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去当技工,除了工资低,还有吗?


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去当技工,除了工资低,还有吗?

为什么现在明明市场上那么缺少技术工人,大家也不愿意去做呢,甚至很多原本这个行业的人也转型,收入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的 AI 硕士,一个月可以拿到两三万;一个二线城市的专职滴滴车司机,如果每天在线 10 小时,平均每月流水在 15000 左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在 ABB 这样大厂做装配的技工,一年才有机会拿到十四五万。而且,这个数字是大多数高级技术工人的薪水上限。

第二个重大原因应该就是中国对于高级技工的需要没有那么多,导致高技术的工人拿不到应得的工资,都当做初中级来看了。需要高级技工的,要么是国企,要么是已经做得相当不错的民企,这一块占比才有多少。


中国跻身制造业大国,本质上是世界级组装工厂的崛起。


做加工和装配,拼的是低廉劳动力、销售和管控,而不是技术人员,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部分,比如设计,研发,品牌都不在国内。


制造业 90% 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凭借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制造环节。中小民营企业很多工人用的都是民工,从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来看,现在有三分之一农民涌入制造业。稍微有点层次的就是中专、技校生,基本不用中高级技工。


所以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在这里工作的技术工人多数是靠实践摸索,不仅实践成本很高,而且周期很长,成长非常缓慢。一旦遇到疑难技术问题,找专家坐诊和找外包。

以造船为例:


焊接技术是现代船舶制造的关键工艺技术。焊接工时约占船体建造总工时的 30%~40%,焊接成本约占船体建造总成本的 30%-50%。这不仅为焊工提供了对口、也最有锻炼机会的业务场景,也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就业环境。

但即便如此,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是私企高速发展的引擎,也是国企发展的重要因素。

比如,沈阳机床可以在过去十年间卖出近七十万台机床,是因为吃到了中国迅速成长为制造业大国的红利。

当时,单靠国外高档数控机床,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国内劳动力素质也无法与之匹配。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较低,国产机床可以通过价格和服务占领中低端市场。

随着长达 30 多年的“高速红利窗口”缓缓关闭,曾经的“十八罗汉”接连传来倒闭、从市场消失的消息。

建立在数量优势上的低附加值模式终将迎来洗牌,在这种挑战下,谁来承担解开人才短缺的症结,正考验着制造业和中国教育体系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