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明明市場上那麼缺少技術工人,大家也不願意去做呢,甚至很多原本這個行業的人也轉型,收入肯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大型互聯網公司工作的 AI 碩士,一個月可以拿到兩三萬;一個二線城市的專職滴滴車司機,如果每天在線 10 小時,平均每月流水在 15000 左右。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在 ABB 這樣大廠做裝配的技工,一年才有機會拿到十四五萬。而且,這個數字是大多數高級技術工人的薪水上限。
第二個重大原因應該就是中國對於高級技工的需要沒有那麼多,導致高技術的工人拿不到應得的工資,都當做初中級來看了。需要高級技工的,要麼是國企,要麼是已經做得相當不錯的民企,這一塊佔比才有多少。
中國躋身製造業大國,本質上是世界級組裝工廠的崛起。
做加工和裝配,拼的是低廉勞動力、銷售和管控,而不是技術人員,產業鏈上附加值最高部分,比如設計,研發,品牌都不在國內。
製造業 90% 以上都是中小企業,他們憑藉成本低的競爭優勢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低端製造環節。中小民營企業很多工人用的都是民工,從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來看,現在有三分之一農民湧入製造業。稍微有點層次的就是中專、技校生,基本不用中高級技工。
所以導致了這樣的問題:在這裡工作的技術工人多數是靠實踐摸索,不僅實踐成本很高,而且週期很長,成長非常緩慢。一旦遇到疑難技術問題,找專家坐診和找外包。
以造船為例:
焊接技術是現代船舶製造的關鍵工藝技術。焊接工時約佔船體建造總工時的 30%~40%,焊接成本約佔船體建造總成本的 30%-50%。這不僅為焊工提供了對口、也最有鍛鍊機會的業務場景,也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就業環境。
但即便如此,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不僅是私企高速發展的引擎,也是國企發展的重要因素。
比如,瀋陽機床可以在過去十年間賣出近七十萬臺機床,是因為吃到了中國迅速成長為製造業大國的紅利。
當時,單靠國外高檔數控機床,根本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國內勞動力素質也無法與之匹配。再加上勞動力成本較低,國產機床可以通過價格和服務佔領中低端市場。
隨著長達 30 多年的“高速紅利窗口”緩緩關閉,曾經的“十八羅漢”接連傳來倒閉、從市場消失的消息。
建立在數量優勢上的低附加值模式終將迎來洗牌,在這種挑戰下,誰來承擔解開人才短缺的癥結,正考驗著製造業和中國教育體系的智慧。
閱讀更多 章逸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