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農村出現“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如何看待這一現實問題?

陳大帥ing


不管哪一種養法,碰到孝順的子女就算是幸運、有福氣了。他們能體諒父母的難處與不易,就是窮點,也能盡心盡力。如果富裕,就更好了。

但現實中,有這樣好福氣的父母並不佔多數;多數的老年父母,在沒有生活來源,也沒有財產讓子女惦記的時候,過著身心不安、吃住不定、疲憊憔悴的生活。還不要有病,否則就更遭嫌棄了。這樣的父母,無論年輕時為子女揹負過多大的山峰,擋住過多少艱難困苦,多麼地氣壯如牛,一旦能量消逝,光芒退去的時候,就一點脾氣也沒有了,乖得像三歲的小孩,只是一點也不可愛了。此時,他們最怨恨的,不是他們的子女,而是自己的無能;最羨慕的是那些有退休金,有財產的人;一心想著能永遠有能力為子女作貢獻;能換來子女的尊重與欽佩已成為他們的奢望了。

說這樣問題容易捱罵。對父母好的倒沒什麼,那些對父母不好的,會因為揭露他們的醜行而惱羞成怒。但狡猾一點的決不會暴露他們的行蹤,所以也可能不會捱罵。我隨便找一個狡猾的傢伙出來說一說:他一年到頭沒給他年近八十的父母任何錢,就靠幾畝田的補助和六十以上老人,每月六十塊錢補貼過活,兩個女兒實在看不過,每年在她們微薄收入中給個三百五百的。更可恨的是,他的朋友老丈人死了,他坐飛機去隨禮三千,而其他人只是隨個一百兩百,最多三百。答謝宴中,他的朋友請他坐了上席。我在想,他朋友老丈人要是有靈的話,一定會在半夜,趁他睡著了把他抱走,好在陰間繼續孝敬他,因為他對他,不是父母勝似父母。

你別看他實質上不養他的父母,但他讓你感受到他是孝順的,所以每年要回來兩次為父母過生日,其他姊妹買食材,他只負責自己來回的機票。他有錢裝“門面”,就是不捨得給父母。這種人的表現,很容易讓人認為父母以前虧待了他,但父母一貫對他寵愛是人盡皆知的,因為他在姊妹排行中最小——小兒子。

以上內容如果寫進小說的話,可能有會有人吐槽,說作者沒有生活經驗,胡說八道。但現實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比小說還“精彩”、邪乎!簡直已經到了,你親眼看見也不敢相信的程度。

所以,輪換養也好,固定哪一家養也好,養老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太自私,要給老人尊嚴,尊重,衣食與照顧無憂,等父母真正“走了”的時候,不會感到太愧對父母,才是最好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