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難以滿足於別人,所以我們只能滿足於自己,對嗎?你怎麼看?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關於這個問題說實話很難有絕對的答案,本人從馬歇爾博士的經典書籍《非暴力溝通》當中的需求理論和生命能量理論做一下分析。

在這本書當中有兩個重要觀點:

觀點一:人們選擇做還是不做某件事情都是因為背後有一個需求要得到滿足;

觀點二:生命能量的高低決定了行為的導向,每一次需求的滿足都是提升生命能量的過程。

  • 按照觀點一,上面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判定為正確。我們之所以難以滿足別人,也是因為背後另外有一個需求,這個需求大概率是要先滿足自己

比如,在職場上,你的同事因為家裡有事,向你求助能不能分擔一部分他的緊急工作。這個時候,你的工作狀態是在完成一個非常緊急而且重要的上級任務。

此時此刻,大部分人一定會選擇拒絕對方的要求,先滿足自己的工作需要

再比如,有一次我要出門辦事,就打電話給我母親說需要幫忙照顧一天孩子,結果那天母親需要到老家喝喜酒,不能過來。我也沒有說什麼,就想其他辦法來解決

所以,如果說你因為自己的需求要得到優先滿足,不能滿足對方的要求,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 關於觀點二呢,有的時候我們是由於生命能量不足而無法滿足對方。比如,有一段時間,我父親生病,母親一直在照顧父親的身體,每天勞心勞力,一天下來,非常需要休息。

這個時候,教會的服務工作雖然也很需要母親的參與,但是母親沒有那麼多的生命能量去做其他事情,休息的需求對於母親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問題的答案如果建立在上面兩個觀點基礎上是對的。那麼,這裡面更值得關注的是,如果碰到類似情況的時候,該如何去處理?

首先,上面職場的例子,你需要很清晰地和你的同事說明為什麼不能幫他的具體原因,如果你選擇沉默或者打個哈哈以為就混過去,非常遺憾告訴你,最終傷害的是你

因為你的同事會在內心對你有一個評價,你這個人太自私了,從而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和連接。

他的評價雖然說沒有客觀事實依據作為評判標準,但是非常遺憾,大多數人是不具備辯證思考能力的,更多地是選擇非理性的道德評判。所以,你需要給到足夠的客觀事情來避免。

換一個角度,如果你是被拒絕的那個,對方有可能沒有給你解釋,那麼你可以選擇傾向於非理性的道德評判,也可以選擇進一步確認甚至還可以提供相應的支持。

比如說,當我需要母親過來幫忙照顧孩子,母親無法做到的時候,首先我不會對母親隨意進行道德評判,比如,我需要你的時候,怎麼不都過來幫忙一下。

我肯定會問清楚原因,然後我還會進一步問母親,父親一個人在家是不是需要我過去照顧一下。如果我是母親,聽到孩子能夠理解甚至還要提供支持

心情一定是很愉悅的

這裡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很多人可能沒有發現。就是,很多人會陷入選擇的匱乏性。什麼意思呢?

比如,當我的母親無法過來幫我的時候,如果說我的對策只有除了母親,沒人可以幫我解決問題,我滿足我的需求的策略如此匱乏,那麼我的處境就很危險了。

我當時的解決辦法其實很簡單,我和我的一個朋友,也是孩子同學的家長商量了一下,答應過來幫忙照看一下孩子。問題就解決了。

換一種處境,如果你解決問題或者說滿足自己的需求的策略非常單一,匱乏,你更傾向於去指責沒有滿足你需要的對象。

所以,選擇的匱乏性是很多朋友在面對對方拒絕需求無法釋懷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古語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在某種意義上解讀不無道理的。

#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更新教育領域知識#


榕樹說教育


1、首先要跳出這個怪圈子,為什麼要滿足別人,你認為的滿足別人是人家真正需求的把,不一定吧!

2、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著他的需求,有著他的慾望,那麼他會找到辦法去滿足於他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不要總把別人的需求凌駕在自己的身上,我們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做好了自己,那麼我們的這個社會就會發展的很快,所以放棄自己的那種很怪的想法,把自己做好的同時,力所能及的去幫助他人,首先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


郝文輝老師


古人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能力範圍內還是要多做有意義的事情。

不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能滿足自己不給社會添亂就已經很不錯了。

滿足別人,多做事是一種追求,滿足自己只是一種需求。這是兩個層面的事。滿足自己和別人,靠的是能力。除了能力之外還需要有德操。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不要唱高調,這樣也蠻好,力所能及,盡力而為就可以。滿足自己也是自我的一種成就。


實戰私塾


不要去滿足,要知足,不要去滿足別人,而要去影響別人。


獅醒


這句話是對的。

第一,我們無法瞭解別人的真實需求,我們能提供的現實條件與別人的真實需求往往不匹配;

第二,我們雖然無法控制或完全瞭解別人的需求,但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需求是清楚的,只要我們有清醒的自我認知,合理調整好自己的需求,就會很容易滿足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