或說遁入空門。

據《新唐書》所載,武則天見到《討武曌檄》後稱:‘’奇才,奇才!‘’嘆到:有此文才,反令他流落不偶,這豈非宰相之過麼!

駱賓王詩,擅長長篇歌行,內容多寫悲憤哀怨及建功邊塞的豪情壯志,整煉縝密,為‘’初唐四傑‘’之一。其名作《帝京篇》篇幅長大,多詞賦鋪排,‘’當時以為絕唱‘’。

‘’初唐四傑‘’把詩歌從宮廷移到了市井和塞漠,題材擴大了,思想嚴肅了,他們‘’以文章齊名天下‘’。杜甫評價:‘’舉天悲富駱 ,近代惜盧王‘’。 ‘’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 傳有《駱賓王集》郄雲卿編,十卷。 清陳熙晉箋註《駱臨海全集》本,最為完善。

關於駱賓王結局,大致有幾種說法:

一是,兵敗後駱賓王遁去,不知所終。《唐書本傳》;郄雲卿《駱賓王文集序》;《新唐書-駱賓王傳》。

二是,被殺。《舊唐書-駱賓王傳》;《資治通鑑》;遊國恩、王起等主編《中國文學史》。

三是,投水而死。張鷟《朝野金載》卷一,說“賓王后與敬業興兵揚州,大敗,投江水而死”。

四是,遁入空門,出家為僧。 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在杭州靈隱寺,遇到一個老和尚替他對了兩聯妙句:“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據說此人就是駱賓王。事出唐人孟索的《本事詩》。這個傳說為後人廣泛採納。

綜上所述,駱賓王結局還是撲朔迷離,莫衷一是,實際上大詩人無論怎樣的結局都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他那才華蓋世,文采四溢的詩篇,已經達到了‘’不廢江河萬古流‘’之境界!


手機用戶德友之書齋


在駱賓王后的劉禹錫,自居易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沿著駱賓王的行文特點發展下來的。

據史書記載,他早年很落魄,曾從軍和博遊,又因賊罪下獄,唐高宗末,駱賓王任長安主薄,後武則天當政,他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在《在獄詠蟬》有:"露重飛難進,……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來表達自己的悲憤之情。

第二年駱賓王被釋放。

公元684年,武則天稱帝,徐敬義起兵反對,駱賓王作為下屬,為徐敬義作討武則天檄文,同年十一月,徐敬義兵敗被殺,駱賓王受到牽連,他下落不明。史書上有說他被殺,有說他投江而死,有說他不知所蹤。

無論駱賓王是哪一種結局,他的政治和文學才能值得後人倍感尊敬。


物語情歸


駱賓王早年就有神童之稱,有《詠鵝》《在獄詠蟬》為天下傳唱,更有《討武則天檄文》,讓武則天都讚賞有加。後世將他與王勃盧照鄰楊炯並稱初唐四傑,杜甫有詩讚道,”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

遺憾的是,駱賓王仕途不順,更是參與了徐敬業反武則天的鬥爭。徐敬業起兵失敗後,駱賓王不知所蹤。

關於他的去向或結局有以下猜測:

一,兵敗被殺。說是徐敬業失敗後,他與徐敬業等一起被殺。武則天不會容忍反對她的人,儘管駱賓王有才,但不能為我所用,隨性殺了。

二,自殺。徐敬業起兵失敗後,走投無路的駱賓王投江自殺。後人曾修建衣冠冢紀念他。在長江邊,說是是投江自殺所處。他於仕途已經沒有希望,自殺是有可能的。盧照鄰就是無奈之後投說自殺的。王勃也是死於水,哎,註定吧!

三,歸隱。很多人相信駱賓王逃脫了,然後歸隱了。後來宋之問曾在長江邊遇見一老僧,指點其寫詩,並留下了”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的名句。對於此種說法我是不信的。宋之問為了詩可以殺死自己的親外甥,他怎麼可以自爆猛料承認自己不如駱賓王?!

所以老莊君認為駱賓王在兵敗後被殺了。

同樣情況的還有陸龜蒙,參加黃巢起義,兵敗失敗後,不知所蹤,也是死的可能性非常高。只是人們不願意才子有如此悲劇結局才編出歸隱的說法和故事。

如果您喜歡老莊君的解答,請關注老莊君,謝謝!!


老莊君


天授元年九月(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定都洛陽。稱帝后,武則天還自創了一個字“曌”,自稱“武曌”。而《討武曌檄》就是駱賓王親筆撰寫!“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武則天讀到此句時便驚歎,這樣的話究竟是誰說的,這樣的人不能為我所用,是宰相之過!

就這麼一句話,也算是奠定了駱賓王的結局了,不為我所用,必定為我所殺。武則天確實很能幹,但是手段也可謂很是殘忍。就憑駱賓王的一卷《討武曌檄》武則天就有理由殺他,而且武則天點名駱賓王是有真才實學,這樣的人不殺,恐生後患。


再說駱賓王,好好的一個天才學童,七歲就能寫出《詠鵝》這樣的詩句

在《詠鵝》中有一句“曲項向天歌”,“項”在古文中是“脖子後面”,而“頸”才是“脖子前面”。“曲項向天歌”通俗一點就是“脖子硬,不低頭”,駱賓王七歲的時候就有這胸懷,也算胸有大志。就這麼一個腹有才華的人,偏偏還考不上“高考”。“落魄無形,好與博徒遊”,駱賓王用事蹟說明,落魄的人,粘不得賭啊!後來擔任道王李元慶的蜀官,駱賓王覺得自己這輩子這樣過也不錯,結果被人陷害入獄。679年,皇上大赦天下,駱賓王也被放出來了,次年出任臨海縣丞,所以駱賓王又被人稱為駱臨海。駱賓王覺得,就自己這身本事,怎能做著小小的縣丞,便棄官窮遊“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

684年,徐敬業謀反,駱賓王覺得自己一展報復的時候到了,起草《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同年十一月,徐敬業病敗被殺,而對於駱賓王的下落,後世說法不一:

1.駱賓王確實是逃跑了,但是逃跑途中,被叛徒出賣,逃亡路途被武則天派遣的人殺害。武則天當朝誇讚駱賓王的檄文,如此人才不能為她所用,真是遺憾。
2.駱賓王在靈隱寺當了和尚,並且還遇到了宋之問。宋之問到杭州靈隱寺遊玩的時候,興趣來了,便想賦詩一首。“鷲嶺鬱巖嶢,龍宮鎖寂廖”,宋之問剛哼唧兩句,就卡住了。這時有個和尚便道“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一聽,靈感爆發,思如泉湧,當夜便寫出了不朽名篇《靈隱寺》。第二天,宋之問想拜和尚為師,哪隻和尚已經不知去向,便問寺中僧侶,才知那和尚是“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


其實個人覺得駱賓王確實是死了。武則天這麼一個有手段的人,是不會留著駱賓王這麼一個人才在外遊蕩的。


小生落第


駱賓王被稱為初唐四傑之一,當今只要上過小學甚至還在幼兒園的“童鞋”們都背過他的詩《詠鵝》。其一生充滿傳奇,最後結局有多種傳說,有的說他被殺,有的說他逃到高麗,有的說他隱居了。新玉覺得他最終隱居的可能性大。

一、從後代史書記載中分析駱賓王是否被殺?

從目前歷史上的記載來看,說駱賓王被殺之事出自於《舊唐書•駱賓王傳》、《資治通鑑》等書。相關記載大致為徐敬業兵變失敗後,駱賓王等人與之在逃往高麗途中,抵達海陵時,遇到風浪被困在遺山江中,部下譁變,駱賓王被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所殺,並割下了他們的頭。但我們知道,這兩本相對主流的書分別是後晉和宋代的人寫的,所依據的也無非是一些官方記載或傳說典故,未必全可信。

成於宋代的《新唐書》則認為《舊唐書》編撰比較粗疏,不過在《新唐書•李勣傳》等書中雖然有專門的章節說徐敬業兵敗後等二十五人被殺“凡二十五首,傳東都”,但是,沒有具體說明二十五人間就有駱賓王。且同樣在《新唐書》中的《駱賓王傳》就直接點明,說駱賓王逃跑後,不知到到了那裡。“賓王亡命,不知所之。”由此,可見,在正史中對駱賓王的逃亡之說還是持肯定態度。

二、從唐人當時的記載中探尋駱賓王的蹤跡。

尋找歷史的真相,最好是從歷史同時代的人和事的記載中來剝洋蔥。

我們找到了唐人郗雲卿在《駱賓王文集序》中記載:反饋是駱賓王兵敗後逃避了,原文為“文明(唐睿宗年號,684)中,與嗣業於廣陵共謀起義,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

據傳,在唐中宗繼位後,因為駱賓王之前曾反對過武則天,為了進一步彰顯唐王朝李氏的正統性,因此唐中宗命人四處尋找他的下落。如果駱賓王之死成了定論,皇帝也就不會多此一舉了。另外,關於唐《本事詩》也記載其出家為鬙,雖然後人多認為《本事詩》所記載的荒謬之處較多,但是無風不起浪,由此一說,也反映了駱賓王應該被殺的可能性較少。

三、從駱賓王的性格特徵分析他的歸宿。

“好與博徒遊”的駱賓王有群眾基礎,如果化妝潛逃,也有一定的能力。

在《唐詩三百首新注》中,記載駱賓王“早年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也就是其能和老百姓玩在一塊,有群眾基礎。另外,從駱賓王有記載的生平來看,他從過軍,當過地方小官,坐過牢,可謂能文能武,又能混跡於江湖之中。這樣的人在亂世之中如化妝逃跑,或者隱居於山林,應該都不是難事。

從以上三點,新玉大膽推測出:駱賓王應該沒有被亂軍所殺,以他的能力和性格,在起義失敗後,隱居於山野之間的可能性較大。但無論如何,駱賓王給後人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開了盛唐詩歌風氣之先,讓我們再來讀一下其《在獄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新玉說史


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以詩文流傳千古。少有神通詩《詠鵝》傳頌鄉里,入京則有《帝京賦》名滿長安,後書《討武檄》名揚天下,連女皇也驚惜其宰相之才。不過駱賓王參與的討武反業就跟他一生不順的仕途類似,只三個月即兵敗潰散,與徐敬業連夜逃亡。其過程中徐敬業被下屬反叛殺死,駱賓王則去向不明。關於此,有兩種說法:

1.被殺。《舊唐書》、《資治通鑑》記載駱賓王當時便被捕獲斬殺。

2.逃亡。郄雲卿《駱賓王文集序》、《新唐書》都持此觀點。

其實通過第二條記錄基本可以確定駱賓王逃隱了,因為武則天去世唐中宗李顯即位後感念於駱賓王為李唐宗業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派郄雲卿去廣泛收集整編他的詩文,一併探查他的下落。試想,如果駱賓王已確實被殺,一個皇帝又怎會命人找一個死人的下落行蹤?就算只是為了展現對李唐忠貞之士的厚待的官方作態,也完全可以來個身後加榮。所以,駱賓王兵敗未死可以確定,但身負謀逆大罪,自然要隱秘形跡了。此後終身不現於公眾前,大概是勘破世事只願清靜而終了。

此外駱賓王家族譜也有他出逃隱身的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